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余 作品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第二天一早,苏定就借了一千块钱给原元,拍着胸脯说韩清的下落包在他身上,让他赶紧先回家。苏定本来想直接告诉他韩清早已去世,但考虑到这么短的时间里就给他答案显得过于草率,最后还是决定等回去考虑周全以后再跟他解释。毕竟,原元是带着极大的诚意来调查此事的。

但现在不能让原元继续在这里碍手碍脚。侦查工作的重点虽然不在这件事上,但总是一个可以延伸的线索。打发走原元之后,他们马上就开始询问负责当年知青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可巧上午县里来了个负责政法工作的领导看望大家,姚兰当即就请求了帮助。

“这个事情……也太久远了。现在肯定是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这样,你们可以到档案馆查查,保证一路绿灯。”

县领导的支持不止于此,姚兰一行到达县档案馆时,早有二人在那等候。其中一人自我介绍名字叫周文博,原来是负责知青工作的,现已退休。得到县领导的直接请求,急忙赶过来配合工作。

“这位是老雷,雷胜,原来是这里的警察。”周文博指了指边上那位一直不吭气的人。

“辛苦您二位了,要不咱先了解了解面上的情况?”

事实证明周文博确实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他如数家珍地介绍了知青们来去的时间,人数,主要的工作和事迹,当然,其中免不了夹杂了自己的一些评论。

“不容易啊,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到我们这样的地方……内蒙人民感谢他们呐,还有他们的父母……”周文博感慨的同时看了看边上的雷胜,大概是想获得他的认同,但雷胜显然不愿意配合,他只是冷冷地哼了一声,算是回应。

“这里有个不太愉快的历史,您看能不能帮我们回忆回忆。就是关于当年返城那个阶段,集中处理了一批奸淫女知青的案件,咱们这个县里,应该也是有这样的案例吧?”

“有啊,丢人现眼的玩意,哪没有?听领导说了,你们要调查这类的事,这不,把老雷也给叫来了.”

“我在这里干了三十多年的公安。”雷胜见说到自己,只好闷闷地回应了一句。

“那你们听说过韩清这个案件么?”

“听说过,他当时在红旗公社,东边,离这有六十多公里的路。好像是个什么主任嘛是不老雷?”

“革委会副主任!枪毙了。”

“哦,老雷您还记得,那个案件是怎么破的?还是说有人告发的?”

“被人告的。”雷胜掏出一个厚厚的本子,很陈旧的样式但却没有一点卷边破损。他一边翻着一边说道:

“以前办案件,我都习惯做点笔记,那个时候,办案纪律也没现在这么严,有些东西我都抄了下来。”雷胜一说到办案,话明显多了起来:

“徐美珍!这个女孩子告发的。”

姚兰苏定心里一震,几乎是同时脱口而出:

“徐美珍?老雷你没记错么?”

“肯定不会错。”雷胜很笃定地拍了拍笔记本:

“前两年她还给我来了封信,说是已经当了外婆,另外,还说了一通感谢的话。”

“嗯,那她的联系地址,能告诉我们么?”

“那个地址是假的,我写了回信被退回来了,说是查无此人。但是,她那信的笔迹、内容都没有疑问,所以……我觉得,她是不想让别人打扰现在的生活。”

“哦。”苏定理解地点点头,同时带了一丝失望,但他很快就拿出那张判决书,指着一个名字问雷胜:

“那这个叫原某某的,你应该知道是谁吧?她也举报了么?”

“我知道,这个女孩叫原红缨,印象很深。”

“这个……是指哪个方面?”

“长得很好看,能歌善舞,这片知青点,没有谁不知道的。我是没有接到她的举报,有没有向别人说起我就不知道了。不过,我估计是没有。”

“为什么?”苏定知道象他这样的老侦查是不会轻易说出“估计”这样的话。

“你知道为什么徐美珍会感谢我们么?因为当时我们答应她,举报以后就不会在对外的公文中提起她的名字,这个……可以说是很不规范,但是,我们也没想到,对她以后的生活起到了那么大的保护作用。原红缨没有得到这样的保护,所以我想……另外,当时她的名声好像不太好。哦,只是传闻,我没有不尊重她的意思——听说前一阵被害了?”

这个小城消息传播的速度令苏定有点气结,但既然让人帮忙,他也不好发作,只是含含糊糊地嗯了一声:

“您二位帮我们再想想,这是1976年3月,当时有几个知青回到了老家,他们是中学同一个班级的。但据我们所了解的情况,那个时候好像还没有政策允许这样的集体返城。而且,原红缨也在这个名单里,按老雷刚才的意思,她好像没有理由享受这样的待遇吧?您清楚这是什么原因么?”

周文博和雷胜对视了一下,两人同时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好一阵过去,周文博象是下定了决心一样,从手边一个布包里拿出一叠纸张。他小心翼翼地戴上眼镜,脑袋象是要埋进面前的纸堆,翻看了半天,然后抽出其中的一页。

这是一份简报,很简陋的印刷品,纸张是粉红色的,但是大部分已经泛白,只留下边角的地方还能看出原来的颜色。姚兰认得这是老式的油墨印刷品,标题是字号巨大的红色宋体大字: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记勇斗歹徒保护国家财产的英雄

苏定凑近姚兰,费劲地看着已经有点模糊的内容。

这是一个英雄事迹报道,表彰的是红旗公社插队知青,在大年三十晚上,粉碎了一起反革命破坏活动。

“刘向东?!”苏定的心脏剧烈地抽动了一下。

这个叫做刘向东的反动分子,妄图趁过年之机,放火烧毁公社的畜牧草场,被人们及时发现。他们与反动分子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最后扑灭了大火,避免了国家财产的重大损失。在搏斗过程中,刘向东被火烧死,落了个可耻的下场。

报道的最后,是在这次对敌斗争中所有英雄的名字,加粗的字体,让这些名字清晰醒目。

苏定下意识地拿出笔记本,翻到其中的某一页,然后快速地跟简报上的名单进行对照。一旁的雷胜忽地伸出手指,点在了名单的最后一位:

“原红缨,参加了这次行动。她也成为了英雄。”

苏定却没有顾上回话,他反复地核对了两份名单,然后冲姚兰使了个眼色,便独自走出房间,找了个僻静的地方,掏出手机:

“老严么?有个急事,你最近多派点人盯死顾超——对对,2班的那个。不是不是,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具体的等我回去再细说。记住啊,一举一动都要有人看着!”

姚兰拿起了苏定扔在桌上的笔记本,她简单地对照了以后,便明白苏定为何如此急不可耐。简报上的名字,全都是2班在这个知青点的学生。其中英雄是文兴健、李忠实、原红缨等十人,而反动分子则是已经死亡的刘向东。另外,苏定笔记本上有个名字没有在简报上出现:顾超。

“老周老雷,你们看这个叫刘向东的,他的身份是什么?也是知青么?”

“是啊,都是一个班的。结果……”周文博叹了口气。

姚兰打消了最后的一点疑虑,陷入了沉思。

会议室的门又被打开,跟在苏定后面的是两个工作人员,他们手上都抱着厚厚一叠材料,有的是装订成册的卷宗,有的却是散件,整摞材料的边缘,距离不等地夹着一些小纸条,应该是标签或者简注之类的作用。

“辛苦辛苦,那个……能不能麻烦你们再找找,有没有76年春节这段时间的自治区机关报还有人民日报这个级别的报纸?”

工作人员有点发楞,不明白姚兰的意思。

找旧报纸,不是应该到图书馆这样的地方去么?

雷胜忽然对姚兰说道:

“不用找了。姚处长,我明白你的意思。不过,我可以肯定那些报纸上没有这个报道。”

这个精明的老公安,看起来将近七十了,头脑还是保留着敏锐的反应,姚兰不禁深深地点头致意。

以姚兰的年龄,还是知道在内蒙这块土地上,曾经出现过龙梅、玉荣、金训华这样的英雄,她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看过的那部叫《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动画片。眼前的这个事迹,要说宣传的效果,绝对不亚于上述的这几位。可是,为什么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自己没有听说,还可以用孤陋寡闻来勉强解释,但是雷胜的话,应该是一个很明确的结论了。原因是什么?

姚兰在等待雷胜的解释,她看出对方是个少言寡语的人,但在这样的场合,性格决不是让他吞吞吐吐的原因,他的心里,正在挣扎和犹豫。

“事情过了这么多年,说句不好听的话,当事人有些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吧?再说我们也不是为追查这个事情来的,老雷啊,我们只是需要一个真相。”

“真相?谈不上吧,我只是当时一个普通的办案人员,怕是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那么,你所知道的是什么?你也清楚,已经没有人要对这些事情负责了。”

“为什么!”雷胜忽然重重地捶了一下桌面,但很快便收敛了自己的情绪,喃喃地说道:

“是啊,没有人要对这些事负责了。那你们还在这里调查什么?让人们自然地忘掉所有的东西,这样不更好?”

“可是有人还不肯罢休。我们的任务,是找到他,制止他或者他们进一步的举动。”

“这个……应该是当时县里的决定,我印象中确实是没有上报。”周文博摘下眼镜,冥思苦想中自言自语着。

“所以,这是个明显的疑点,不是么?”姚兰依然紧紧地盯着雷胜。

“这样吧,我先回去一趟。下午我带你们去现场看看。”雷胜说着就站起身来。

“现场?”

“草场啊!火灾的地点,你们不应该去看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