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太医院却只增加了一个太医名额,而且还是国主钦点,指定给了公孙家族。这让很多家族羡慕的同时,也投来不少异样的眼光。
公孙昭直到被国主召见嘉勉时才知道消息,他有些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回到太医院后他开始留意此事,无意间从同僚那里得知,这次公孙家族得到名额可能与新来的太医院副院长姜岐有关。
这更是让公孙昭迷惑不解,他以前从未与姜岐谋面,与姜氏家族也无深交,为何能得到他的力荐?公孙昭是个直性子人,想不通干脆就直接问上门去了。
姜岐见公孙昭前来拜访,名义上是感谢他的推荐,哪里不知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但碍于公孙衍的身份,他无法明说,更不想给公孙衍惹来麻烦,只是说他之所以力荐公孙家族子弟,是他在军中观察公孙家族子弟太过优秀的缘故,并非心血来潮之举。
公孙昭临走时,姜岐又赞叹公孙家族能有如此优秀子弟,想不崛起都难!希望公孙家族能把握住机会。这倒是姜岐的心里话,他现在对公孙衍可谓心悦诚服,赞叹他才能的同时,更是钦佩他的人品。
实际上,姜岐从北军府回到丙寅军后,处理好手头事情,没过多久他就辞职退役了,反而是先于公孙衍离开军队的。回到都城后,由于有了军中担任医官的经历,族兄姜乾推荐他去太医院任职,这太医院归二王子瑞国公永瑞分管,安排起来更方便些。
不久,边关传来监军挂印辞官的消息,国主与辅国公到处查找监军的下落,一切与公孙衍有关的事情都变得十分敏感。姜岐因在军中曾被监军找去作证,又亲历过监军办案的全过程,毫无意外,被国主和辅国公叫去亲自问话。姜岐自有分寸,回答问题滴水不漏。
国主与辅国公倒是获悉了监军办案的全过程,他们对监军能从一个小小医官诬陷忠良事件入手,进而扳倒封疆大吏的手段也是感到叹服。此人若能继续为王室做事,无疑会成为朝中股肱之臣。
可惜这位监军竟辞官而去,让他们一时不明就里,好在边关也没再传来其它不利的负面消息,加之监军是在靠近夏肃国方向失踪的,国主与辅国公推测他很可能有急事回夏肃国了,因此也就不再继续关注此事了,但暗令下面留意是免不了的。
姜岐心知公孙衍无心仕途,将来甚至可能离开华辰国,觉得他如此大才,不能为国所用也是可惜,考虑到应该做点儿事让他回心转意,在太医院增加名额时,才有了力荐公孙家族子弟之举。
公孙豪这边很快查到了近三年在丙寅军任职的家族子弟,是旁系分支的一个子弟,名字叫公孙闲,他心中并没有什么印象。他又让人去打听一下他的医术水平和为人情况,反馈的消息称他医术平平,为人中庸,就是一个普通的家族子弟。
“我赞成!公孙绩自幼就有‘神童’之称,他进太医院,实乃最佳人选。”
“……”
一时间,族老们又为推选公孙鳌还是公孙绩争执起来。
族长与大族老互相望望,又迅速避开对方眼光,皆是怀揣心腹事,显然内心里都想得到这个名额。
这时,在一旁很少说话的一位族老说道:
“我听说进入太医院后,若年纪太轻,要被派去军中锻炼几年的,那还不如就在我族中已经有过从军经历的子弟中筛选。”这位族老来自旁系,显然也想为旁系子弟争一争,因为家族有从军义务时,大多都让旁系子弟去承担。
众人大多沉默不响,似是想起什么,其中一位族老说道:
“族中子弟从军的人确实不少,前几天去看守药园的分家还告诉我说他的儿孙均在军中被洗清冤情了,想返回城里居住呢!”
“洗清冤情?是哪个分家?犯的什么事?有告谕吗”公孙豪接连发问道。
“哦,叫公孙启,他的儿子叫公孙典,他们还抄录了一份告谕,我这就去拿来。”族老答道。
没过多久,那族老跑回来,把手中一卷帛书交给公孙豪。
公孙豪展开帛书仔细观阅,脸色开始很平静,但看到后来脸色大变,大族老在一旁见状,待他看完也要过来观阅,看后也是脸色瞬变,两人对望了一下,皆是猜到了对方所想。
众族老见二人神态,纷纷拿过去观阅,看后也皆不做声,显然,众人大多猜到了,告谕里提到了北军团的丙寅军,公孙昭所说子弟十有**就是此人。
只有那拿来告谕的长老,似乎有些迟钝,见众人皆是不响,还有些不解地问道:
“怎么?有什么问题吗?这告谕不会是伪造的吧?”
闻言,公孙豪也是苦笑,他问道:
“七族老是什么时候拿到告谕的?怎么不及时通知我们?”
“哦,是…前天,不…是大前天,我最近一直没有见到族长,后来有其他事情,就给耽误了。”七族老有些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