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八百里 作品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六十二)

话说有一天,一个小弟子蹦蹦跳跳地跑到张仲景仙师面前,一脸好奇地问:“仙师仙师,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您知道伤寒吐下之后,再发汗,人会感觉虚烦,脉还特别微细,这是咋回事儿啊?”

张仲景仙师一听,哈哈一笑,捋了捋长长的白胡子,说:“哦,这个问题啊,咱们得从头捋一捋。来,小弟子,搬个小板凳,咱们坐下慢慢聊。”

小弟子乖乖地搬来小板凳,坐在仙师旁边,眼睛瞪得圆圆的,生怕错过一个字。

仙师清了清嗓子,开始娓娓道来:“首先啊,咱们得明白,伤寒这个病,它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得了伤寒,那身体里的正气和邪气就得开始打架。正气呢,就像是咱们身体里的警察,邪气呢,就像是那些捣蛋的小混混。”

“这警察和小混混打架,总得有个地方打吧?所以啊,这伤寒病一开始,往往就会先从脾胃这个‘街头巷尾’开始闹起来。脾胃啊,就像是咱们身体里的交通要道,正气邪气在这儿一碰头,那就得开始掐架。”

“结果呢,这脾胃一受伤,咱们身体就开始出现各种不舒服。比如说,有的人会吐,有的人会拉肚子。这就是脾胃这个‘交通要道’被邪气给堵住了,正气没办法正常运输食物和水液,只能把它们给赶出去了。”

“然后呢,咱们这位小弟子说的啊,是伤寒吐下之后,再发汗。这发汗啊,就像是给身体开了一扇窗户,让邪气有机会往外跑。但是呢,这窗户开得可不是时候!”

仙师说到这里,故意停顿了一下,卖了个关子。小弟子急得直挠头,连声催促:“仙师仙师,快说啊,怎么就不是时候了呢?”

仙师笑了笑,接着说:“你想啊,这脾胃刚刚经过一场大战,正气都伤得不轻。这时候你再发汗,那不就是让正气雪上加霜嘛!正气一看,哎呀妈呀,这外面风大雨大的,我还是别出去了吧。于是呢,它就躲在身体里头不出来,这样一来,人就感觉特别虚烦。”

“虚烦啊,就像是身体里的电池没电了,但是又不得不硬撑着干活。整个人就会觉得没精打采的,心里头还烦得慌。就像是你本来就很累了,但是老板还一个劲儿地催你加班,那种感觉,你懂吧?”

小弟子连连点头,说:“懂懂懂,就是那种身心俱疲的感觉。”

仙师满意地点点头,接着说:“然后呢,这脉微细又是咋回事儿呢?脉啊,就像是咱们身体里的天气预报员,它能反映出咱们身体里的气血情况。这气血要是充足啊,那脉就像是一条宽阔的大马路,畅通无阻。但是呢,这伤寒吐下再发汗之后啊,气血都被伤得不轻,那脉就变得像一条小巷子一样狭窄,摸起来就细细弱弱的。”

“所以啊,这时候你要是去摸病人的脉,那感觉就像是摸到了一条快要干涸的小溪,水流细细的,一点力气都没有。”

小弟子听得入了迷,连声赞叹:“仙师您说得太形象了!”

仙师笑了笑,接着说:“然后呢,这病要是再拖上个八九天,那问题就更严重了。这时候啊,病人往往会感觉心下痞硬,就像是心口窝那儿被塞了一块大石头,堵得慌。胁下呢,也会隐隐作痛,就像是有人在那儿偷偷地拧了一把。”

“更惨的是啊,这气还会往上冲,一直冲到咽喉那儿,让人感觉就像是有一股气在喉咙里顶着,上不去也下不来,特别难受。有时候呢,这气还会冲到头上,让人感觉头晕目眩的,就像是坐过山车一样刺激。”

小弟子听得哈哈大笑,说:“仙师您这比喻真是太逗了!”

仙师也笑了笑,接着说:“然后呢,这经脉啊,也会开始动惕。动惕是啥意思呢?就像是经脉里头有无数只小蚂蚁在爬来爬去,让人感觉痒痒的、麻麻的,特别不舒服。这种感觉啊,就像是你在大冬天里穿着短袖短裤,结果被寒风一吹,那种刺骨的冷意直往骨头里钻。”

“所以啊,这时候的病人啊,那真是苦不堪言。身体里头各种不舒服,外面还得强撑着,不能倒下。就像是你明明已经累得不行了,但是还得硬着头皮去上班,那种感觉,你懂吧?”

小弟子连连点头,说:“懂懂懂,就是那种身心俱疲还得硬撑的感觉。”

仙师叹了口气,说:“唉,所以啊,咱们学医的人啊,一定得明白一个道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伤寒病啊,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得了病,就得赶紧治疗,千万别拖。拖得越久啊,这病就越难治,身体也就越受伤。”

“就像是你开车一样,要是车子出了点小毛病啊,你就得赶紧送去修理。你要是不管它啊,那这毛病就会越来越严重,到最后啊,这车子可能就报废了。咱们的身体啊,也是一样的道理。”

小弟子听得连连点头,说:“仙师您说得太对了!我以后一定好好学医,治病救人!”

仙师满意地点点头,说:“好!有这份心就好!不过啊,学医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成的事情。你得有恒心、有毅力、有耐心才行。”

“就像是你种一棵树一样,你得天天给它浇水、施肥、修剪枝叶才行。你要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啊,那这树啊,就永远也长不大。学医也是一样的道理。”

有一天,小弟子一脸困惑地跑来问张仲景仙师:“师父啊,我这心里头有个事儿,不吐不快。您知道吗?就是那个伤寒病,发汗也发了,吐也吐了,下也下了,好不容易这病看似解了,结果心下那儿却硬邦邦的,跟塞了块大石头似的,还老打嗝,这嗝声比咱庙里的钟还响,就是停不下来,这可咋整啊?”

张仲景仙师一听,嘿,这小子描述得还挺生动形象。于是故作高深,捋了捋长胡子,缓缓说道:“哦?竟有此事?来来来,让我给你说道说道。”

张仲景仙师清了清嗓子,说道:“伤寒啊,这东西可不简单,发汗、催吐、攻下,这一套流程走下来,看似病邪已退,实则正气已伤,脾胃不和,气机逆乱。心下痞硬,那是胃气郁滞,升降失常;噫气不除,乃是胃气上逆,打嗝连连。这时啊,就得用上咱们的老方子——旋覆代赭汤!”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旋覆代赭汤?这名字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师父,快给我讲讲这方子怎么配,怎么煎,还有这些药材都是干啥用的?”

张仲景仙师嘿嘿一笑,心想:这小子今天算是问对人了。于是,便开始了他的“爆笑中医课”。

“旋覆代赭汤啊,这个方子啊,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每个药材都是家里的成员,各有各的本事,共同来治理这个‘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的家。”

“首先呢,咱们来看看旋覆花,这位可是家里的‘和事佬’,它能降气化痰,调和脾胃,就像家里的长辈,总是能化解各种矛盾,让家里和和气气的。不过啊,这旋覆花可不是随便摘的野花,得是那种开得正艳,香气扑鼻的才行,三两换算成现代重量,那就是15克,不多不少,刚刚好。”

“接下来是人参,这位可是家里的‘顶梁柱’,大补元气,健脾益肺,就像家里的爸爸,总是默默无闻地支撑着整个家。人参啊,得是那种年份足的,才能有足够的药效,二两换算成现代重量,就是10克,不多也不少。”

“生姜呢,就是家里的‘小太阳’,温中止呕,散寒解表,就像家里的妈妈,总是能给家人带来温暖和关怀。生姜啊,得是那种新鲜的,汁水足的,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五两换算成现代重量,就是25克,满满的爱意哦!”

“代赭石,这位可是家里的‘稳重先生’,重镇降逆,平肝潜阳,就像家里的爷爷,虽然话不多,但关键时刻总能稳住大局。不过啊,这代赭石可不是随便捡块石头就行,得是那种质地纯净,色泽均匀的才行,一两换算成现代重量,就是5克,刚刚好。”

“甘草呢,就是家里的‘润滑剂’,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就像家里的姐姐,总是能照顾到每个人的情绪,让家里充满和谐。甘草啊,得是那种根茎粗壮,味道甘甜的才行,三两换算成现代重量,就是15克,甜甜蜜蜜的。”

“半夏啊,这位可是家里的‘清洁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就像家里的弟弟,虽然平时调皮捣蛋,但关键时刻总能帮家里解决大问题。半夏啊,得是那种炮制得当,毒性去除的才行,半升换算成现代重量,大约是25克,不过咱们这里用的是洗过的半夏,所以药效会更温和一些。”

“最后呢,就是大枣了,这位可是家里的‘甜心宝贝’,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就像家里的小公主,总是能给家人带来欢笑和甜蜜。大枣啊,得是那种个大肉厚的才行,十二枚换算成现代重量,大约是60克,够甜够营养!”

“好了,咱们药材都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煎药了。这煎药啊,也是有讲究的,得用一斗水,换算成现代容量,大约是2000毫升,把这些药材都放进去,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慢熬,熬到只剩下六升水,也就是1200毫升左右,然后把药渣滤掉,再把这六升药水继续熬,熬到只剩下三升,也就是600毫升左右,这时候的药汁啊,浓缩的都是精华!”

“然后呢,就是服药了。这服药啊,得温着喝,一天喝三次,每次喝一升,也就是200毫升左右。喝的时候啊,别急着一口气喝完,得慢慢品,就像品茶一样,感受那药香在嘴里回荡,感受那药效在身体里慢慢发挥。”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师父,您这一说,我感觉这旋覆代赭汤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每个药材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使命,共同来治疗这个病。”

张仲景仙师点了点头:“没错啊,中医就是这样,讲究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就像咱们人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能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

有一天,小弟子蹦蹦跳跳地跑到张仲景仙师面前,一脸好奇地问:“仙师啊,我有个问题想请教。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外面的症状还没消停呢,结果医生一个劲儿地给他用泻药,这一泻可好,热邪和内湿勾结在一起了,开始拉肚子,这可咋整啊?”

张仲景仙师捋了捋长胡子,笑眯眯地说:“哈哈,小家伙,这可是个经典病例哦。太阳病嘛,就是感冒那些头疼脑热、恶寒发热的症状。本该发散解表,结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攻下,脾胃可就遭殃了。脾胃一弱,水湿不化,热邪趁机捣乱,拉肚子就成了必然。这时候,要是拉肚子拉个不停,肚子还胀得硬邦邦的,感觉里外都不舒服,那就得用上咱们的桂枝人参汤啦!”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桂枝人参汤?听起来好高大上啊!快说说,这方子怎么配?”

仙师清了清嗓子,开始娓娓道来:“桂枝人参汤,简单说,就是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这五味药。咱们古代的一两,换算到现在大约是5克,所以啊,你得准备桂枝20克(四两)、炙甘草20克(四两,记住哦,甘草要炙过,就是炒一下,这样药性更温和)、白术15克(三两)、人参15克(三两,这里的人参可是好东西,补气圣品)、干姜15克(三两)。这五味药,那可是各有千秋,咱们一一说来。”

“先说桂枝吧,这家伙可是解表散寒的高手,还能温通经脉,就像给身体装了个小太阳,把体表的寒气都给赶走。而且啊,它还能调和营卫,让身体的防御系统恢复正常工作,不再让那些外邪有机可乘。”

“甘草呢,中药里的‘和事佬’,既能补脾益气,又能润肺止咳,还能调和药性,让其他药材更好地发挥作用。炙过的甘草更是温柔,不会太过刺激脾胃。”

“白术,这可是健脾燥湿的行家,专门对付那些因为脾胃虚弱引起的水湿不化。吃了它,脾胃就像被烘干机烘过一样,干爽舒适,湿气无处遁形。”

“人参嘛,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简直就是身体的小宇宙能量包,吃了它,人立马精神抖擞,像是被打了鸡血一样,不过这可是自然的、温和的鸡血哦!”

“最后说说干姜,这家伙可是温中散寒的猛将,能把脾胃里的寒气一扫而光。而且啊,它还能回阳救逆,遇到那种阳气快没了的危急情况,干姜可是能救命的。”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插嘴:“哇,这五味药组合起来,简直就是超级英雄团队啊!那怎么煎药呢?”

仙师笑着点头:“没错,这就是中医的智慧,讲究的是团队作战,互相协作。煎药嘛,你得先找个大锅,装上大约9升水(换算成现在,大约是9000毫升,不过家里煮药不用这么精确啦,大概估计一下就行)。然后把除了桂枝以外的四味药先放进去,大火煮开,小火慢炖,煮到剩下大约5升药水(5000毫升左右)。这时候,再把桂枝加进去,继续煮,直到药水浓缩到3升(3000毫升),也就是大约三碗的样子。把药渣过滤掉,分成三份,早上一份,中午一份,晚上再来一份,温温地喝下去,保证药到病除。”

小弟子听得哈哈大笑:“仙师,您这讲解方式真是太逗了!不过话说回来,这方子真的能治好那种又拉肚子又感冒的怪病吗?”

仙师拍拍小弟子的肩膀:“那当然啦!桂枝人参汤可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方剂。它既能解表散寒,解决太阳病的外证,又能温中健脾,止住拉肚子。内外兼修,双管齐下,自然药到病除。不过啊,记住一点,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同样的症状,不同的人,用的方子可能就不一样。所以啊,学中医可不能死记硬背,得灵活运用,才能成为真正的‘小华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