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龟Revo 作品

第131章 翻牌子

第131章 翻牌子

紫禁城,南书房。

“臣刘和清拜见吾皇万岁。”傅櫆刚走,太医院院使刘和清便来到乾清宫为皇上作计划里的最后一次诊疗。

“刘院使不必多礼。”朱常洛朝老院使挥了挥手,示意他过来。

“谢皇上。”刘和清走完过场来到皇帝身旁。

“刘院使,你师承何人呀?”朱常洛把手腕递给刘和清。

“回皇上的话。臣是世袭的医官,年少时在东华门外的学医读书处学习医术。蒙师就是臣的父亲。”刘和清一边将皇上的龙臂放到软垫上,一边回答皇上的问题。

“刘芳正是万历十六年过世的,但你是在万历二十一年才入补了他的职吧?”朱常洛问道。

这次刘和清没有立刻答话,而是先听完脉象才开口道:“万历十年的时候,臣奉旨跟着父亲去了南薰坊的张府给张太岳看病,但那时候张太岳已是积劳成疾、药石不灵了。之后,朝里围绕着张太岳的事情爆发了许多争斗,太医院也难免被牵扯其中。为了避祸,父亲把臣送到蕲州濒湖山人那里去修习医术。”

刘和清叹了一口气,然后眼神复杂地看向面前的皇帝:“十六年父亲过世的时候,臣已经跟着濒湖山人第十次修书了。那时候,臣本来是打算办完丧事便子承父业的,但有关张太岳的风波平息了,京里又掀起了别样的风潮。所以办完父亲的丧事之后,臣也就回了蕲州。直到万历二十一年,濒湖山人过世,臣迷茫许久,才回到太医院袭了父亲的俸。”

“这个濒湖山人是谁啊?”朱常洛收回手臂。刘和清也掏出笔开始写药方。

“就是李时珍,李太医。嘉靖三十五年,举荐他老人家补太医院之阙的人就是臣的父亲。”刘和清又叹了一口气。“不过他老人家只在太医院当了一年的医官便回乡了。”

“那你说的修书是指《本草纲目?”朱常洛很是意外。

“除了《本草纲目还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刘和清想了想回答道。

“李时珍不愿留职太医院,你作为他的学生,又怎么回来了呢?”朱常洛好奇地问道。

“古代医著,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而延年,遗祸无穷。濒湖山人心灰意冷离开太医院,就是因为多次上书朝廷要求重整医书无果。”由于一直在对话,刘和清不敢保证无有错处,于是就拿起药方多次端详。

“他老人家过世时,各类著作已结集成书。臣想,这些活人医著若是流于一地乡野不免明珠蒙尘,但如果他老人家的医著能被太医院认可,那么遍传天下便会容易许多。”刘和清把药方放到御案上。

“恐怕没那么容易吧?”朱常洛拿过药方,粗略的看了几眼,发现都是常见的补药,而且剂量极小。

“陛下圣明烛照。”刘和清的眼神突然变了,变得不像个仁慈的医者,而像个奸猾的政客。“臣做了院使”

朱常洛明白刘和清是什么意思,当了一把手就能按着太医院强行让他们接受新的医书。但他没有顺着这个话题继续下去,而是说:“你这些药开得挺敷衍啊。”

“皇上,这是养生的方子,没什么药劲儿,您吃不吃都可以。”老院使面露笑容,但褶皱汇集于两颊,显露的更多是疲惫。“龙体已然痊愈,臣也就安心了。”

“朕可以恢复以前的生活了?”朱常洛含蓄地问道。

“皇上,您还是节制点儿好。”刘和清的劝谏同样隐晦:“细水才能长流嘛。”

“王安。”朱常洛唤道。

“奴婢在。”王安虽然一直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过他的注意力始终放在皇上和太医这边儿。

“拿二百两银子过来。”朱常洛摆摆手。

刘和清知道,皇上这是要赏自己了。他赶忙起身下跪道:“臣叩谢圣上天恩。”

二百两银子对于品秩正五还没有太多灰色收入的刘和清来说不少了。但当他看到王安拿过来的二百两时,原本还不错的心情一下子就不好了。

那不是一盘总重为二百两的银锭,而是一张写着“二百两正”的宝钞。官方发的宝钞向来与废纸无异。

王安将“二百两正”递给刘和清,然后开口说道:“刘院使,这是一张兑票,您拿着这钱到内承运库去。承运库边儿上开了一个钱庄,在散衙之前的任何时间您都可以凭票兑款。”

兑票、钱庄?刘和清心下生疑。

“多谢王掌印。”刘和清站身起来,双手接过“二百两正”。

“二百两正”到手的一瞬间,指尖便传来间着麻与丝的触感。这东西不是纸做的!

“您要是觉得捧着二百两银子回去不妥帖,可以稍等一段时间。明年立春,朝阳门、阜成门、正阳门附近会开三家同样的钱庄。您可以到那些地方去兑。”王安提提醒道:“不过,这张兑票是不记名、没暗号的。也就是说,谁都可以提走这二百两银子,您可别弄丢了。”

“汇月日?”刘和清看着横写在兑票上的几个字。

“反着读,是日月汇。钱庄就叫这名儿。”王安纠正道。这几个字是从左往右横着,而非从上到下竖着写的。

“你也可以叫它银行。”朱常洛补充道。

历史上,最早把办理与银钱有关的大金融机构称为银行的著作,是1895年太平天国的洪仁轩所著的《资政新篇。

“银行。”刘和清喃喃重复,捧着兑票径直离开了。他敏锐地意识到,无论这三家店铺叫什么,反正宫里是准备跟钱庄争利了。

刘和清走后,身为紫禁城大管家的王安关切地问道:“主子,您今天准备临幸哪一宫啊?”

“.”朱常洛抿了抿嘴。“有牌子吗?”

“有。”王安点点头,然后走到一个柜子旁边儿。他拉开抽屉,里面赫然放着一个盖了的红布木盘。

王安小心翼翼地将木盘取出来,端到皇上面前。“主子,请。”王安紧张地看着皇上。

“还真有啊!”朱常洛有些惊讶。

在明代,皇帝临幸妃子采取前朝的走宫制,即按照皇帝的心意前往妃子的宫殿,并没有清朝那种翻绿头签的制度。但泰昌皇帝在继位之后,出事之前,一晚上至少要幸两个。有时甚至直幸四个,瘾大得很。

为了方便自己在众多美人、选侍和才人中挑选,并满足某种类似雾里寻的趣味,他特意命人制作了写有各妃嫔姓名的木牌。性趣来了就随手挑几个,然后把她们全部叫到乾清宫来,搞大被同眠。

“嚯,还不少!”由于皇帝还没有明确说过冷落谁,所以每个有位份的和可能有位份的都在里边儿。其中甚至还有八月十日被郑贵妃送到龙床上的八名“生辰贺礼”。

“.”王安满脸都是无奈

“朴媋。”朱常洛随手挑了一个。“你还举着盘子干嘛?”

“只一个?”王安意外得堪称惊讶。

“你怎么一脸见鬼了样子?”

“一个好,一个好啊。”王安赶忙取出牌子,然后把红布盖上。“主子,是走宫还是.”

“走宫吧。”朱常洛想看看其他的宫殿里有些什么陈设。

“奴婢这就叫人去准备。”

“去吧。”朱常洛点点头。

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始建于永乐十八年,原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改曰储秀宫。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前出廊。檐下施斗栱,梁枋饰以淡雅的苏式彩画。门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五蝠捧寿、万福万寿裙板隔扇门;窗饰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

目前,储秀宫只住着两个人。准确地说,只住着一对儿双胞胎。

朴媋和朴媝两姐妹原本没有名,只叫朴五妞和朴六妞,是农民朴什一唯二存活下来的女儿。她俩十二岁的时候,家里的几亩薄田因为遭灾再度减产。为了让家里新添的弟弟活下去传宗接代,父亲便以二十两银子的低价将她俩打包卖给了人牙。

人牙以三十两银子一个的价钱,把他们卖到了官办的妓院,这一转手人牙就赚了两倍银子。在那里,两姐妹学了四年的艺,也挨了四年的打。

按理说,妓女十四岁梳拢挂牌儿,但她俩因为长期食不果腹、营养不良,看起来比十岁不到的官妓还要小。所以朴什一成功地骗过了人牙,多拿了二两银子,她们成功地骗过了妓院,晚了两年才被挂出来竞价。

万历四十八年九月朝鲜奉中国为正朔,绝大多数时候都采用中国年号,已经得名朴媋和朴媝的两个十六岁少女以姐妹的噱头正式梳拢挂牌儿。当日,她们便被绫阳君李倧以二百两银子的高价拍下。

但李倧似乎不满足于获得她们的初夜,便在行房之前又添了一千两银子,将两人赎走。朴媋和朴媝明白,李倧这是在买姬。

无论是宗主国还是藩属国,“姬”的地位都是极低的,比妾还不如。她们可以作为礼物在相宜的好友间流转、共享,也就是所谓的“变公妓为私妓”。不过李倧没有使用这对儿姐妹,而是直接将她们转赠了。

朴媋和朴媝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直到小舟换大船,她们才被告知,此行的目的地是大明的天津。

她们不知道天津在哪里,但却很清楚“大明”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因为她们学艺四年,其中一项就是学写字,学写大明的文字。

正统十一年,朝鲜的忠宁君李祹正式颁布了《训民正音,这标志着朝鲜谚文的正式推行。谚文最大特点是易学易懂,因而是一种普通的朝鲜庶民也能轻松驾驭文字。但是,在读书人群体和两班贵族中,会写谚文被视为不值一提的事情,真正的读书人以会写大明的文字为基础,以会说大明的语言为荣耀。因此,对于以娱人为业高级官妓来说,大明的文字是必须修习的。

两姐妹听到了愈来愈近的脚步声,所以早早地便在院子里候着了。

“哪位是朴媋啊?”王安带着一大队人进入储秀宫。

从嘉靖朝起,司礼监愈发呈现出一种管天

管地管呼吸的态势。凡是直接关涉皇帝的事情,司礼监都要插嘴过问。

“我我就是朴朴媋。”尽管朴媋早生半刻,但她明显比朴媝要矮些。

“皇上今晚要在你这儿过夜。梳洗一下吧。”听着朴媋夹着浓重朝鲜口音结巴话,王安眉头一挑。

“皇上要来?”虽然在由津入京的途中,两姐妹已经被告知了作为“贡女”入贡上国的事情。但朴媋没想到这么快就能见到皇帝。

“这还能有假。”王安大手一挥,混堂司、惜薪司、尚寝局、尚服局等衙门的太监宫女鱼贯而入,开始在储秀宫的各个角落忙活了起来。“小崽子们,都别愣着了。”

皇帝要过夜,所有东西就都得换成符合规制的新物什。

“敢敢问太监贵姓?”朴媋这才想起问名。

“我姓王,是司礼监的掌印。”王安没有托大,很礼貌地回答道。

“见过王太监。”朴媋进宫日浅,还不知道司礼监的权势是何等滔天,只当王安是个普通的和蔼老头儿。

“那个.你叫什么?”王安朝另一个女孩儿挥手。

“这是我妹妹,叫朴媝。”王安的脸上和谐的微笑让朴媋冷静了些。“她还不太会说天朝的语言。”

“让她也梳洗。保不齐皇上来了兴致就一起幸了。”王安说道。

朴媝红着脸点点头。她不怎么会说,但听得懂。

“很好。”王安看这两个女孩儿底子不错,就多说了一句:“你俩是撞大运被翻出来的。机灵点儿,主动点儿。如果把皇上伺候舒坦了,说不定以后不翻木牌也能得到临幸。”

“知道了。”朴媋牵着妹妹一同行礼。

王安颔首。然后转而吩咐身边的人:“叫尚膳监赶快把御膳准备好主子爷一来立刻上菜。”

如果没有特别的命令,那么皇帝在哪宫过夜就在哪宫用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