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牵机 作品

第215章 拼桌的陌生客人

直到苏夏的背影越来越远,邓三娘这才反应过来,自己正事儿没办!

可惜了,苏夏已经走远了。

邓三娘一脸遗憾,没办法,她从小就有个武侠梦,但是她爹不让她练武。

她这双手,从最开始的想拿大刀,到最后变成了拿菜刀。

“唉!”

她丈夫不由轻笑,“三娘,你又发愣了!”

“包子就剩下六个,不如今日就收摊,明日午时看完热闹,我们就带着灵儿去给岳父他老人家拜寿,如何?”

邓三娘笑着点头,“就这么办!”

她拍了拍手,看着手无缚鸡之力的丈夫,一把接过他手里的蒸笼。

武乐生看着空荡荡的手,无奈一笑,随后去收拾其他蒸笼。

苏夏离开包子铺后,明显察觉到城内一片祥和。

她发现永泽县不但不关城门,甚至都没有宵禁。

街道上有不少百姓正在走动,百姓会好奇看着她的装扮,却从未对她的包袱、水囊等物流露出一丝觊觎。

两旁铺子依旧开着门,有的铺面甚至都没有掌柜和小二,也没有人进去抢劫。

这里简直就是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不知不觉,苏夏也被这片宁静感染。

她摘下帷帽,收好了大刀和弓箭,以免吓到百姓。

苏夏在寻找药铺,同时也在思索今夜在哪家客栈落脚。

她找到一家药铺,进去买了两副治疗瘟疫的药。

苏夏原本想再买些其他的药材,不过药铺掌柜说县城内药材有限,除了治疗瘟疫以及伤寒的药外,其他的药只能买一副。

她闻言,没有再提买药之事。

她向掌柜的打听了一番,便朝着客栈走去。

路上,一群百姓说说笑笑朝着苏夏迎面走来,有男有女,他们脸上和身上都沾有脏污,但是却始终挂着笑意。

苏夏回忆起包子铺老板娘的话,再结合这群人的装扮,猜到他们这是刚做完工。

他们的精神面貌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这个县城的温暖之处。

她脸上带着笑意,来到一家客栈。

客栈中住的人很多,小二忙得不可开交。

店小二瞥见苏夏后,连忙搞定手里的活计,迎上前来,“客官,打尖还是住店?”

“住店。”

在小二核查户籍时,苏夏也旁敲侧击打听了一番,询问能否在此久住。

她喜欢永泽县,这里的百姓都很和善。

而且她听说萧小将军已经收复武州,若是能将蛮子打退,那她或许可以在这里歇上一些时日。

若是永泽县能够落户,且适合久居,那她也不必再南下逃荒。

若是无法落户,她也可以稍作休整,等时局稳定再南下也不迟。

只可惜,苏夏的想法也是大部分流民的想法。

有的流民来得比她早,已经报名落户。

如今永泽县的人口比地震前的人口还多。

县令有心想要收留百姓,可实在是没有那么多粮食,更没有多余的房屋。

城内许多房屋都因地震而垮塌,许多百姓没有住所,便被暂时安置在城外。

无奈之下,他下令只允许流民在县城内休整三日,这三日内,流民能够安心休整。

而且流民在县城中待的时间越短,能购买的粮食和水也越多,只要不超过限购的数量即可。

这样一来,极大程度降低了流民在县城聚集的概率。

三日之后,流民必须整装出发,若是延误了出城的时机,便不能带走在城中购买的粮食。

当然,肯定少不了有人想要偷偷留在城内。

不过县令也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

凡是举报在城中逗留的流民,均能获得十斤粮食。

彼此相互监督,那些想要偷偷留在城内的流民都无所遁形。

苏夏闻言,不由遗憾自己来迟了。

若是能早些抵达永泽县,说不定她就能留在这里。

不过她也并不气馁,能休息三日也好。

她空间还有不少存粮,水也有不少,可以不用囤粮食,但是她需要买些工具。

在深山时,她时常因为工具不趁手而烦恼,正好这三日可以在城内逛一逛,买一些用得上的工具。

苏夏住进客栈,特意选择了远离街道的客房,这样一来,她晚上可以好好睡一觉。

她将物资放进房间后便来到大堂。

在苏夏眼中,大堂便是最好打听消息的地方,不但可以听八卦,而且还能知时事。

她专门选了一个人多的地方,听周围的百姓你一言我一语。

人们讨论的最多的便是明日午时问斩之事。

大家都是普通百姓,对贪官污吏可谓是深恶痛绝,尤其是听说辽州的几个县令为了带着家眷逃跑竟然遣返流民去做肉墙时,更是气得破口大骂。

“那些该死的狗官,不知道害了多少无辜的百姓!”

“明日我们一定要去看看,亲眼看着他们人头落地!”

苏夏听见这些骂声,心道,还好她没有伪装成丁忠的模样,否则她可就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若是她利用丁忠的身份进城,也许明日就会出现在断头台上。

不过她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已经提前将丁忠给折磨死了。

百姓骂完那几个狗官,缓解情绪后,又开始夸赞永泽县县令、钦差大臣以及萧家军。

他们如今能够安心坐在客栈用膳,全是这几人的功劳。

苏夏闻言,也心存感激,她由衷佩服他们这群迎难而上的人。

片刻后,店小二将她点的菜式全部上齐,苏夏便认真吃了起来。

如今依旧干旱,田地中种不出什么菜,所以可选择的菜式很少。

苏夏倒是不挑剔,反正有什么吃什么。

她吃得正香,头顶突然传来一道温和又有力量的声音,“小兄弟,我们能否凑一桌?”

苏夏抬眸一看,发现眼前站着好几个孔武有力的青年,他们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每人身上都背着一个小包袱,似乎是刚抵达县城。

这几人长得眉清目秀,面色黝黑,眼神中透露着一股友善和平易近人。

她转头看了看周围,发现只有她是一人占据一张桌子,其他百姓都是好几人一同用膳。

周围没有多余的空位,难怪他们会选择来和自己凑一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