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计成

    杨伟详细说出夸大的数据。

    “你这个狗奴才,不是害本宫吧。”

    “不信拉倒。”杨伟转脸说道。

    “不过,本宫感觉,你说的有一定道理,本宫不懂这些,明日看国丈什么意思。”

    淑妃嘴上这么说,心底还是比较高兴的。

    如果杨伟的主意真的能帮国丈捞到好处,国丈肯定会把杨伟当成心腹。

    如果改善杨伟和国丈的关系,自己在后宫将会顺风顺水。

    以后的日子,和杨伟双宿双飞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不知不觉间,淑妃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一大早,淑妃让小李子叫来户部尚书萧赞。

    淑妃圆滑地向父亲透露杨伟的想法,说完之后又说道:

    “爹爹,女儿不懂这些,到底能不能行,你自己考虑吧。”

    淑妃说完,萧赞三角眼滴溜溜转了几圈,不置可否。

    “这倒是个好主意,不过……”

    良久,萧赞时而点头,时而摇头,他在权衡利弊。

    “怎么了?”淑妃看到父亲犹豫不决,担心的问道。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差事,不过,不知道陛下能不能应允,还有就是,静开疆那个老匹夫从来不信任老夫,不知道他会不会从中作梗。”

    萧赞老谋深算,能想到很多方面。

    “既然如此,爹爹何不试上一试。”淑妃给他爹加油。

    “为了黄金白银,老夫值得一试。”萧赞终于在心中打好算盘。

    第二天早朝,萧赞在朝堂提出亲自督办粮草一事。

    “万岁,静大人挂帅西征,微臣不能上马平乱,深感自责。老臣愿亲自负责筹集粮草,做西征军坚实后盾,望陛下恩准。”

    “这……。”

    齐明帝有些纳闷儿,筹集粮草本是户部分内事务,不过,作为户部尚书亲自筹集粮草,可是首次听说。

    “各位爱卿,对于萧国丈亲自督办粮草一事,可有异议?”

    孙炳良第一个不乐意,可萧赞是他的上级,不敢反驳。

    太尉高腾上前两步跪倒说道:“陛下,孙大人一直负责筹备粮草事宜,微臣之见,还是孙大人负责为好,就不必劳烦萧大人了吧。”

    太尉知道萧赞有害静开疆之心,借此机会要是使坏,不但静开疆遭殃,那么多将士也跟着遭殃。

    “陛下,臣附和太尉所言。”

    “陛下,臣也附和。”

    ……

    萧赞一看,脸色突变,暗骂这些官员。

    齐明帝看到这么多人反对,刚要说话,静开疆走出队列,跪倒说道:“陛下,老臣认为,萧大人筹备粮草,未尝不可。”

    “这。”

    “静大人糊涂了?”

    “唉。”

    ……

    朝中官员摇头叹息,都知道萧赞对静开疆图谋不轨,太尉都在帮他,他自己咋还不懂其中利害关系呢。

    “哦,静爱卿同意萧大人督办粮草?”齐明帝大喜。

    “万岁,萧大人督办粮草,也是为了陛下分忧,臣赞同,不过……”

    “有什么问题,爱卿尽管说来。”

    “老臣愿立军令状,若老臣打仗不利,损兵折将,甘愿领罪。”

    “爱卿言重了。”

    “陛下,倘若萧大人粮草跟不上,耽误前线战事,这该怎讲?”

    静开疆终于说到重点。

    嗡……

    此刻,满朝文武交头接耳,谁都没想到,静开疆会在朝堂上给萧赞立规矩。

    “萧大人,静大人所言,你待如何啊。”齐明帝扭头看向萧赞。

    “这,陛下,老臣愿立军令状,若粮草耽误军机,甘愿领罪。”

    萧赞开始还挺高兴,心里想着,担任这个差使,不但可以多捞好处,关键时刻,给静开疆来个釜底抽薪,让他损兵折将。

    万没想到,静开疆这个老家伙,竟然看透自己的心思,把话挑明了。

    到现在,已经无法反悔,只好硬着头皮答应。

    天色未明,整座京城一片寂静。

    天坛和社稷坛周边人头攒动。

    今日,皇帝将率领文武百官,为即将出征将士举行祭天祭地仪式,祈求天地保佑,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天坛之上,香烟袅袅,皇帝身着华服,神色凝重,缓缓走上祭台。

    身后,身着朝服的文武百官,依照品阶高低,整齐排列,神情肃穆。

    皇帝站定后,抬手示意,乐师们奏响庄重肃穆的祭天乐曲,悠扬的旋律在天坛上空回荡。

    随后,礼部官员献上精心准备的祭品。

    齐明帝额头轻触地面,口中念念有词,祈求上天庇佑出征的军队,保佑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百官们见状,也纷纷跪地,跟随皇帝一同叩拜。

    社稷坛,祭地仪式。

    社稷坛上,皇帝再次献上祭品,向土地神表达敬意与感激之情。

    他庄重地行三跪九叩之礼,恳请土地神保佑出征军队在行军途中平安顺利,粮草充足,能够踏破敌阵,凯旋归来。

    校军场,齐明帝身着黄龙袍,头戴冠冕,端坐在高台之上,神色庄重。

    身旁,礼部官员双手捧着虎头帅印。

    静开疆身着崭新的战袍,大步走上高台,在皇帝面前单膝跪地,虽过六旬,还是精神抖擞。

    齐明帝缓缓起身,双手捧起虎头帅印说道:“今委卿以重任,望卿率我军将士,扬我国威,凯旋而归。”

    静开疆双手接过帅印,高举过顶,大声回应:“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辱使命,不平叛乱,死不回朝!”

    静开疆话语不多,使得忠臣良将感动流泪。

    士兵齐声高呼,声震云霄。

    到此为止,静开疆正式被任命为平西大元帅。

    腊月初八是小年,静开疆校军场祭旗,出征西夏。

    杨伟暗自感叹,古代人仪式感满满,动人心弦。

    就凭校军场静开疆一番豪言壮语,将士们深受鼓舞。

    十里长亭,文武百官无有缺席,全部来送行出征将士。

    杨伟陪着万贵妃,就站在皇帝身边。

    呜呜!

    浩浩荡荡的军队扬起尘土,飞驰而过。

    齐明帝竟然双手捂脸,呜呜痛哭。

    文武百官相互动容,不知道该不该劝说。

    “陛下,不必伤心,静大帅威风不减当年,定能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万贵妃把金丝手帕递给齐明帝,小声说道。

    “唉!看到静爱卿出征,朕突然想起苏爱卿,今有苏家军在,何惧西夏叛军。”

    齐明帝呜呜咽咽,泣不成声。

    杨伟暗骂,这个老东西,竟然还能想起苏文举。

    看来,他还没到泯灭人性的地步。

    杨伟看周围没人注意,对万贵妃耳语一番。

    万贵妃不住点头称是。

    齐明帝痛哭一阵,万贵妃再次递过手帕,轻声说道:“陛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您看将士们都是健壮男儿,万不能断了他们粮草啊。”

    “嗯,爱妃说的是,萧国丈朝堂上立了军令状,粮草耽搁,自愿领罪。”

    “陛下,话是这么说,依靠一人,难免有所失误,如果有人暗中监督,将会万无一失。”万贵妃说得轻描淡写,就像闲聊天一样。

    “没想到爱妃无时无刻不在为朕操心,放心,朕会安排的。”齐明帝感激的眼神看向万贵妃。

    杨伟眼望西方,暗自说道:静老头儿,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接下来,看你表演。

    日落西方,满朝文武陆续回城。

    刚到华清宫,宫女太监都在纷纷议论,好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儿。

    杨伟正在纳闷儿,御前太监王来福满头是汗跑来,大声宣读:

    “皇上有旨,宣太监杨伟速去东宫……”

    卧槽,让我去东宫?到底出了啥事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