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的情况?”阿斗主打的就是一个不懂就问。
“没有。”刘备一口否决,从古至今哪有女子为帝的,就算被外戚夺权,外戚也是会扶持一个傀儡皇帝,他们在背后掌权罢了。
听自家父皇语气如此笃定,阿斗不再准备。
【汉武帝刘彻】:这个太子李弘当真如此优秀?堪比李世民?
汉武帝刘彻记得安史之乱的那个败家子李隆基是李治的孙子,那这个太子李弘就是上一任皇帝。
因此汉武帝刘彻挺好奇,这个李弘到底如何。
【历史上对李弘的评价为仁义的太子。】
天幕中出现两个大大的红字。
仁义!
不知为何,秦始皇嬴政看到仁义二字就不自觉的联想到宋仁宗还有明孝宗二人。
*
唐
听神迹讲述太子李弘,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心倏地一沉,整个内殿的气氛低沉下来。
特别是唐高宗李治,听神迹提到他的儿,竟不自觉的闭眼落泪。
即便过了这么多年,唐高宗李治对太子李弘之死仍旧过不去。
*
武周
已为帝王的武则天再次听到自家儿子之名,不禁也心底发酸。
和其余几个儿子不同,对于李弘,武则天是真心心疼,毕竟是自己第一个儿子。
【太子李弘这一生从未在礼节上犯任何错误,他仁义到什么地步呢,咱们举几个例子。
相传太子李弘在学习《春秋左氏传》时,读到楚世子为了夺权杀君王的典故,太子李弘大为愤怒,他认为书籍都应该记录仁孝之事,不该记录如此不忠不孝之事。
教学的大臣郭瑜解释,孔子在写《春秋左氏传》是,好事坏事都有记载,记录好事是为了让大家学习,记录坏事是为了告诫后世。
但是太子李弘实在受不了这种不忠不孝之事,他拒绝《春秋左氏传》,改学其他的书。】
*
蜀
“他是不是不想学习找的借口。”阿斗皱起眉头,他可不觉的这个唐太子李弘仁义,他家相父说过只有学习前朝的教训才能不重蹈覆辙。
阿斗大为不解,他觉的唐朝太子过于玻璃心,听都听不得,若日后真遇到事该如何。
自打神迹出现后,阿斗真的尽心尽力的在学习,虽然他资质平平但是他肯努力,他不想被后人成为付不起的刘阿斗,他不想因为自己而让季汉受到辱没。
基本的大道理他都有好好的学习,且阿斗别的不行,如今的心态却特别的好。
*
秦
听到唐太子李弘如此“仁孝”,秦始皇嬴政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可不认为李弘此举是“仁”。
“当真是保护的太好,不知朝堂险恶。”秦始皇嬴政心道。
秦始皇嬴政的目光再次看向自家太子扶苏,“扶苏,你觉的唐太子李弘如何。”
“儿臣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仁善。”公子扶苏没有丝毫犹豫的回答道。
听了这么久神迹,公子扶苏对“仁善”有了不同的认知,他之前认为的仁政太过肤浅。
如今听了那么多“仁”君的事迹,比如宋仁宗还有明孝宗朱佑樘,公子扶苏如醍醐灌顶。
作为君主,是要有一颗仁善的心,但是仁善之心是分寸的,给多了就会让对方的得寸进尺。
*
宋
“我怎么觉的这个早逝的太子也不适合当皇帝。”赵匡美道。
虽然作为后人,赵匡美他们知道大唐之事,但也仅限于唐朝大事,比如赵匡美他们知道唐太子李弘早逝,仅此而已。
“若他当了皇帝,会不会是第二个宋仁宗,和士大夫共治天下?”赵匡美觉得真有可能。
赵匡胤……
【咱们再举一个例子,唐高宗时期的唐朝正处于领土扩张的状态,朝廷需要大量的征兵。
为了能征到更多的兵,朝堂下令凡是逃兵或者在规定日期内没有报道的兵一律处死,并且他们的家人也受连带之罪。
李弘知晓此事后特意上书,他认为此法太不近人情,希望可以修订法律,起码士兵的家人用受连坐之罪。】
仁义!
两个大字又出现在天幕上
【除此之外,太子李弘还特别重家人情谊,他亲自为他同父异母的两个姐姐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求情。
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的母妃是萧淑妃,而萧淑妃和武则天是敌对,最后死于武则天之手。
两位公主受到牵连,被囚禁宫中,无法正常出嫁。】
汉武帝听到这不禁皱起了眉头,不知为何他觉的这个唐太子和他祖爷爷刘盈有些许相似,妇人之仁。
作为一国之君,过度的仁慈并不是一件好事,养虎为患,他日后悔可就晚了。
“庸君。”汉武帝刘彻给出评价,他不认为李弘登基后会是一名明君。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太子李弘的“仁善”,这也是唐高宗李治最看中太子李弘的一点。
话题扯的有点远,咱们言归正传,再次回到唐高宗李治为何不能废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