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胡为民也没有给苏主编一个准确的答复。
他只是说会优先考虑对方,毕竟现在说什么都太早。
他现在正处在高速成长期,每过一天,文学界对他的评价都会变个样。
更何况,他可是听说了,今年国家还会提高作家的稿酬标准。
拖一拖,他能拿的钱也更多,何乐而不为呢?
事实也正是如此,就在他造访《十月》编辑部的时候,他又火了。
这次,他火不是因为《演员》,而是他发表在《故事会》上的几个小短篇。
1980年《故事会》的第一期,是在元旦这天发行的。
发行当天,这期就火了。
只是最先火的不是燕京,而是在江浙沪和羊城等地,反响普遍集中在南方。
北方,尤其是燕京,因为铺货量和《演员》大火的关系,关注没这么多。
但是《演员》的大火,让一部分注意到了胡为民,又一部分《故事会》的忠实读者意外发现《演员》的作者和《谁是真凶》《门》等短篇小说的作者是一个人。
一传十,十传百,读者这才发现,原来胡为民这么有才,写的作品也不止《甜蜜蜜》和《演员》两部作品,还有更多。
在读者的自发传播下,购买《故事会》的人变多。
又因为《故事会》在燕京铺货量不大,造成了读者在新华书店排队买杂志的现象。
物以稀为贵,更何况是最近大火的作家胡为民的作品。
于是,越来越多的读者加入抢购,进一步加剧了《故事会》的缺货现象。
当然,胡为民发表在《故事会》上的几个短篇小说也没有让读者失望。
虽然在部分读者眼中,几个短篇“达不到”《演员》的高度,却也颇为新颖。
实际上他们还是保守了。
胡为民写的这几个短篇还真不是随便写写,每一篇拿出来,在国内都算是开创一个流派。
比如《谁是真凶》的层层推理和反转,《门》的心里悬疑和开放式结尾。剩下两部也是各有各的精彩,很难说那部更好。
这几部短篇放在胡为民魂穿前看,可能比较一般,但放到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简直就是王炸!
“胡老师,胡老师,我们火了,火了!”
查剑英和陈建公咋咋呼呼地闯进图书馆,在被赵老师严肃批评一番后,方才憋着心里的那股兴奋劲,上楼跑到胡为民跟前。
胡为民看着两人,开了个小玩笑,“哎呦喂,我说你俩,火了可记得给我签名。嗯……我先囤他个一百张,等你们成了大作家后我好高价卖。”
陈建公微黑的脸庞泛起红光,旋即又振奋道:“胡老师,是真的,我们班同学都知道我的作品在《故事会》上发表了!”
“看来只有建公一个人火了,谁让建公用真名,剑英用的是笔名呢。”胡为民思路清奇,想到了其中的华点。
“嘿,扎西多,笔名起的不错。谁能想到起这个名字的是燕大学生查剑英呢?”
查剑英本来兴奋的脸庞,瞬间僵硬住,她嘟囔道:“胡老师,你怎么这么喜欢打击人嘞。”
“哈哈。”
胡为民和陈建公尽管努力压抑着表情,最后还是没忍住,笑出了声。
查剑英撇撇嘴,旋即又自豪道:“虽然同学们不知道我的笔名,但他们认为我的小说写得好可是真的。”
胡为民点点头,认可她的说法。
他们的作品受到好评,他不意外。
这期《故事会》上的佳作并不多,除了胡为民的四部短篇外,亮眼的作品也就查剑英和陈建公的作品。
相较那些民间奇谭,两人的作品最起码饱含真情实感,能让普通读者看得下去,也能得到知识分子的认同。
陈建公憨厚一笑,道:“我们也是沾了胡老师的光。”
“和我有什么关系?”胡为民不解。
“胡老师,这期《故事会》传播得非常广,功劳可都是你那几部短篇的。”
“同学们都说故事的精彩程度不下于《演员》呢!”
“别说同学了,就连不少学校老师都看了故事会,夸你写得好呢!”
胡为民摆摆手,笑着道:“行了,别夸了,再夸下去,我真要骄傲了。”
“胡老师心态真好。”
“我要是像胡老师这么出名,肯定已经飘了。”
两人又一阵赞叹,快把胡为民钓成翘嘴了。
唉,难怪他们后世能成名呢,有能力,说话又好听,不成名才没天理呢。
“咳咳。”胡为民轻咳两声,连忙板起脸,“剑英,建公,工作时间,长时间聊天可不行,你们胡老师我,可是出了名的爱岗敬业。”
再不赶走他们,他可要飘了。
“胡老师,我们这次来,可不是为了和你聊天。”
“我们是想请您吃饭的。”
胡为民坚决不答应,“一边去,我有钱,哪能让你们两个学生请。”
“我们吃饭有国家补助,现在又有稿酬,真不缺钱。”
“就是想感谢您对我们的帮助,分享我们的成就。”
“就是一份心意,也不是要去吃多贵的。”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态度也十分坚决。
胡为民也十分为难,一方面不想占学生便宜,哪怕是大龄学生。另一方面,他也不想寒了两人一片赤诚之心。
想了想,他有了个主意:“这样好了,你们买菜,晚上去我家做一顿饭,怎么样?”
“啊?这好么?”
“我……我们也不会做饭啊!”
胡为民神情诡异:“你们不会做饭?”
这个年代,不会做饭的人还真少见。
两人尴尬一笑,沉默不语。
他们家庭条件好,是燕京城市户口,又没当过知青,不会做饭并不稀奇。
“算了,你们买菜我做饭吧。”胡为民摇摇头。
“胡老师会做饭?”
“多稀奇,我可是农村出来的。”
实际上,这不是主要原因。
他会做饭还是前世的功劳,唉,后世中国男人堪称十项全能,不会做饭的真是少数啊!
胡为民那时候为了追女孩,可是苦练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
可惜,他能抓住女孩子胃,就是抓不住她们的心。
还是渣女太多了!
这么一想,他回到这个民风堪称淳朴的年代也不错。
好女孩多,只要不碰那些一心向往国外生活的自由女性,找到幸福真不难。
唯一可虑的是他现在不是“单身”,以后更是要背上离异的名头,不知道有没有女生愿意接受他。
胡为民自嘲一笑,觉得现在想这些纯属多余。
还是先想办法早点和龚秀珠离婚才是正道,不能让龚家人妨碍自己找寻属于他的幸福。
胡为民想着离婚的事,查剑英和陈建公赞叹一番他的多才多艺后,又热烈讨论今天要买什么菜。
“别买太多。”
嘱咐两句,约定时间后,两人离开了图书馆。
晚上,查剑英和陈建公,一人提着菜,一人提着肉,来到了朗润园公寓。
胡为民将两人迎进来后,招呼道:“你们随便坐,喝什么自己倒。”
“胡老师,我们帮你吧?”
查剑英不好意思,想要帮点忙。
“不用不用,你们不会做饭,进厨房纯添乱。”
胡为民摆摆手,让他们安心坐下,自己一个人拎着蔬菜和肉进了厨房。
“胡老师太热情了。”
“明明是我们要请胡老师吃饭,现在搞成胡老师做饭请我们吃……”
“胡老师就是人太好了!”
“等《送货上门》在青年报刊载,胡老师总没理由拒绝我们请客了吧?”
“对,看来我们还要加油!”
两人有了《演员》的写作经验,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再加上有胡为民提供的大纲,写作进度也基本进入尾声。
算算时间,完稿差不多在三四天之内。
两人正聊着天,厨房里传来洗菜和切菜的声音。
查剑英跑到厨房外面瞧了眼,胡为民娴熟的刀工惊艳到了她。
她自己没切过菜,但见过,家里人不说,外面饭馆的大师傅都不见得有这刀工。
小说写得那么好,还有这么一手刀工,人和人的差距也太大了吧……
晃了晃脑袋,查剑英在门口问道:“胡老师,我能去你书房看一看吗?”
胡为民头也不回地说:“可以。”
得到允许后,查剑英跑进他的书房,留下陈建公一个人在客厅坐着。
查剑英进来后,发现书房和她第一次来又有不同。
她又看向书桌,发现桌子上摆着合上的手稿,封面还能看到几个大字。
“《孩子王》,这是胡老师说的那部作品?”
带着好奇心,查剑英翻开手稿。
她从头开始看,很快就看入迷。
客厅里,陈建公见查剑英去胡老师书房,半晌都没出来,便想着进去看一眼。
他一进书房,就见查剑英坐在胡老师的椅子上,开着台灯看着什么。
“剑英?剑英?”
陈建公喊了两声,没反应。
他走到查剑英身后,拍了拍她肩膀,问道:“剑英,你看什么呢,这么入迷?”
查剑英被吓了一跳,转头一看是陈建公,“我,我在看胡老师的新作呢。”
“哎呦喂,剑英,你怎么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