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秀珠出身在教育世家,爷爷是燕京大学的教授,父亲虽然没有教书,却也是燕大的教职工。她的母亲黄连英也不一般,父祖辈是商人,只不过后来被打成了资本家,算是家道中落。
她自小便受到家人的宠爱,直到那上山下乡的苦差事落到她头上。
一道政策下来,她便从燕京城里的大小姐,变成农村知青。农村的苦日子,让她现在还做着噩梦。
在那个讲究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时代,女性的身份让她得不到半点优待。
还好,她知青的身份以及美丽的容貌吸引了许多农村未婚男青年。那时候,胡为民也是她的追求者之一。
七十年代,知青生活非常苦,更何况龚秀珠孤零零一个人。在遭受生活的毒打后,她觉悟了。
原本,她是看不上那些泥腿子的,奈何,她急需一个人替她挣工分。
一番挑选后,胡为民勉强进入她的视野。
后来一起工作的过程中,龚秀珠对胡为民了解越发深,加上他有几分这个时代农村青年少有的特质,让她心中的天平砝码,对他偏移了几分。
一次去河边洗衣服时,胡为民又救了知足落水的龚秀珠。半推半就,两人结成夫妻。
本来,龚秀珠以为自己要当一辈子农村媳妇,没想到命运眷顾,她有了回燕京城的机会。
面对机会,她毫不犹豫选择回家,哪怕要带上胡为民这个‘黑点’。
回到燕京,和家人团聚,龚秀珠从未在外人面前承认胡为民是她的丈夫,而是和家里人商量一番,谎称胡为民是她的表亲。
就这么过了几个月后,她是彻底不想再和胡为民有所牵扯。
想到这里,龚秀珠的情绪越发激动起来:
“离婚,爸妈,我必须尽快和胡为民离婚!我以后还要考大学,怎么能有个当农民的丈夫呢?”
黄连英很认同大女儿的看法,她不住点头,附和道:“秀珠说得对,咱们家可是书香门第,而那胡为民一个泥腿子,如何配做咱们家的女婿!”
龚修文皱眉,横了妻子一眼,有些不满,“这话在家里说说也就罢了,不能对外人面前提起。”
他也认同妻子的说法,但有些东西只能心照不宣,能做不能说。
时局才刚刚好起来,他可不想给自己找麻烦。
“我又不傻。”黄连英小声嘟囔着,接着又看向另外两个儿女,“小成,秀秀,你们怎么看?”
胡为民的大舅哥龚成挠挠头,面露为难之色,“爸妈,咱们这样做不好吧?秀珠下乡的时候多亏了为民照顾,现在日子好起来了,咱们家就要和他撇清关系,岂不是翻脸不认人?”
“哼!”龚修文对儿子那迂腐劲大为不满,什么叫翻脸不认人?
他们是书香门第,结亲也要门当户对,以前便也罢了,现在他们家好起来了,泥腿子出身的胡为民哪里配得上他的女儿。
龚成见父亲面色不善,身子徒然一抖。在这个家龚修文是那个说一不二的存在,哪里容得下小辈反驳。
黄连英双目喷火,指着大儿子的鼻子呵斥道:“小成,你怎么能向着外人呢?要不是秀珠,现在复读考大学的就是你了!”
“妈,我……我不是那个意思。”龚成闻言,连忙摆手,最后只能苦着脸道:“唉,这事你们做主就是了。”
黄连英见儿子低头,严肃的面容缓和了几分,接着她又看向一脸纠结的小女儿,“秀秀,你还小,妈就当你同意了。”
龚秀秀咬着嘴唇,鼓起勇气,看向父母:“爸妈,离婚不是小事,事关姐姐的幸福,是不是……”
她倒不是觉得姐姐不应该离婚,只是觉得下的这个决定有些草率。
龚秀秀和胡为民接触时间不长,知道这个便宜姐夫虽然没本事,但胜在憨厚老实,很听姐姐的话。
贸然离婚,难道就能保证姐姐下一任老公能对她更好?
黄连英摆摆手,完全没把小女儿的话放在心上:“你还小,这是大人的事,你就不要管了。现阶段,争取明年高考考上好大学才是要紧的事。”
龚秀珠见家里人都支持自己,眼中带着希冀,看向自己的父亲。
在这个家里,龚修文才是那个真正拿主意,做主的人。
他看到家人的目光集中到他身上,沉吟片刻,才缓缓开口,“秀珠和胡为民离婚的事情就这么定了,晚上等他回来,我再和他详谈,争取让他和秀珠好聚好散,以后别再骚扰咱们家秀珠。”
“谢谢爸,不过……我怕胡为民不答应。”得到想要的答案后,龚秀珠心中大定,旋即想到胡为民的执着,秀眉微皱。
“呵,胡为民的工作都是我给他安排的,他要是识时务也就罢了,要是不识好歹……”龚修文没有说下去,话里话外,意思已经很明显。
有了父亲的保证,这下龚秀珠彻底安心。
……
在龚家人商量着如何让胡为民答应和龚秀珠离婚时,他已经在燕大门卫岗上班。
此时的他正在阅读着从燕大图书馆借来的文学名着。
既然想靠着文学创作改变命运,那丰富的阅读量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他脑海中有来自后世的古今名着,可他一个高中文凭的农村青年,突然在杂志上发表作品,还是有些匪夷所思。而他现在所做的,就是在凹人设,让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变得有迹可循。
说不定若干年后,他一边当门卫一边搞创作,还能成为一件美谈呢。
此时,门卫室内,铁皮收音机在窗台上滋啦响着新闻:“中东某国爆发人质危机……美利坚总统决定……”
正听着新闻,邮递员叮铃铃骑到燕大门卫处旁:“胡为民!有你的邮件!”是远在沪上文艺出版社发来的,这家出版社,正是《故事会》的主办单位。
《故事会》创刊于1963年7月为双月刊,1974年3月《故事会》改刊名为《革命故事会》,1979年1月《革命故事会》恢复原刊名《故事会》。
这个时期,文坛的主流思想,始终被《人民文学》《萌芽》《收获》等大型期刊把持,它们追求严肃文学,讲究思想深刻,文学性强,反映时代云云。
但同样的,通俗文学也有不小的市场,《故事会》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胡为民之前投稿的文章被文学期刊拒稿,因此,他想到了更通俗点《故事会》,没想到这么快有了结果。
他攥着邮件,心脏嘭嘭直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