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馃红了 作品

第115章 再见姜宝华兄妹

这边的事情搞定了之后,姜绾抽空去了一趟义县。

节气已经过了春分,天气渐渐转暖,且越来越热。姜绾要准备起来卖夏日的用品,比如说蒲扇、团扇、折扇各种扇子,竹席、麻将席,有一种装水的枕头用来消暑特别流行。此外,还有花露水、清凉油、痱子粉等等。

这一趟来到义县,姜绾的心情又与上一次不同。

上一回她到义县来进货,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摆摊的情景并不明朗。

但这一次,姜绾却是带着一个月能卖掉一万到两万的搪瓷脸盆的战绩来到义县的,身上满是销售能手的自信。

人坐在车中,看着车窗外面一间又一间的商铺、小作坊,一个个厂区从眼前晃过。

姜绾有一种,自己也参与到时代的洪流当中,成为经济腾飞一朵小浪花的感慨。

下车之后,姜绾目标明确,马上就厂观看样品,准备下单。

由于姜绾之前一段时间订货多,工厂这边已经把姜绾归类到大客户一栏,招待姜绾特别热情,姜绾也能把进价压到最低。

甚至有几个厂的销售部经理,听说姜绾来到义县,主动找到她的招待所的。

除了上述常规的日用品,姜绾此行还想做一些价格稍微贵一点的,电风扇。

这个年代虽然有空调,但是价格十分昂贵,要5000元一台。一台空调相当于半套房子了,普通的家庭根本承受不起。

电风扇便成了家庭重要的电器之一。与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等成为先富起来人群的标配。

姜绾之前没有在类似电风扇的工厂打工过,不过她知道义县肯定是有生产电风扇的工厂。

通过一些熟人介绍,姜绾找到一家电风扇厂。

这是一家合资电器厂,规模不小,生产的风扇质量也过关,外壳都是铁艺的,台式的风扇可以一人高,能在一定限度内调节高度,并且左右摇头,风力大小分成三档,吹风的声音很轻。

目前市场上卖的类似风扇价格在100块上下。

但商店中常常缺货,很难买到。

由于物资紧缺,市场价格不透明,有的小店铺会抬高价格到一百五六一台。

这边给姜绾的进货价格是50,建议零售价89左右。

姜绾觉得这个价格挺美丽的。

姜绾初步要定300台,总计货款一万五千,也是一笔不小的订单了。

工厂这边的意思是拨给姜绾一个经销的名额,在临城经销的名额只有五个,但要求姜绾必须签订合同,完成每月的销售任务。

而不是按姜绾的需求订货。

这是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跟姜绾之前其他日用商品订货不同。

姜绾尚在考虑,主要是风扇是季节性用品,过了夏天,冬天肯定卖不动了。问工厂能不能把月销售任务改成年销售任务。

工厂这边道冬天有小太阳这种取暖器,完成取暖器的销售额就行。

姜绾在工厂这边呆了一下午。

约定次日签合同。

当天晚上,由虹达电器的一个销售经理攒了一个局,请姜绾到饭店吃饭。

除了虹达电器这边,还有姜绾之前合作过的几个日用品的工厂老板也约在一起。

姜绾心想,好家伙,她以前在义县(后来是义市),都是以打工仔的身份,蝼蚁一样,哪里会有经理请她吃饭啊。

现在她竟然享受到大老板的待遇了。

义县这边小商品发达,到此地办厂和进货的老板很多,所以这里的饭店也造得比别处大一些,灯红酒绿的。

没想到来到预定的饭店包厢之后,姜绾竟然看到了姜宝华和姜宝珠兄妹俩。

姜宝华和姜宝珠两个人这段时间应该是过得很狼狈,身上穿的是藏蓝色的涤卡中山装,皱巴巴旧兮兮的,还是借的别人的,大小不合身。

姜绾进来的时候,兄妹两个人正在跟其中一个小老板说话。

看样子是在诉苦,一个愁眉苦脸,一个义愤填膺。

姜绾惊讶之余,不由得内心发笑,想不到姜宝华兄妹还有这个本事,竟然能混到这里来。

义县与丰县距离不远,很多人在这里打工,或者帮老板看场,甚至有的义县的老板,就是丰县过来到这边办的,其中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姜宝华不知道使了什么神通托了哪重关系。

既然到了这里,姜绾料定姜宝华兄妹肯定不是来吃个饭那么简单,一定是冲自己来的了。

是想要败坏自己的名声呢?还是想要什么好处?

姜绾倒也不怕。

不过,有一点姜绾还是料错了,姜宝华能来到这里,不是因为他太有本事了托到什么人,而是太没有本事了。

自从姜家被搬空之后,姜家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后来姜绾带着秦泽去到丰县,那一行让姜福厚夫妻坐了牢,更让丰泽村的人坚信姜家、陆家坑害傅君寒这个有大功德在身的人是得罪了神明,所以姜家和陆家都被赶出了祠堂。

姜宝华兄妹倒是不用坐牢,但是家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只能今天到这个亲戚家打秋风,明天到那个亲戚家打秋风。

姜家的本家亲戚都被打扰了个遍。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姜家的下场是罪有应得,可时间久了,被不断打秋风的亲戚也有点烦不胜烦,这两伙不会一直依附他们这些亲戚过生活吧?

渐渐的,亲戚们的思想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觉得姜绾虽然被逼婚,把陆家一家人送进牢就算了,把自己的父母也送进牢也太过分了。

而且又听说姜绾自从去了临城之后就开始做生意,做得越来越大,在义县天天拿大批大批的货,货款都是上万。

那亲戚们觉得,作为女儿,姜绾自己过得那么好,得解决一下哥哥和妹妹的生活呀。

亲戚们完全是把姜宝华兄妹当成累赘,四处找人托关系。

在本地务农的托到外面打工的。

小打工仔托到小组长。

小组长找关系找到小老板。

终于打听到姜绾到义县来了,于是赶紧把这两货塞了过来。

当天的聚餐由电风扇厂的经理许卓牵头,许卓的老婆是跟丰泽村搭上一点远方亲戚的,至于其他的小老板,有的是跟丰泽村八竿子沾亲带故的,有的纯粹是听说姜绾要货多,还大有来头,想要跟姜绾合作,让姜绾帮着卖货的。

不管是怎么个来路,但知道姜绾和家里的恩怨,倒也不在意说叨说叨,一来是八卦心使然,人人都有打听别人家隐私用以茶余饭后闲谈聊天能获得无穷乐趣;二来,他们觉得跟姜绾谈谈家事,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三么,要把言行偏离社会道德准则的人,拉回到轨道上来,让姜绾变成他们一样的一份子,所谓统一思想,传统就是传统。

义县到底是刚发展起来的县城,周围都是农村,小老板很多都是农村人,自然有农村人的作风。

这段时间姜绾这一向都在临城,忙着学习和做生意。而落魄的姜宝华兄妹渐渐用可怜的下场取得不少的同情,姜绾和姜家的恩怨已经传了个遍了。

姜绾上辈子基本都在义县打工,对于这些习俗,却也了解。

原来这还是一场鸿门宴啊!

姜绾在门口,目光从姜宝华兄妹二人身上一扫而过,又把在场的人一个个打量过去。

姜宝华被姜绾这一眼,身上好像被针扎了一样,心虚、胆怯、惭愧-------种种复杂的感情,让他把头深深低了下去,不敢与姜绾对视。

姜宝珠倒是很恨得瞪了姜绾一眼。

短短一个月不见,姜绾就好像脱胎换骨了一样,她穿着一身火红的连衣裙,外面套一件更红的呢子风衣,乌发红唇,衬得皮肤雪白,整个人就跟崖壁上一枝红梅一样,纤瘦,但满身都是傲骨。

这真的是姜绾?

姜宝珠那恨意便如黄河滔滔一样倾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