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妖怪的夏天 作品

第238章 滕王阁序

一场盛大的乡试,让圣院、朝廷以及清山书院的诸多大人物齐聚,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随着消息传开,无数人暗中关注着这场乡试。

事出反常必有妖,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场乡试绝不简单。

滕王阁内,华天府的四千余名考生已然落座。

七层阁楼外加临江的广场上,座无虚席。

龙卫每隔五米便有一人,无死角地监视着所有考生,确保秩序井然。

林回来得稍晚,按照通行文书上的考号,在滕王阁广场临江的位置落座。

一张案桌、一张蒲团,这便是文考的标配。

他从容地放下箱笼,取出文房四宝,静待乡试开始。

文考并不算难,主要是检验读书人寒窗苦读的成果。

只要文道造诣达标,成为举人并非难事。

举人是文道登堂入室的标志,也是加官进爵或追求文道彼岸的起点。

对于普通人来说,成为举人是翻身的唯一途径。

一旦考取不了功名,上升通道便会被封死,永远无法改变所处的阶层。

正因如此,才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

“只要乡试中举,拥有功名,就能官拜朝廷。”

林回低声自语,“等有了安身立命的资本,也能为龙三的家人、魏无敌那些老将,还有大诏百姓做些事情了。”

这是他的目标,也是他跨越阶层的唯一途径。

……

“圣师和督学院院长在看我……我紧张得手心冒汗!”

“别自作多情了,圣师明明是在看我!我可是东城寻香街的小神童!”

“巧了,我是南城春水街的小神童!”

……

广场上的考生们注意到滕王阁中钟指正、傅余衡、李默白等人正低头看向他们,顿时激动得浑身颤抖。

他们深信,这几位大人物是为自己而来。

……

阁楼上,钟指正、傅余衡、严桑武等人正笑看着角落中的林回,目光中带着欣赏与期待。

主考官刘洋明却有些困惑,不明白为何这些大人物对林回如此关心。

严桑武和赵邰关心林回尚可理解,或许是陛下的旨意。

但圣院第五圣子钟指正和督学院院长傅余衡也借监考之名来看林回,这着实令人费解。

毕竟,林回在南府的所作所为,几乎与读书人背道而驰。

圣院竟对他如此重视,究竟为何?

‘一场乡试而已,何必如此大动干戈?’林回无奈一笑,心里暗自吐槽,但很快便收敛心神,决定忽视他们的目光,专注于考试。

就在这时,主考官翰林院学士刘洋明朗声宣布:“时辰到,乡试第一科:文考,现在开始!”

咚——!

滕王阁中响起锣声,考生们瞬间安静下来,屏息凝神,静待考题揭晓。

只见一名龙卫端着一个红绸覆盖的托盘登上滕王阁,恭敬地将托盘呈给刘洋明。

刘洋明掀开红绸,拿起密封的考题纸卷,环视在场所有考生,朗声道:“考题:滕王!”

“体裁不限,诗词文章歌赋皆可。以才气衡量成绩,前三甲的答卷将张榜公布,供百姓传阅!”

哗——!

刘洋明话音未落,众考生便一片哗然。

有人甚至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

考题居然是滕王!在这滕王阁中写滕王,这简直是送分题啊!

按照常理,乡试考题不会与考点相似,因为难度太低。

然而,这次朝廷却一反常态,将考题定为了滕王。

“哈哈哈!我早就猜到朝廷选择滕王阁作为考点,考题大概率与滕王有关!幸好我提前做了功课!”

“我也押中了!前段时间我刚买了一本《滕王传》,现在正好派上用场!我一定能写出一篇让滕王感动落泪的文章!”

许多考生忍不住欢呼雀跃,甚至喜极而泣。

十年寒窗苦读,今日终于有机会翻身,成为举人,步入文道殿堂,再也不用受人欺凌,做人上人!

……

“滕王?”

林回听到考题,微微一愣。

他之前还和章酒儿讨论过,认为考点设在滕王阁,考题大概率不会与滕王相关,因为这相当于开卷考试。

然而,现实却狠狠打了他的脸。

‘不对!’林回很快回过神来,意识到翰林院选择“滕王”作为考题,必然有其深意。

越是简单的考题,竞争反而越激烈。

想要脱颖而出,获得前三甲,难度反而更大。

如果大家都写歌颂滕王、赞美滕王贤德的内容,恐怕很难出彩。

“这出题之人,真是有趣……”林回苦笑一声,心中却有了主意。

如果考题是滕王,那有什么能比得上王勃的《滕王阁序》?

这简直是天赐良机!

‘前三甲的答卷将张榜公布,供百姓传阅……’林回想起刘洋明的话,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流传千古的骈文,若是传阅开来,会不会让参悟的人也获得才气?

毕竟,之前《周易·系辞上传》被李一博参悟时,他曾因此获得不菲的才气。

不过,《周易》是儒家圣典,而《滕王阁序》并非如此。

即便如此,林回还是决定一试。

“若是能让这篇千古绝赋在这个世界流传千年,也不失为一件妙事!”

林回嘴角微扬,开始研墨,脑海中回忆起了《滕王阁序》的全文。

他看了看滕王阁外的江景与山峦,发现有些地方与其高度重叠,但在地理和人物上却并不完全契合。

若要改动,他自认为无法超越原作,于是决定一字不改,以示对先贤的敬意。

研墨结束后,林回执笔沾墨,开始在答卷上书写——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他笔走龙蛇,字迹工整,每一字每一句都倾注了心神。

他知道,这篇《滕王阁序》必将成为这场乡试的传世之作,而他,也必将以此一举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