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21

......

而留在店里的卫诗云,拉好窗帘,才坐在收银台盘账。

说是收银台,也就是一套普通的桌椅。

要说优点的话,就是上面的垫子格外软和。

喝着热茶的卫诗云,最先翻开的是西大街的账目。

她去那边的次数,没有东大街多。

主要也是因为,肖玉英这个人,本来就比许凤丽沉稳。

人没什么大问题,核对账目的时候,卫诗云是很用心的。

店是她的店,收入也是她的收入。

这事要不上点心,被人挖坑,感觉都是再正常不过。

西大街那边的销售量,肉眼可见是循序上涨的。

账目的一开始,每天大约有一两百的收入。

越到后面,收入金额就慢慢涨了起来。

最多的一天,达到了一千两百八十块的营业额。

总体算下来,年前这一段时间,西大街的营业额能有小八千。

看到这个数目的时候,卫诗云都有点惊讶了。

要知道,现在还是七十年代的尾端。

经济即便复苏,但速度也没那么快。

在人均收入,还是三四十元的年代。

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实现小八千的盈利,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

惊讶的同时,卫诗云也有点感叹,当了妈妈的肖玉英,是个很好的销售苗子。

如果,之后的发展,还是一如既往的蛮横。

卫诗云的想法是,可以把肖玉英提拔为更高一级的店长。

西大街那边的店铺,可以让其他人来接手。

肖玉英就可以有更多时间,在东西大街往返,时刻督促两家店铺的发展。

不过,这都是卫诗云片刻间的想法。

到底会不会实施,还要看肖玉英个人,有没有这样的本事让她折服。

盘点完西大街的应收,卫诗云又开始查看东大街这边的情况。

作为最常来的地方,她对东大街的情况,心里也能有大概的估算。

最后账目盘算完,和卫诗云心里的估算差不多,甚至是要比她的估算多一些。

许凤丽凭借,亲和的态度和良好的交际能力。

成功实现了,不满一月,但月收入达到一万的成就。

看到这样的收入,卫诗云还是很开心的。

她开店,本来就是为了做生意赚钱。

如今,不仅生意红火了,收入也有了明显的增长。

可见,做生意真的是,来钱最快的途径。

盘完两个店里的账,卫诗云综合了一下账目。

买下两间店面,又加上装修布置这些,七七八八算下来,花了将近有六千左右。

再加上去南城提货的花销,也能有小三千。

后期补货的货款不算的话,也就是花了将近有九千多,将近一万。

但这些花销,大头都是一次性的。

像买铺子的钱,装修的钱,都是一次性支出。

只要把这些花销找补回来,其他的盈利,都是纯纯的利润。

要说进货的钱,不是还有南市场的股份嘛。

抛开这些不提,就只是东西大街的两家铺子,都能让卫诗云赚的盆满钵满。

算到这里的时候,卫诗云都有点激动了。

好在,也是见过世面的人,没有表现的太过异常。

平复好心绪以后,卫诗云就把算好的钱,全部收进了空间里。

也是这个时候,她才想起来,刚开始买铺子,是为了开水果店的。

结果,果子一颗都没卖出去,全成了服装的生意。

行吧,既然都到了这个份上。

那还是回家,问问李秀娥和凌大山的想法。

如果,老两口不想在家待着,就开间水果店得了。

这样,手里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也不用再不好意思张口要钱了。

打从来到首都,李秀娥和凌大山,基本都没有太大的花销。

即便出门逛街,掏钱买东西的时候,买的都是几个孩子需要的东西。

只他们自己,是没有买过像样的东西。

凌卫国只顾着营区的事,只看到老两口吃得好喝的好,就以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了。

但在卫诗云看来,像他们这一辈,最不愿的就是闲下来了。

只要闲下来没事干,就觉得浑身刺挠不得劲。

真要把水果店开起来,两人的精神头,估计能比现在好不少。

带着这样的计划,卫诗云检查店里一切都妥当后,关了店里的灯就离开了。

到家的时候,李秀娥和凌大山,已经准备了饺子作为晚饭。

吃饭的间隙,卫诗云就把她的想法说了。

“爸妈,我给你们开一家店吧。”

“反正在家也是闲着,有事情做,你们就会整天窝在家里了。”

正在盯着仨孙女吃饭的李秀娥和凌大山,听到卫诗云这么突兀的话题,‘唰’的一下就把视线转了过来。

这丫头,说啥呢这是?

两个店面就够忙了,再给他们老两口开店,那他们也得能长得开嘴。

李秀娥的记忆,还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