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文具多啊 作品

第549章 大国博弈

和夏沫预想的一样,在同盟军连续摧毁了几辆坦克之后,55师那边就坚持不住了。左缪温准将下令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打出白旗向同盟军投降了。

这次的投降带给同盟军的政治影响是巨大的,师级规模的政府军公开向民地武装投降,这在蒲甘历史上还是开天辟地第一遭。

自蒲甘独立以来,政府军与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之间的冲突就从未真正停歇,这是一场持续时间长达七十四年之久的漫长内战。

这次的投降让同盟军一次性缴获了政府军三十辆完好无损的坦克 ,影响不可谓不大!坦克在现代战争中那可是陆地霸主,战场上的 “大杀器”。拥有坦克的一方,在战场上往往能占据更大的优势。

这三十辆坦克被缴获,无疑让政府军在蒲北的实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也让民地武的底气更足了。就好比一场势均力敌的拔河比赛,一方突然被抽走了几个强壮的队员,再把他们补充到另一方,力量的天平瞬间就失衡了。

在民地武一方来说,同盟军这一战绝对是露了大脸。55师跌倒,同盟军吃饱!德昂军和若开军也能跟着喝口汤,毕竟他们也出了一部分力气。

同盟军的宣传部门忙着在现场拍摄照片和视频,但彭德韧后续还有一大堆事情要做,最紧要的就是立刻调派援军增援滚弄,务必保住滚弄大桥不失。

在这场蒲甘内战的大戏中,各方势力粉墨登场。各个大国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纷纷在蒲北打起了代理人战争,这背后涉及的博弈也是错综复杂。

蒲甘政府军拥有相对完善的军事体系和装备,也有着中央政府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华夏政府历来都致力于跟蒲甘政府搞好关系,双方合作共赢。

只是蒲甘中央政府属实是太拉胯!尤其在敏昂来军政府上台后,更是优柔寡断,首施两端,没办法维护华夏在蒲甘的利益。所以华夏转而秘密扶持同盟军,增大自己在蒲甘的发言权。

不过同盟军虽然和华夏走得近,但出于本民族的利益,他们也有自己的一些小心思。所以华夏在通盘考虑之后,这才有了夏沫的“天怒”雇佣兵公司在蒲北的横空出世。

以犹撒为首的西方世界,一直试图在东南亚地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以便从战略上围堵华夏,蒲甘自然成为了他们眼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这些年来,犹撒通过各种方式,对蒲甘的克钦军等地方武装提供支持,企图在蒲甘实现自己的地缘政治目的 。

昂珊素季政府时期,蒲甘与西方世界的关系曾一度进入了蜜月期。昂珊素季本人在国际上获得了各种吹捧,甚至还拿了诺奖。

昂珊素季是蒲甘开国英雄昂山将军的女儿,两岁就被送到不列颠留学,后来她嫁给了牛津大学的教授迈克阿里斯,并且加入了不列颠国籍。

在西方世界的眼里,昂珊素季从小接受的就是西方教育,老公和儿子都是英国人,她内心自然也更偏向于西方的体制。也正因如此,犹撒以及西方世界都将昂珊素季当成他们能够重返亚太的一个重要抓手。

可是昂珊素季很聪明,她打华夏牌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西方世界的大力支持。但在上台之后,昂珊素季转而又把西方世界一脚踢开,重新亲华疏犹,搞起了大国平衡战略。

昂珊素季的行为遭到了西方世界的痛恨。一度被西方誉为“minzhu女神”的昂珊素季在一年内被取消了八个荣誉头衔,她曾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也成为了众矢之的,要求剥夺她诺奖的声音从未间断。

蒲甘军政府上台后,犹撒明面上的态度更是只剩下四个字——谴责+制裁!私下里,犹撒更是放飞自我,利用克钦军在蒲北搞风搞雨。

天竺这个南亚霸主在这场博弈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天竺的东边与蒲甘接壤,且边界线长达一千多公里。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天竺一直把蒲甘视为自家的后院。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量,天竺更是出台了“东进战略”,并且将蒲甘视为达成这一战略的桥头堡。

天竺从未停止过对蒲甘的各种政治渗透:一方面,天竺不断地向蒲甘售卖武器和物资,大发战争财;另一方面,他们向一些地方武装提供军事援助和支持,试图在蒲甘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就连强大的若开军背后,也隐隐有着天竺的影子。

蒲甘发生政变后,天竺的莫狄政府一度认为,军政府可能比昂珊素季政府更好控制,所以在蒲甘问题上,天竺向来是顶着西方的压力,明着公开支持敏昂来。

后来莫狄也发现了敏昂来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感觉自己通过与蒲甘军政府和反政府武装同时接触的“双轨策略”已经失灵,导致蒲甘的战略重心在逐步向华夏方面倾斜?,这是天竺绝对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们又出了新招。

前几天,一家名为“天竺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智库,向蒲甘多个民地武装发出了邀请。包括若开军、克钦军,以及民族团结政府等,受邀到新德里参加一场研讨会。

这个智库背后的资助者就是天竺政府,甚至天竺外长苏杰孙同时还是该智库成员。所以说白了,这就是天竺政府套了一层皮,邀请蒲甘各路反对派武装,来天竺开会。

天竺这是动起了“歪心思”啊!怕是想来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像之前吞并锡金王国一样吞并蒲甘。

实话讲,天竺还真有这个条件和实力:别看天竺更像是一个散装的地理名词,但不可否认,在软实力方面,天竺对东南亚的影响可谓非常深远。

以宗教为例,佛教的影响力在东南亚可谓根深蒂固。时至今日,蒲甘还把自己的主体民族蒲族视为佛陀释迦牟尼的后裔。今天的蒲甘,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人都信仰佛教。

除了宗教以外,无论是语言、文化还是政治方面,天竺对蒲甘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华夏,并且这种影响力已经深度融入到蒲甘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蒲甘街头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天竺元素,比如泰米尔清真寺、天竺教神庙、天竺香料、天竺餐厅、还有天竺的特色服饰纱笼(蒲甘这边称为笼基)。

在经济上,从今年二月份开始,天竺-蒲甘两国贸易已经可以直接使用本币结算;目前的天竺还是蒲甘第九大外资来源国;天竺在蒲甘的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方面也是下了血本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就是“天竺-蒲甘-暹罗三边高速”还有“实兑港-卡拉丹公路项目(也称卡拉丹多式联运项目)”。

在军事上,天竺更是蒲甘的第五大武器进口来源国。

天竺在蒲甘的布局是系统展开的,是多方面的。在天竺的东进战略中,若开邦是他们最想要染指的一块地盘。

若开邦位于蒲甘西海岸,与内陆之间有着若开山脉这个天然的屏障阻隔。

从历史上看,若开邦与蒲甘在历史上并不同宗同源,合体的时间比较短。若开邦倒是长时间受到天竺文化的影响,无论是从宗教上还是从语言上,这里与天竺都有着不小的渊源。

若开邦的穆斯林被称为罗兴亚人,他们本就是不列颠殖民时期从孟加拉地区迁移过来的穆斯林移民,这些人在蒲甘独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都遭受歧视,拿不到公民身份。因为不公正的待遇,他们时不时就会出来搞事,与当地蒲族以及若开族的矛盾越来越深,彼此仇视。

天竺选择若开邦下手,那绝对是选择先捏软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