箐偌茵陈 作品

第15章 修真群像文(十五)

整个江宁府大地震,不知道多少官员都一夜下狱,街上到处都是跑来跑去的差役,大多数百姓家里都闭门不出,淮香坊和学堂自然也没开,这个时候也没有人买点心、上学了。

孟家躲在家里,倒是吃穿不愁,家里有米有肉有菜,去年冬天做的腊肉还有好几条,点心铺子二楼多得是面粉油糖,家里除了一株柿子树和一株石榴树,没栽什么花倒是种了一小块菜地,因此这几日没冻到饿到。

两个小姑娘虽说比旁人家娇养的孩子稳重许多,但是听着外头的声音倒是害怕,孟良一手搂一个把孩子们抱在怀里:“莫怕莫怕,他们在抓贪官呢,咱们好好在家里,不出去。”

其实他是知道的,就算这些士兵素质一般,会欺辱抢劫百姓,也抢不到他们家来,只因主办这事的钦差秋大人是他同门师兄。

闲来无事,他索性就教两个姑娘画起了符,自言幼时游方道人所授,不好现于人前,却可以教教家里的孩子。

大多数世界的符咒都是大差不差,本质是沟通天地,以借其力,原理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都弯弯绕绕,又需一笔成型,否则便是废符。

这样的日子过去了一天又一天。

第五天,西边的院墙上扒上来一道身影,大声喊道:“孔掌柜,你家还有粮没有?”

原来是隔壁一家十几口三代人挤在一个小院住的李家,他们家本来就房子不够住,恐怕也是家里没有屯粮。

孟良按住孔知文,转头把院门打开一条缝,朗声说隔壁李家人多已无存粮,询问衙役是否能帮着去东街某某粮铺买些粮食回来?那家粮铺主人便住铺子楼上。

隔壁李家顿时吓得一声不吭,反倒是衙役把门拍得哐哐响,问李家要跑腿费和买粮钱。

不管李家是买还是不买,孟家这边倒是清净了。

又过了有五日,街上衙役才不见了,渐渐地商贩出来做生意了,不过孟家这边点心铺子虽然开了起来,原本就不多的女学生就又少了两个——她们的长辈与知府有些勾连,已经被抄家下了狱。

学堂里便一日比一日冷清下来,倒是有一些新的人家,过来得知明年出了正月才收学生,便说要来报上,领来的学生看着最小的只有四岁,最大的也只有六七岁的模样,看起来都圆头圆脑很是可爱。

学里的这些女孩子经历了这一年来先是外头风雨下大家家里的变故,又经历了这一遭同窗下狱,都很是萎靡,一改往日活泼之色,显得过分端庄了。

她们都读书识字,虽然出身不是什么世家大族,仍显见识不足,但是读书让她们开拓了眼界,即使孟良不曾给她们讲这些政治上的风云诡谲,还是朦朦胧意识到了里头的可怖,开始学着沉静起来。

而之前来拜访过的秋大人,倒真的没有再来过,连节礼也没有送。

【宿主宿主,这样是不是不太好呀?】0231都知道在古代熟识的人家都会互送节礼,就像在现代走亲戚一样。

[这样更好,修真界的凡人界更替没有修仙者插手,但是这大衍朝也不是什么好的朝代,挖去腐肉而不予以治疗,只会一直虚弱下去啊。]孟良虽然没有隐者的心思,却也不想为大衍朝所用,衣冠南渡近在眼前,朝中无能人异士而又一味予以重药,纵然苟延残喘,又有什么意义呢?

孟良又找出了他用来写话本的细毛笔。

————————

江宁城的饮冰书斋今日来了一个白面无须的书生,穿着华贵但陌生,口音也从未听闻。

那书生也不买书,径直找上掌柜:“掌柜的,你要话本不要?”

“去去去,我们这里不卖话本子。”那掌柜摆摆手就要赶人。

“沂州巷。”书生也不恼,当即便报出一个地名来。

掌柜的神色一变,当即朗声道:“不知道您抄了这么多书来卖,只是第一次来,还得看看抄得好不好……本店规矩如此,还请先生移步内室!”

便有机灵的小伙计原先还在整理书架,噔噔噔跑过来接替了掌柜这边看门的任务,而掌柜则领着人进了里头装帧典雅的内室。

掌柜也没问对方到底是怎么知道自己私下里那些行当的,引着人坐下后,才百般不情愿地接过了厚厚一摞纸。

书生不语,只是一昧的看着掌柜看书。

少顷,掌柜忽然抚掌大笑:“妙极,妙极!”

原来这故事是讲一个名为周清河的姑娘,原本是被捡回去的弃婴,长大之后遇上贵人,得知自己出身不凡,一系列报仇和所见所闻的故事。

其中以单元剧的形式讲述了许多神鬼怪异、王朝更替、市井见闻,不乏从未听闻的风俗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读之只觉意犹未尽。

掌柜拱手问道:“敢问先生,此文可有名字?”

书生点点头,又摇摇头:“这不是小生的文章,是师长之作代为寄卖,师父说,此文名为《盈香传》。”

“竟如此恰当!听闻之前如何也想不到此文何名,妙极,妙极!”

掌柜大加赞叹,然而那书生只是神色平静地看了他一眼,像是在看什么只会说“妙极”的器物,道:“您觉得如此,那便如此罢。只是此文价值几何,如何合作,我还得早些去回先生,掌柜如何看待?”

“如此……”

两人一番争论,掌柜的到底是商人,更想要直接买断以谋取更大的利益,然而试探着说了一个巨大的金额后,那书生问他,“掌柜的可想好了?只此一次?”

商人狡诈敏锐,掌柜的心头一阵发毛,若不一字千金,该如何对待?他福至心灵,假模假样地拉扯了一番,最后在书生平静无波的眼神里没挺住太久,敲定了分成。

这分成又撕扯了好久,掌柜的初时只说二成,书生拿起手稿便欲走,掌柜的又说三成四成,最后缠磨良久,才定下来这一本是三成八,下一本则要看过再说。

至于后面如何交稿如何拿钱又是一番撕扯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