第64章 封地西山

周围不少人面面相觑。本文搜:e小说 免费阅读

苏羽的话大家都听明白了,无非就是借着这个机会向乾帝讨赏,他刚才说的是帮百姓们找个营生,按照常理去想,苏羽应该要块地引导百姓们去耕种。

或者按照苏羽此前的行事风格,说不定会要求乾帝批准他经营某一门生意。

就连乾帝也是这么以为的。

乾帝倒不是小气的人,只要能做得好事情,他不介意给有功之臣一些好处。

客房他听到苏羽的要求之后,却有着惊讶。

并不是因为苏羽要的太多。

相反,是因为苏羽要的实在太少了。

他口中所说的西山,指的是京城西面一座荒山。

那里除了山脚下有一座不大的园林之外,几乎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土地荒凉贫瘠,什么都种不出来,而且地段也不好,平时压根儿没人往那儿去,做生意显然也不现实。

听苏羽这语气,看似好像要了很大一块地方,其实拿着也没什么作用。

乾帝不由得惊讶问道:“苏爱卿此话当真?不如朕将通州的一座皇庄赐给爱卿,想来以爱卿的能耐,定能将皇庄打理妥当。”

一些懂行的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虽然通州已经属于京城远郊,但那里土地肥沃,距离冀州也很近,而冀州是大乾北境最为重要的通衢之地,四通八达,在这里做生意天然就有交通优势。

乾帝这份赏赐不可谓不重,这样的一座皇庄,如果要估价的话,至少要白银万两。

苏羽说不要朝廷一文钱,但光是拿着这座皇庄,就相当于赈济灾民花费的所有金钱了。

许多人看向苏羽的目光中,都满是嫉妒。

一个初入庙堂的年轻人,就能得到皇帝如此看重,未来定是前途无量。

谁知苏羽却摇了摇头:“陛下,臣只要西山。”

乾帝看了看苏羽的神色,见他说的极为认真,并不像是放不下面子,不由得好奇心大起。

自古以来,没有哪个朝廷不为钱财发愁的,朝廷一年的收入无非就是税收,几乎都是固定的,能做的事也有限。

可苏羽几次出手,都几乎是无中生有的变出钱财,乾帝能看出些门道,又看不真切,这也是他对苏羽如此器重的原因。

他想弄清楚苏羽到底是灵光一闪,还是当真有大才,也想总结苏羽种种行事背后的规律,能传授给别人最好。

“孙武建,你以为呢?”

乾帝又看了一眼还跪在地上诚惶诚恐的京兆府尹。

孙武建当然不会拒绝了。

此前苏羽就已经看穿了他的心思。

赈济流民这种事,稍微做的不好那就是杀头的大罪,孙武建不愿管此事也并不是没良心,更不是因为他是贪官,只是因为怕惹麻烦。

如今流民规模还不大,就算撵出城外,他们也有办法活下去。

等到流民变多,朝廷自然会重视起来,到时候这就是整个朝廷头疼的事情了,他只需要按照朝廷的意思办事,就算出了差错也没责任。

今日突然被苏羽戳穿,他本以为这是苏羽在跟他过不去,谁知苏羽事后竟然帮他开脱,还把这口黑锅背了过去。

他趴在地上这会儿功夫,也没想明白苏羽这么做的目的,只能将原因简单的总结为苏羽想借机立功,又听到乾帝问他看法,当然是忙不迭的答应。

他现在只想把事情撇清,至于苏羽到底想干什么,他看不透,也懒得去猜。

但他哪里知道,苏羽其实并非为他开脱,他所说的都是真话,城外的流民的确不多,因为和流民总人数比起来,这只是一小部分。

“陛下,臣一切凭陛下做主。”孙武建恭敬叩首。

乾帝自然能看懂他的心思,叹了口气,有些索然无味的挥了挥手:“那就依苏爱卿所说,从此刻起,这整座西山都是苏家的产业,所此次苏卿再立功劳,朕封你千户,这西山就是你的封地。”

不少人都颇为震惊。

封地和产业那可是两个概念,如果一个人有钱,大可以买下许多土地,哪怕是跨州连郡,但那终归不全属于自己,官府虽是可以监察其中动向。

但封地可就

是另一个概念了,除了皇帝之外,封地之主就是这里真正的主人,哪怕是官府想去查,也得经过领主的许可。

只是这封地未免有些太过…特别,寻常千户指的无非是食邑千户,并没有实际封地,只有有了爵位,才可以有自己的封地,譬如男爵的封地往往是一县之地,而且不会是大县。

像苏羽这种,被赏赐一座山做封地的千户,还是开国以来头一遭。

仿佛不管什么事情跟苏羽碰上,都要特立独行。

“多谢陛下,臣定不负所望。”

乾帝又看了眼孙武建道:“京兆府尹孙武建,有失察之罪,官降一品,罚俸半年,暂代掌京兆府尹之职,协同征粮都督苏羽治理西北流民。”

孙武建露出一抹苦笑,罚俸半年对他来说是小事,但官降一品可就严重了。

这意思就是,让他帮着苏羽治理流民,如果苏羽没做好,他就得帮忙擦屁股,不然也得跟着吃挂落,

孙武建深深看了一眼苏羽,不由得暗自感叹,你的仕途我的仕途好像不一样。

孙武建告罪之后,和苏羽一同退回朝班。

这时,宰相张建走出队伍,躬身道:“陛下,臣有本奏。”

苏羽出列的时候,还有许多人在交头接耳,毕竟流民不算什么大事,几乎每年都有,只是这次流民都聚集在了京城附近。

但张建平时轻易可不开口,突然有事启奏,就显得很突兀了。

大家都支棱着耳朵,生怕漏听几句。

“陛下,去年北蛮中的目辣部袭击潼关,太尉唐震曾带兵征讨,因为风雪肆虐,只得退兵,今年关中一带大旱,目辣部同样遭到旱情影响,生活困顿,如今已是入冬,目辣部生活难以为继,定会再度南下,陛下不得不防。”

这一次所说的,的确是家国大事。

而且还接上了苏羽的话题,因为苏羽所说的那些流民,可不就是从潼关一带流窜过来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