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
林回身形猛地一僵,缓缓转身,看着气质骤然转变的林允鸿,整个人都愣住了。
‘大诏皇帝?’
‘他……竟然就是大诏皇帝?’
林回心中掀起滔天巨浪,脑海中一片空白。
他怎么也没想到,眼前这位一直以“龙卫大人”身份自居的人,竟然就是大诏皇朝的至高统治者——那位万人之上的皇帝陛下!
此刻,林允鸿身上那股威严与气度,完全展露无遗。
他的神情依旧温和,但举手投足间却透着帝王独有的气魄,仿佛天地皆在他掌握之中。
林回心中震撼,连忙躬身行礼:“学生林回,见过陛下!”
然而,林允鸿却伸手扶住了他,语气柔和而坚定:“不必多礼。从今以后,见朕都不需行此大礼。”
林回一愣,心中疑惑更甚:“陛下,这……合适吗?”
在他的认知中,大诏礼制严明,君臣之分不可逾越。
即便是位高权重的龙卫都指挥使严桑武,见了皇帝也得行跪拜之礼。
自己不过是一个毫无官身的读书人,为何能有此殊荣?
“朕说合适,那便合适。”林允鸿语气平淡,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转身看向宫墙外的京城,目光深邃,似乎在思考什么。
片刻后,他缓缓开口:“朕会派人去看望那对祖孙。”
林回闻言,心中一暖,连忙道:“陛下,学生刚才只是推测,若有无礼之处,还望陛下恕罪。”
“虽是推测,但却直击朕心。”
林允鸿语气沉重,目光中闪过一丝痛惜,“你说的没错,有些‘天伦之乐’,不过是世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他深吸一口气,转头看向林回:“陪朕走走吧,朕想跟你聊聊。”
“是,陛下。”林回恭敬应道,心中却依然紧张,如同做梦一般。
林允鸿放慢脚步,回头看了一眼林回,轻笑道:“到朕身边来,不必拘谨。”
林回心中一震,有些局促地走上前,与林允鸿并肩而行。
这一刻,他仍觉得有些不真实,仿佛一切都在梦中。
“你出身民间,定是见惯了人间疾苦。”
林允鸿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朕知道,你一定曾经想改变什么,对吗?”
林回沉默片刻,恭敬答道:“陛下圣明。学生确实曾有过此等想法。然而,天下大事,并非学生一人能够改变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自下而上,难如登天;自上而下,才有可能。”
林允鸿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民间疾苦,苦的往往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林回语气坚定,神情认真,“文道真解上说,‘文道之下皆蝼蚁’,学生认为,这便是祸根。”
“读书人从接触文道的那天起,三观便被这句话深刻影响着。于是,在大多数读书人眼中,没有文心的人,便是贱民,生杀予夺!”
林允鸿神色凝重,目光中透着一丝赞许:“你说得不错,这世间的乱象,根源便在于此。”
他看向林回,问道:“你方才提到的‘三观’,指的是什么?”
林回解释道:“‘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三者的形成,源自后天的教育与环境。正如学生所说,圣院所着的《文道真解》,从一开始便宣扬‘文道至上,百姓为蝼蚁’,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导致读书人与百姓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林允鸿点头,叹道:“朕这些年与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不断完善针对大诏读书人的律法,便是试图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圣院以《文道真解》为圣人经义,纵容读书人行使特权,律法反倒成了大诏百姓头上的一柄利剑。”
“有些官员甚至与读书人勾结,将朝廷律法对准平民百姓,实在是可笑可叹!”
林允鸿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与愤怒,但更多的是对天下的忧虑。
林回静静地听着,心中对这位皇帝陛下多了几分敬佩。
他能感受到,林允鸿确实是一个心系天下、愿意为百姓谋福祉的明君。
“林回。”
林允鸿突然停下脚步,目光深邃地看向他,“若你是朕,在这种无法破局的情形下,你会怎么做?”
轰!
林回身形一震,心跳骤然加快,整个人都僵住了。
什么?若他是皇帝?
“陛下,学生惶恐……”林回连忙低头,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这个问题的分量太重了,重到他根本不敢轻易回答。
“无妨。”
林允鸿笑了笑,语气中带着几分鼓励,“这里只有朕与你,不必拘谨。说说看,朕想听听你的想法。”
林回深吸一口气,硬着头皮道:“陛下若有垂问,学生斗胆直言。若换成学生,学生会从两方面入手:其一,严抓读书人以文乱法之事,以此震慑天下;其二,广而告之,使天下百姓皆知朝廷之决心。”
林允鸿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大诏目前缺的是两样东西:一是敢于与圣院对抗的狠人,二是权威的宣传渠道。”
林回语气坚定,思路清晰,“大诏读书人以文乱法,犯了什么大罪,民间百姓不知道,读书人也不知道。这就造成了一个盲区。”
“若能将读书人作恶的案例公之于众,让百姓知道朝廷对读书人下手的态度,百姓自然敢于站出来,读书人也不敢再肆意妄为。”
林允鸿微微颔首,眼中光芒闪烁:“你的想法,与朕不谋而合。但如何广而告之?可有具体之法?”
林回沉吟片刻,开口道:“学生以为,可以成立‘报社’。”
“报社?”林允鸿眉头微皱,显然对这个词感到陌生。
“对,报社。”
林回解释道,“成立一个专门的官署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和发布大诏各地的消息。例如,镇抚司羁押了以文乱法的读书人,便可在报社刊登其罪行,昭告天下。”
“如此一来,百姓便能知晓朝廷的态度与行动,读书人也会因威慑而收敛。”
林允鸿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赞许地点头:“好!此计甚妙!朕便以此法,成立‘大诏周报’,每七日发行一次,刊登各地消息与朝廷政令。”
他看向林回,语气中带着几分期待:“林回,你可愿为朕分忧,执掌此事?”
林回心中一颤,连忙躬身:“学生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林回话音落下,身上散发出一丝浩然正气。
隐约间与皇宫中的阵法共鸣。
一道肉眼不可见的清气,从皇宫中升起,直接没入林回眉心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