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离经叛道

第243章 离经叛道

杨廷选看着院中那群“弱鸡”,心中真真儿生出“夏虫不可语冰”的感觉。免费看书搜索: 阅读地

文瑞高论,这些人竟然难窥其中一斑,同样是县学生,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偏偏就在此时,之前抢着跟陈凡打招呼的一个老附生大胆上前拱手一礼道:“陈学兄,刚刚您说了这么多却让我糊涂了,义利之辨,你前面大谈义,后面陈词却一直在谈利,那到底你主张的是什么呢?岂能自相矛盾?”

听到这话,一群附生点头如捣蒜,脸上纷纷露出越听越糊涂,你赶紧来解惑的表情。

杨廷选见状,眼珠子都快翻上了天,一个个“穷经皓首”,却还要去请教刚进县学的陈凡。

可以见得,这些人平日里都在空费朝廷钱粮,也不知当时是怎么考过院试的。

张邦奇本来就想着借陈凡整顿县学,只有让他们看到自己与陈凡差距,自己将来才能更好拿捏这些人,所以他笑着道:“文瑞,你给他们说说吧。”

陈凡是真得不想再解释了,华夏不管是书画还是言谈,都讲究个“留白”,说的太多,反而失去了余韵。

但看着一帮老附生那副“求知若渴”的表情,陈凡只能点了点头道:“县尊、学老师,我试述一二。”

刚刚还满脸不耐的杨廷选,此刻却若和熙春风般轻轻点头:“文瑞辛苦了。”

众人:“⊙﹏⊙∥”

陈凡并没有直接开讲,这种牵涉到哲学的问题,很容易将自己绕乱,他在脑海中将自己的理解整理了片刻这才开口道:“大家想一想,若是劝梁惠王施行仁义的人,换成苏秦、张仪之辈,会是什么景象?”

众人闻言一愕,怎么又岔到苏秦张仪去了?

陈凡笑道:“我想苏张二人若是站在大贤的角度,他们不会直接了当去违拗梁惠王的意思!”

“这般人一定会拐个弯,婉转的对梁惠王说,我有一个使魏国得到最大利益的长远之计,你梁惠王想不想听?”

卖关子,吊着梁惠王的胃口!

众人这却是听懂了,全都莞尔一笑,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陈凡接着道:“等将梁惠王的胃口吊足,他们才会慢条斯理说,如今天下是如何混乱,道德沦丧,人人都在渴望仁义。那大王你不妨如何利用仁义,如何以仁义为口实,颁布一些政令,那么天下的人民都到你魏国来了。”

“你魏国有这么多人口,领土也会增加,国家富强了,自然你的霸业也就成了!”

“迎合了梁惠王的心理,又道他们听从他们的说辞,慢慢施行仁义的政治。”

说到这,陈凡突然话锋一转。

“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学说,都是以求利为原则的,如果不是为了求利,不能获利的,这种文化,这种思想,就不会有价值。”

一言罢,四座惊。

就连杨廷选也不可思议地看向陈凡。

这,这怎么能如此说?

什么都言利?

按照陈凡的意思,就连儒家的经典,之所以能够存在,也是因为“利”,而不是因为“教化”?

众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沈彪好似抓到了救命稻草,“怒斥”道:“胡说八道,大贤孟子开宗明义便说了,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难道你觉得大贤说的话也是错的?”

陈凡看了看他,并没有回答,而是按照自己的说法继续说了下去。

“所有人或者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离苦得乐。”

“饥饿是苦、疾病是苦;医治好了是了,天气太热是苦,树荫下乘凉是了。人和动物的一切行为,目的都是离苦得乐。”

“任何行为,任何学说,若不能求利,没有利用价值,则必然会被淘汰!”

陈凡的话音刚落,院中众人顿时大怒。

“放肆!”

“大胆!”

“竟然曲解圣人经义 !”

张邦奇也傻了,这下玩大发了,今天陈凡这种离经叛道的话万一传出去,他这个县学教谕和旁边的杨廷选说不得都要受到牵连。

那到时候还搞个屁的马政?

他几次欲言又止,想要上前制止陈凡继续往下说,可沈彪却借着这机会煽动众人,仿佛看到了扳回一城,不用被惩罚的希望了。

这时,陈凡却似乎根本没有看见汹汹众人,而是继续淡定道:“自从孟子大贤讲了仁义,强调义利之辨后,渐渐的,后世的义利之辨,却开始曲解大贤之意,转变为自私无私之别。”

“义利之辨,怎么能与自私与无私混为一谈,简直荒唐。”

“汉唐以降,儒家义利之辨,大多混淆了私和无私之别,两者分不开来。”

“所以谈义利之辨,往往就算是些大儒都会对经义理解的夹缠不清,导致我们现在很多人仍然搞不清楚,什么叫义,什么叫利,什么叫私,什么叫无私。”

众人听到这,突然愣住了,刚刚还闹哄哄的大成殿院前,此刻却安静的落针可闻。

人们下意识地感觉到,似乎有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将会在这小小的海陵县学诞生。

陈凡没有这些人复杂的心理活动,他坦然道:“先说说公私之辩,公私之辩在春秋战国时,有两个极端相反的思想,一为墨子,一为杨子。”

“墨子讲【义】,但墨子讲的和大贤所谓的义完全不是一回事,墨子讲的义,是主张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从头顶到脚底板,都可以放弃自己而去为别人谋利,是彻头彻尾牺牲自我,以利别人。”

“而杨子!”陈凡看了看众人,“杨朱的思想,则与墨子彻底相反,他主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大家全都一毛不拔,大家也全都不要去妨害别人的利益,全都要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如果将墨子和杨朱的思想比对一番,答案是什么?

但凡有脑子的人都知道,这绝对都是不可行的。

人类是很奇妙的动物,固然自私的心理人人都免不了,但若是自私到杨朱那个程度,却也没有人能做到。

反之,要想做到墨子说的那样大公无私,天下公利,结果当然是好的,可实则完全不可能。

“既然两者都做不到,那再看看我们儒家的学说。”

“为什么圣人之所以为圣人?”

“为什么大贤之所以为大贤?”

“就是因为两个字——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