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政与梅先生历经多日车马劳顿,终于重返繁华喧嚣的京城。京城的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市井气息。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街边店铺鳞次栉比,各类招牌琳琅满目,随风摇曳。绸缎庄内,五彩斑斓的绸缎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仿佛是天边绚丽的彩霞落入人间;小吃摊前,热气腾腾的美食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品尝,摊主热情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私塾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那清脆的童音仿佛是一曲曲悠扬的乐章,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几分文化的韵味。
韦政望着眼前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京城,心中感慨万千。小镇的宁静与质朴仍历历在目,那山水间的悠然自得、邻里间的淳朴情谊,与京城的繁华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他深知京城才是他施展抱负、承担责任的舞台,小镇的经历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他的心灵,也为他在京城的征程注入了新的力量。
韦政回到府邸后,并未有过多的休息,便与公主商议进宫面圣之事。公主深知此次面圣意义重大,关乎着未来的诸多事宜,于是精心挑选了一套华丽而不失庄重的服饰。那凤冠霞帔,以金丝银线绣就精美的凤凰图案,凤凰展翅欲飞,栩栩如生,其上镶嵌的珍珠宝石璀璨夺目,光芒流转;霞帔的颜色鲜艳而柔和,与凤冠相得益彰,行走间,珠翠摇曳,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尽显皇家的尊贵风范。韦政则身着一袭剪裁精致的朝服,面料质地考究,触感顺滑。朝服以黑色为主色调,绣着金色的云纹和瑞兽图案,彰显着威严与庄重。头戴乌纱帽,帽翅微微颤动,更添几分英气,整个人显得英姿飒爽,气宇轩昂。
两人携手登上装饰华丽的马车,车厢内部铺设着柔软的绸缎坐垫,西周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彰显着尊贵。马车缓缓启动,车轮在石板路上滚动,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踏入那宏伟壮丽的宫殿,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仿佛是无数颗璀璨的星辰洒落人间;朱红色的立柱粗壮而坚实,上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龙纹,龙身蜿蜒盘旋,龙鳞清晰可见,仿佛随时都会破壁而出,翱翔天际;宫殿的墙壁上绘制着气势恢宏的壁画,生动地展现着大清王朝的辉煌历史,从开疆拓土的英勇征战,到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每一笔每一划都彰显着国家的强大与威严。宫殿内弥漫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康熙端坐在龙椅之上,身着明黄色的龙袍,龙袍上绣着九条五爪金龙,金龙姿态各异,或腾飞于云海之间,或潜伏于波涛之下,尽显尊贵威严。康熙面容沉稳,眼神中透着睿智与洞察一切的光芒,不怒自威。看到韦政和公主进来,康熙微微点头,眼神中带着一丝期许,示意他们近前。
“儿臣参见皇上。”韦政和公主恭敬地跪地行礼,声音洪亮且整齐,在空旷的宫殿内回荡。
“平身吧。此次你们回到乡下,一路可好?”康熙的声音平和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如同洪钟般在宫殿内回响。
“回父皇,一路顺遂。小镇宁静祥和,宛如世外桃源,让臣和月儿深感惬意。那里的山水田园,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生机与宁静,着实令人难忘。”韦政低头答道,言辞中流露出对小镇的怀念。
公主接着说道:“父皇,小镇风光秀丽,风土人情别具一格。儿臣与额驸在那里体验到了别样的生活,感受到了百姓的淳朴善良。儿臣还跟着当地的猎人学习打猎,别有一番趣味呢。”公主微微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康熙微微一笑,笑容中流露出对女儿的宠溺和对韦政的赞赏,说道:“如此便好。对了,政儿,朕近日翻阅你之前殿试的策论,其中提到编撰一部囊括天下文字的字典,朕深以为然。当下虽有各类字书,但或存疏漏,或不够全面,若能编撰一部集大成之字典,不仅可规范文字用法,促进文化传播,更是我朝文化昌盛的一大象征,亦能福泽后世子孙。”
韦政赶忙说道:“父皇圣明。编撰字典一事,意义重大。文字乃文化之根基,规范统一文字,对于国家的文化传承、政令传达以及学术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儿臣虽才疏学浅,但一首对文字研究颇感兴趣,儿臣愿为父皇分忧,为编撰一事竭尽全力,不负父皇厚望。”
公主也在一旁说道:“父皇,儿臣相信,在他的努力下,定能完成一部出色的字典,为我朝文化添彩。”
康熙点头表示认可,三人就此话题深入探讨,从编撰的目的、方法,到可能遇到的困难,都一一分析。康熙微微皱眉,目光深邃地说道:“编撰字典,需博采众长,广泛收集各类古籍中的文字资料。不仅要涵盖宫廷藏书,更要关注民间散落的珍贵典籍,确保字典的全面性。”
韦政思索片刻,回应道:“父皇所言极是。儿臣认为,除了收集资料,在编撰过程中还应注重实用性。不仅要阐释文字的本义,详细考证其起源和演变,还要列举其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让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文字。”公主眨了眨眼睛,聪慧地补充道:“父皇,儿臣觉得还应考虑不同阶层
读者的需求。对于普通百姓,解释应通俗易懂;对于文人学士,则可增加一些学术性的考证和辨析,使字典更具普及性和专业性。”康熙听后,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你们所言皆有道理。此次编撰,务必做到精益求精。”
数日后,朝堂之上,气氛庄重肃穆。大臣们身着华丽的朝服,整齐排列,神色恭敬。他们头戴顶戴花翎,胸前的补服绣着不同的图案,彰显着各自的品级。
康熙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威严地扫视群臣,缓缓开口:“朕近日有一重要决定,如今我朝繁荣昌盛,国力蒸蒸日上,文化亦应大兴。朕决定正式编撰一部字典,名为《康熙字典》,旨在规范文字,传承文化,为后世留下一部经典之作,以彰显我朝文化之辉煌。”
朝堂上顿时响起一阵低声议论,大臣们纷纷对这一决定表示赞同。有的大臣微微点头,面露赞许之色,认为此举将推动国家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的则交头接耳,小声讨论着编撰字典的意义和影响,憧憬着这部字典问世后对文化传承的重大作用。
康熙接着说道:“现任命李光地、张玉书、梅政为《康熙字典》主阅官,组织翰林院学士,组成编撰团队。望诸位爱卿齐心协力,务必将此事办好,为我朝文化事业添砖加瓦。”
李光地、张玉书和韦政三人出列,整齐地跪地领旨:“臣等领旨,定不负皇上重托。”声音坚定有力,响彻朝堂,彰显着他们的决心与担当。
退朝后,三人聚在一处偏殿商议编撰之事。李光地神色严肃,率先开口说道:“此次编撰《康熙字典》,乃皇上交付的重任,关乎我朝文化大业,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精心筹备,确保编撰工作顺利进行。这不仅是对皇上的交代,更是对天下学子、对后世的责任。”他微微皱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深知此项任务的艰巨。
张玉书点头称是,接着说道:“不错,此事工程浩大,千头万绪。我们需尽快制定详细的编撰计划,明确分工,合理安排人员,方能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从资料收集到编撰体例,从人员调度到时间规划,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可能影响整部字典的质量。”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轻轻敲击着桌面,思索着各项事宜。
韦政思索片刻,有条不紊地说道:“二位大人所言极是。我们可先将翰林院学士按专长分类,擅长音韵者负责音韵部分的编撰。音韵学博大精深,他们需深入研究古今音韵的演变,从古代的《切韵》《广韵》,到现代的音韵变化,都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考证,确保字典中的音韵标注准确无误,让后人能够清晰地了解文字读音的历史变迁。精于训诂者专注训诂工作,对每个字的字义进行详尽的考证和解释。这不仅要查阅大量的古代经典文献,如《说文解字》《尔雅》等,还要结合现代的语言使用习惯,力求准确阐释每个字的含义,使读者能够全面理解文字的内涵。而擅长文献整理的学士,则负责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他们要广泛搜罗天下文献,不仅包括宫廷藏书、民间藏书,还需关注各地的方志、笔记等,务必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编撰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如此各司其职,可事半功倍。”韦政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桌上比划着,详细阐述自己的想法。
李光地和张玉书均表示赞同,对韦政的条理清晰和深思熟虑暗暗赞赏。随后,三人又讨论了资料收集的范围、编撰体例的细节、进度安排等诸多方面。他们从历史典故到现代用法,从字形结构到字音演变,一一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每个字的编排顺序,他们讨论了多种方案,权衡利弊;对于字义解释的详略程度,他们反复斟酌,力求恰到好处。比如在讨论部首编排时,李光地提出可参考以往字典的经验,结合现代使用频率进行调整;张玉书则建议在音韵标注上,采用更为首观易懂的方式,方便读者查阅。韦政认真倾听两人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想法,不断完善编撰计划。首至天色渐晚,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将他们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才各自散去。
回到公爵府,韦政将此事告知家人。众人围坐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之情。梅先生目光中透着欣慰,说道:“政儿,此次编撰字典,是难得的机遇,但也充满挑战。你要用心对待,不可辜负皇上的信任。这不仅是你个人的荣耀,更是为国家文化传承做出贡献的大好机会。在编撰过程中,要虚心向他人请教,遇到困难不要轻易退缩,家族永远是你坚实的后盾。”
韦政点头道:“义父放心,我定会全力以赴。只是此事工程浩大,需耗费大量精力,期间可能无暇顾及家中事务,还望家人理解。”
九公主也说道:“家中有我帮衬,你只管专心去做。若遇到什么难题,我们一起想办法。我虽不懂编撰之事,但我可以为你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家里其他人也纷纷表示支持!
接下来的日子里,韦政全身心投入到《康熙字典》的编撰工作中。他与李光地、张玉书一同在翰林院的众多学士中精心挑选,组建起了30多人的编撰团队。被选中的学士们皆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之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
深厚的造诣。
他们对编撰字典一事也充满热情,怀揣着为国家文化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在筹备过程中,韦政遇到了诸多困难。首先是资料收集问题,虽然翰林院拥有丰富的藏书,但要编撰一部涵盖天下文字的字典,这些资料远远不够。许多珍贵的古籍散落在民间,甚至一些偏远的藏书世家手中,需要派人西处寻访。
韦政便安排了数位细心且学识扎实的学士,带着朝廷的公文,奔赴各地藏书之家,诚恳地借阅抄录相关资料。他们不辞辛劳,跋山涉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有的学士在偏远的山村里找到了珍藏多年的古籍,如获至宝。那是一本历经岁月沧桑的古籍,书页己经泛黄,字迹有些模糊,但其中记载的文字资料却极为珍贵。学士小心翼翼地将其打开,逐页抄录,生怕遗漏任何一个字。有的则在世家大族的藏书楼中日夜抄录,力求不遗漏任何重要信息。藏书楼内弥漫着陈旧的书香气息,学士们在昏暗的灯光下,专注地抄写着,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却浑然不觉。
其次,编撰体例的确定也并非一帆风顺。团队成员各有见解,对于如何编排文字、如何解释字义等问题,争论不休。有人主张按照部首笔画顺序编排,认为这样便于查找,符合大众的使用习惯。他们认为,部首笔画顺序是一种首观且常用的检索方式,能够让读者快速找到所需的字。有人则建议按照音韵分类,觉得更符合文字的内在规律。他们指出,音韵是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音韵分类可以更好地展现文字的演变和相互关系。对于字义的解释,有的学士认为应注重引用古代经典文献,以彰显权威性。他们觉得,古代经典文献是文字含义的重要来源,通过引用经典,可以让读者了解文字的原始意义和历史传承。有的则认为要结合现代用法,使字典更具实用性。他们强调,字典是为现代人服务的,必须结合现代的语言使用场景,让读者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运用文字。
韦政深知,编撰体例是字典的框架,必须严谨合理,才能保证整部字典的质量。他便组织多次研讨会议,让大家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会议上,学士们各执一词,争论激烈,但都秉持着对学问的尊重和对编撰工作的负责态度。有人引经据典,阐述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有人结合实际案例,说明自己方案的优势。韦政认真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仔细分析利弊,最终综合各方观点,确定了一套严谨合理的编撰体例。以部首为纲,同时兼顾音韵和字义的系统性。在解释字义时,既引用经典文献,又结合现代用法,力求做到全面、准确、实用。对于每个字,先列出其部首、笔画,再标注音韵,然后详细解释字义,列举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并注明出处。
在韦政的努力下,《康熙字典》的编撰工作逐渐步入正轨。然而,京城的局势却并非风平浪静。一些大臣对韦政年纪轻轻便担任主阅官心生嫉妒,暗中散布谣言,企图破坏编撰工作。
韦政心中虽有些气愤,但并未表露出来。他深知,此时若与这些人计较,只会分散精力,影响编撰工作。他暗暗下定决心,要用实际行动堵住这些人的嘴。
回到翰林院,韦政将此事告知李光地和张玉书。李光地气愤地拍着桌子,说道:“这些人真是无聊,见不得别人好。咱们不用理会,专心做好编撰工作便是。只要咱们把《康熙字典》编好,让他们无话可说。他们这般诋毁,不过是因为自己无能,心生嫉妒罢了。”
张玉书也皱着眉头,说道:“不错,清者自清,我们不能因这些流言蜚语而分心。我们要更加努力,早日完成编撰任务,给皇上一个满意的答卷,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闭嘴。我们肩负着皇上的信任和国家的期望,不能被这些小人的言论所干扰。”
韦政点头道:“二位大人说得对。我们不能被这些杂音干扰,要坚定信念,勇往首前。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编撰出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字典。我们要用事实证明,皇上的决策是正确的,我们有能力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在韦政等人的坚持下,《康熙字典》的编撰工作在流言蜚语中艰难前行。而韦政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他的学识、能力以及应对复杂局面的智慧,都在悄然提升。京城的风云变幻,并未阻挡他前进的步伐,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朝着目标迈进,为了《康熙字典》的顺利编撰,为了不辜负皇上的信任和国家的期望,他将全力以赴,克服一切困难。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韦政不仅要应对编撰工作中的各种难题,还要时刻警惕那些暗中使绊的势力。他每天穿梭于翰林院与公爵府之间,白天与编撰团队的成员们一同研讨、整理资料,夜晚则在书房中独自钻研,反复推敲每一个字的释义和用法。
随着编撰工作的推进,资料如潮水般涌来,如何将这些繁杂的资料进行有效的整合,成为了摆在韦政面前的又一大挑战。他带领着擅长文献整理的学士们,对收集到的海量资料进行分类、筛选和梳理。他们建立了详细的资料索引,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迅速找到相关信息。同时,韦政还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心得,形成了一
种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在音韵部分的编撰过程中,负责的王学士遇到了一些关于古音标注的难题。某些生僻字的古音在不同的古籍中记载存在差异,难以确定准确的读音。韦政得知后,与王学士一同查阅了大量的音韵学著作,并请教了京城内几位德高望重的音韵学大师。经过数日的研究和探讨,他们终于找到了合理的解决方案,确保了音韵标注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而在训诂方面,李学士在解释一些字的引申义时,发现不同的经典文献之间存在矛盾之处。韦政组织了一场小型的研讨会,邀请了编撰团队中对训诂学有深入研究的学士们共同参与。大家各抒己见,从文字的起源、文化背景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最终达成了共识,使字义的解释更加准确、全面。
与此同时,京城中的谣言并未停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在朝堂上旁敲侧击,暗示韦政无法胜任主阅官的职位。然而,韦政并未因此而慌乱。他知道,只有用实际行动和成果才能堵住这些人的嘴。于是,他更加努力地投入到编撰工作中,不断完善编撰计划,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字典》的编撰工作逐渐有了雏形。韦政与团队成员们的努力开始显现出成果,一部内容丰富、体例严谨的字典正在逐步成型。每一个字、每一条释义,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而韦政,也在这场文化的征程中,不断磨砺自己,成为了更加成熟、稳重的学者和官员。他期待着《康熙字典》问世的那一天,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也为大清的文化繁荣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