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到现在,很多朋友都说,有一定的阅读困难。
确实,在白话文盛行的今天,文言文阅读起来确实有很大的障碍。
更别说八股文章了。
但这就是古代读书人最真实的学习经历啊。
作者可以写文抄公,可以写勾栏听曲大唱《发如雪》。
这样写其实很简单、也相对而言写作难度比较小,作者很轻松。
但写这本书时,作者的初衷就是发现,现在所谓的科举文,不是风花雪月,就是诗词歌赋。
真正的科举——不是这样的。
今天单开一章,干脆我们一起聊聊古代读书人最重要的考试内容——八股文。
很多人听到八股文,就觉得眼皮发沉,觉得八股文这东西有什么好写的,一个腐朽的、限制很多的文体罢了。
但这些人真得了解什么是八股文吗?
它们真得全都是糟粕吗?
什么是八股文?
前文说过,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议论文。
他要从儒家经典里摘出一些句子来,给你作一个命题作文。
题目一定是从《四书》中出的。
然后按照一定的格式、一定的结构,把题目做一个发挥,写出一篇作文来。
很像高考议论文的形式。
那么,为什么叫八股呢?
因为这种文章对结构的要求非常严格。
首先,第一部分叫破题,就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四书》里面摘出一个句子,首先你要用两句话,记住,是两句话把这个题目解释一遍。
比如,康熙年间有一次考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孔子对他的弟子颜渊说,朝廷用你的学说,那你就努力去执行,如果不用,你就把它收藏起来,留在自己的心中。
(说到这,我吐槽一下,看评论有人说:作者你写个古文,还要自己解释一遍,你很会水文啊!那我只能说,你能看得懂这么多古文,说明你很厉害,但为了照顾大家,我还是水一水的好)
孔子继续说:“惟我与尔有是夫!“
能够做到宠辱不惊的人只有我和你颜渊啊。
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当时是这个题目,接下来要做的是破题。
考生要把这句话自己再发挥一下。
有一个高考满分作文是这么破题的。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意思是,孔子是圣人,圣人不管是发挥自己的学说还是藏起自己的学说,都能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性使用,只有等到那些能够赏识他们的明君君主出现之后,他们才会把学说献上。
这就是破题。
听着是不是特别枯燥。
但很关键。
是加上要看你对经义理解神不深刻,就是考察你的破题准确与否。
中国古代读书人跟现在人不一样,他们读书一般只读四书五经,这才是他们的“正业”。
除了《四书》之外,还有朱熹给这四本书做过的批注,朱熹的批注也要一起读。
他们的思想不像现在咱们现在,随便一个题目,你想怎么发挥都行。
他们是不能随意发挥的,必须严格限定在一个范围里面来写。
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很多现代人批判说八股文禁锢思想,原因就是这这里。
破题之后,再讲“成题”,这是对破题进行更加详尽的解释。
成题之后就正式进入议论了。
议论阶段叫\"起讲“。
然后开始分段落——有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分成四个部分,也就是“起中后束”,每一个部分需要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
有人看到这说“不对,你之前的猪脚还用古文文体作过八股,嗯,以上的八股体式,是鞭子朝限定死的。
明代的八股蔚为大观,体式多种多样,都是先贤探索来的。
所以现在人讨厌辫子朝,这是有原因的,明明一个好东西,你非弄得那么僵化,所以蛮夷之于中国者,蛮夷也。
话题收回来。
说完了起讲阶段。
这在里面考生讲的话
,你可以随便发挥,但这两段话必须是对偶,必须是第一个字你讲了八个字、七个字、四个字;接下来一股也要照着上面,严格要求八个字、七个字、或者四个字,也就是结构一样,对偶排比。
这每一对排比、对偶的文字就叫两股,一共四股,四个部分。
起讲分两个部分,中股也分两个部分,四个部分各有两股,二四得八,算下来正好八股。
为什么叫八股?就是因为要按照八股的格式把文字添加进去,你想清楚,不是写进去,是添进去。
所以限制就更高了。
听到这,友友们会有点晕,觉得作文限制那么多,难怪禁锢思想。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限制这么死,反而也能考验考生的水平。
大家可能水平都差不多,都读过同样的书,有的人能写出好东西来,有的人写得一塌糊涂。
况且,八股文也不一定是禁锢思想,这里面还有脑洞大开和想象力大考验呢。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上面说了,八股文最重要的是破题。
这种情况下会碰到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因为题目都要从四书里出。
四书才多少字?
从明代到清代,每三年考一次,还是全国范围内考试。
下面各省、各府、各州、各县、各书院、各儒学,一年下来,出得题目数不胜数了。
四书就算再多字,也有被考完的一天。
长年累月几百年下来,题目浩如烟海,那出题遇到重复,考生就要笑醒了,背过一篇相同的范文,那岂不是直接过关。
为了应对这种问题,考官也是缺德,想出了一招应对之法,名曰“截搭”。
什么叫“截搭”,就是从四本书里随便找出一堆乱七八糟的题目,东拼西凑,完全挨不着的句子结合起来考验你。
湖北有个考生,七十多岁还在参加会试。
到了考场,主考看他年纪这么大了,于是便劝道:“你老爷子这么老了,还来考什么科举啊?”
那老头还挺自豪:“考了这么多年,水平已经很了得了,你考什么我都不怕!”
考官一听,那行,给你出个题。
题目: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
黑啊,这考官太黑了。
大学之道是《大学》的第一句话;
天命之谓性是《中庸》第一句话;
学而时习之是《论语》第一句话;
孟子见梁惠王是《孟子》第一句话。
就是说,这考官把四本书的第一句话拎出来捏成一段来考老头。
这四句话出自四本书,相互之间根本没有逻辑关系,老头要想破题,必须要用一个逻辑将四句话串联起来。
老头面不改色说:“我能做!”
考官笑了,显然不信:“这样吧,我也不为难你,你只要能破题,那就行了!“
老头怎么破题?
大家可以先看看题目,自己思考思考。
好,下面揭晓老头的解题思路。
“道本乎天,家修而廷献也。”
天地间大道来自于自然,我们人类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都是为了献给皇上啊。
妙啊。
这个题目叫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老头把两句话结合在一起,意思就是自然的道理来自天命。
学而时习之是孔子说的,是要我们不停的学习。
孟子见梁惠王是孟子见梁惠王的故事。
他把这些全串起来,最后讲成了——我们要努力学习天道的规律,每天学习为了什么?为了去献给献上。
所以不用管他八股文写得怎么样,就但这个破题就特别巧妙。
大家小时候玩没玩过一个游戏,就是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人每人一张纸,不商量,每个人写。
比如我写时间,你写地点,你写时间,最后串在一起,连成一句话,看这句话效果有多好玩。
比如,王举人中午时在厕所吃串串。
小红半夜两点在床上打鸡蛋。
……
八股文的破题就有点这意思。
你可以把八股文的题目当成一个脑筋急
转弯,会给你一些没有任何联系、没有任何规律的文字,你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文字,按照他们要求的思想境界,连成一句高大上的话。
从这个角度理解,你就会发现,八股文其实是一种智力游戏。
不是聪明人,不是用功人,压根没有资格走上游戏桌。
说了这么多,就是快三十万字了,想跟大家伙儿聊聊。
第一次尝试用八股文这个主题来写小说,算是个尝试吧。
尝试嘛,肯定有好有坏,总之,以后尽量有趣,但不会偏离八股考试的中心。
偶尔种个田啥的,调剂调剂口味也是可以的嘛。
至于吐槽最多的周寡妇什么的。
不要用猥亵的思想去思考主角嘛。
两人之间有联系,但不是你们想得那样,聪明的读者已经从伏笔中猜到一二了。
主角的感情戏肯定是有的。
人生四大乐事其中的两件,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必须得有啊。
大登科、小登科嘛。
感谢大家看这本书。
写得不快,见谅。
大家喜欢这本书的话,就不吝给个好评吧。
不喜欢的话……
不喜欢应该不会看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