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雪苋 作品
第155章 路灯下的飞蛾
夹竹桃的花是有微毒的,课本上已经学过了。但是,谁会在乎这个呢?如果在乎,就不会被种在这里了。如果在乎,就不会坐在这里了。
除去那些辍学早早嫁人的女生和那些一点都不努力的女生。即便是那些努力的女生,即便是这样地苦读书,但是升学率却仍然并不高。她当年能考那样的分数,也是比较神奇的,可能是沾了有一点点文字功底的光。
就这样一个小镇,常住人口不超过500人,镇上就已经有两对年轻人离婚了。这离婚率,是很高很高的。
小镇上出众的女子,所喜欢的再也不是小镇上的男孩,而是外来的男子。
她因为看了杂书,她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和身边的男孩子谈恋爱。而且,她本身也是很少见的城镇户口,可以排除在外。
但那两个农村女子,却并不是因为看了杂书,而是直接地受到了外来人的冲击。暂且不说挣钱的多少,就凭他们知道得更多,更有趣,就可以完全轻轻松松地超越本地的男子。
小镇背后的山脚下开始修高速公路了,来了工程队和一些生意人。
离婚的其中一个女子。
婆家倾尽全家2万元的积蓄,在街面上让小夫妻俩开了一个小卖部营生。他们在小卖部门口摆了两条长凳,专供施工队的师傅们喝啤酒和聊天,吃零食。明亮的路灯下,每天都撞死不少飞蛾。
这真是一个百年不遇的好机会。而且那女子又能说会道,长得还有几分姿色,盘着最时尚的头发。店里的生意果然非常好,每天都会喝空很多的啤酒瓶。
没想到没多久,就跟其中一个和工程队做生意的三十多岁的男子跑了。去问工程队,工程队说那不是他们的人,生意已经做完了,联系不上了。
本来以为要发财,没想到只剩下叹气的儿子和两岁的小孙女。儿子觉得自己很没出息,一气之下去了广州。
他在一个电扇厂的流水线上做了领班,有一千多块钱的收入。这已经是小镇上最有能耐的年轻人了。小镇上最能干的年轻人,在大城市里,却也不过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他,再也不回小镇。
没多久,那女子就回来了。但是,离了婚,进了城,在西昌城里做了按摩女。
她,再不好意思回小镇了。
她婆婆是母亲的好朋友,她捶胸顿足地说,真不该开这个小店。她并不知道,现代文明已经冲击到了小镇,挡也挡不住了。就是不开这个小店,也不知道会不会在别的地方出问题,除非是住到大山深处,一辈子都与世隔绝。
而不像当年铁路的开行,带来的是有严密纪律的,退伍转业的老兵。他们绝大多数在老家已经成了家,工作和收入也固定,并且惩罚严重,他们不会去招惹当地的女子。
铁路是统一的,整齐的,而公路却是不统一的,分散的。
再说,又20年过去了,又是另外的一代人了,想法都不一样了。
现在的人,越来越像那公路上的汽车,平时三三两两,稀稀拉拉。一次就拉一点货,一次就拉几个人。而一到高峰时段就堵车。
跟铁路总是统一集中地调度,跟火车总是一节车厢紧密地连着另一节车厢。一次可以拉很多很多的货,一次可以拉很多很多的人,完全不同。
铁路不但从来不敢离开轨道,而且也从来不从旁边超车。而是货车彬彬有礼地让客车先行通过,而是停在小站上,耐心地等待着错车。铁路从来不堵车。
如果非要把那比喻成铁路的堵车,那也是井然有序的,人们会耐心地等待。而不会认为那都是别人不守规矩,那都是别人的错,狂噪地乱按喇叭。
人们以为开自己的车,自己开车,那是他们的自由,他们终于拥有了他们的自由。却并没有想到,再自由也只有这一条路可以开车。并且,人人都以为自己很独特。
等到上了路,才发现所有的人都在同一时段出来,甚至是开的车都有很多是相同的。一个工厂,会同一批次生产很多很多。
铁路有铁路的不方便,公路也有公路的好处。终于拥有自己的车了,终于可以自己开车了。人们乐意。
并且社会越发展就趋向于公路化,给个人最大的自由,大量释放个人的能量。
而国家也仅仅只需要保留好铁路,修更多的公路,并且收费。同时配备少量维护道路的养路工和维护秩序的交警。国家也很乐意。
最后,铁路成了双线,无需错车。公路也成了四车道,八车道,只有城市里才会拥堵。就像当初包产到户一样,只要有能力,给你足够多的车道。然后是,经济的腾飞。
在这之中,有人自由地飞翔,有人小心翼翼,也难免有人会迷失。
离婚的另一个女子。
是女村长的二女儿,人称水晶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