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期 作品
第111章 圣安第斯联盟
所以奎宁在一开始就是弗兰茨规定的国家战略物资,必须进行严格管控。
真腊地区有农民和官员联合起来偷偷向英国商人出售奎宁,弗兰茨的做法是尽数诛灭。
弗兰茨的决定遭到了教会的强烈反对,毕竟真腊名义上是教权国又怎么能这样滥杀无辜呢?
但弗兰茨很清楚,如果不杀,或者少杀,只会助长这种风气,此时不知道多少人在看着呢。
如果弗兰茨这个时候选择了忍让,那么马上整个真腊,甚至整个东南亚都会效仿。
那位犯事的官员和当地的几个村庄长老虽然被限制了自由,但都觉得一定会法不责众,毕竟牵扯进来的可是一整个县。
然而很快奥地利帝国驻扎在真腊的所有部队都收到了命令,他们的任务是诛灭这一县境内的所有人,鸡犬不留。
此役之后,真腊地区再没发生过大规模倒卖奎宁和橡胶的事件。
那名英国商人不久之后在一家酒馆中遭到了暴徒袭击,货物、现金全都被劫掠一空。
他短暂的发财梦就此破灭,他的事迹亦无人知晓就此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不要怪弗兰茨狠辣,涉及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由不得他心慈手软。
只要现有的产地不丢,哪怕是英国人立刻觉察到问题所在,并且能立刻找到适合种植奎宁的地区,他们也需要至少6-8年才能等到奎宁成熟。
而奎宁提纯相关的技术则需要一点点运气
这6-8年的时间弗兰茨可以做很多事情,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其他国家数百年的先发优势。
如果不是弗兰茨有着后世的经验,想要量产奎宁并不容易。
历史上英国人也曾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区尝试过无数次,但规模、产量始终有限,成本几乎与从南美进口相当。
法国人的尝试更是笑话,他们的奎宁不但成本高昂,产量更是捉急,甚至连自家探险队的份额都满足不了。
最后还是荷兰人找到了方法,在爪哇岛上开始了大规模种植,十年间便占据了世界产量的90%。但那也要等到1870年以后,理论上讲弗兰茨还有二十年的独享时间。
退一万步讲,此时荷兰已经被奥地利纳入了德意志关税同盟,甚至巴达维亚的领导层都被弗兰茨掺了沙子。
英法想要买到廉价的奎宁和奥地利帝国竞争殖民地可没那么容易
此时南美洲的圣安第斯联盟还在计划减产以提高奎宁的价格,这也是世界主要列强在非洲的殖民活动并不活跃的重要原因。
圣安第斯联盟包括: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秘鲁等奎宁的主要生产国,他们完全垄断了当时世界奎宁的市场。
这个联盟的宗旨就是维护奎宁生产国的利益,为此他们甚至可以将奎宁当柴烧。
其实圣安第斯联盟背后的推手正是弗兰茨,要促成这个联盟并不难,毕竟人都是贪婪的,而且历史上也出现过类似的联盟,弗兰茨不过是将其正规化了而已。
虽说是弗兰茨在故意制约其他国家殖民非洲的速度,但奎宁高价却是历史常态,并不会有人发现其中的不妥。
除此之外奎宁也是弗兰茨控制早期殖民地的一种手段,毕竟此时奥地利帝国殖民地的军事化程度太高,这样的组织最大的问题就是忠诚度。
这世上有人喜欢种桃子,有人喜欢摘桃子。喜欢种桃子的人一定要小心那些喜欢摘桃子的人,毕竟谁不喜欢摘别人种的桃子呢?
补给、工资、官职、土地都有人可以提供,但生命呢?安全呢?
这次土著危机爆发期间,大量的私人团队选择了放弃殖民地,抛售殖民地的资产。虽然奥地利帝国政府几次发布通告,但还是被这群人搅得满城风雨。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奥地利帝国皇家海外开发公司股价下跌,一些正在观望的人选择了将钱投向其他行业。
殖民者的信心遭受到了打击,弗兰茨不得不亲自出手收购那些被私人团队抛售的殖民地资产,收编那些失业的殖民者。
奥地利帝国的殖民地没有那么多的金矿给私人团队开采,农业上的风险又不是普通团队能承担得起的,所以弗兰茨决定自己干。
至于有人在背后给黑人土著提供物资,甚至出谋划策。这早就在弗兰茨的意料之内,如果列强们真的不在背后搞点小动作,那他才会感到不安,毕竟不知道对方要出什么招。
现在见招拆招就行了。当然,弗兰茨也为英国人准备了一份厚礼。
这次土著袭击也不只有坏处,奥地利帝国获得了对土著进行报复的正当理由,同时也打击了一些“圣母”的嚣张气焰。
至少他们再也无法将人畜无害这个词和黑人土著联系在一起了。
除此之外也剔除了一大批不合格的殖民团和垦荒团,弗兰茨以极低的价格回收了一批资产。
推进了针对土著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应对突发情况的经验。
相比非洲,美洲的事情要难处理得多。
面对从英属洪都拉斯和新格拉纳达共和国反向入侵的原住民,弗兰茨并不想给他们站稳脚跟的机会,他决定在边境放火烧山。
这样虽然有些粗暴,但却是最有效的做法。
不管他们在边境藏了什么,一把火下去都烧的精光。
这一次轮到英国人无能狂怒了
英国,伦敦。
约翰·罗素首相正在看着阿尔伯特亲王对万国工业博览会的构想,他觉得这真是一个天才的计划。
不但可以展现英国的工业实力,还能确立英国的世界经济霸权。
这还是一次大型展销会,一定可以拉动英国经济的增长。
除此之外这也是一次价值观的大型倾销活动,英国在从海盗洗白成商人之后就一直很注重形象,想要将自己包装的高尚而伟大。
万国工业博览会的主题是“和平、自由、进步”,和平是此时英国最需要的,接连不断的战争实在让人有些吃不消。
最关键的是打赢了一切都好说,但很不幸英国每次都站在了输家一方。
撒丁输了,英国没输。法国输了,英国没输。匈牙利输了,英国没输。奥斯曼输了,英国没输.
英国民众对此根本就不关心,他们更关心自己是否能赚到钱,是否能有面包填饱肚子。
自由更多的是指自由贸易,以及一切符合英国利益的事情。此时经济危机导致国内需求下降,英国急需开辟国外市场,为此他们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至于进步,那毫无疑问就是英国的工业实力,英国就是那个进步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