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河道,这些负担还是压在了百姓身上。
三样齐上,即便一样加一点负担到百姓头上,累计起来已然是很大负担。】
天幕上,一个卡通百姓再正常走路,忽然一块名为“下西洋“的砖头在他身上,卡通百姓的腰微弯。
又走了一会,一块名为“运河”的砖头又压在他身上,卡通百姓的腰又弯了一分。
又又走了一会,一块名为“迁都”的砖头有压在他的身上,卡通百姓的腰已经弯成了四十五度。
【俗话说,官逼民反,若安抚不了人心,怎能平天下。
这就是明太宗朱棣给朱高炽第二项艰巨的任务。
为了安抚人心,太子朱高炽不但任用贤才实施仁政,且把事情都落实到实处。
在灾年他会开仓放粮,派官员安抚百姓,帮百姓修葺房屋,减免赋税。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让百姓吃的饱,他还主张开垦荒地,如此朱高炽以为百姓办实事得到了民心,同时也安抚了百姓。】
他大哥还干过这些事?
朱高煦之前丝毫没有注意到这些,他只看见他爹的功绩,却从未看见朱高炽在背后的付出。
朱高煦一直以来都觉的朱高炽在坐享其成。
【可以说明太宗朱棣创建得永乐盛世离不开站在他背后默默支持的太子朱高炽。
虽然太子朱高炽并不赞同他爹的治国理念,但仍旧很支持。】
不赞同?
这三个字让朱棣的目光一下落在太子朱高炽的身上。
“太子不赞同朕的国策?”朱棣问朱高炽。
“儿子自当遵循父皇教诲。”朱高炽道。
“我咋没听懂,大哥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朱高煦实在听不出来。
这也是为何他讨厌读书的原因,明明很简单的一件事,那些读书人却能给回出个花来。
同意就同意,不同意就不同意呗。
【说完了太子朱高炽的默默付出,接下来咱们就盘点一下太子朱高炽的叛逆。
确切的说,是他与他爹明太宗治国理念上的不同。
主播真觉的,明太宗朱棣该好好得坐下来和太子朱高炽谈谈,把自己的治国的理念传递下去。
朱棣是一个好皇帝,但是真不是一个好父亲。】
被神迹点名批评,这点朱棣不否认,他的确亏欠了自己这个嫡长子。
【朱棣】:不赞同,太子不赞同哪点。
难得朱棣的心声出现在天幕。
【实际上,对于明太宗朱棣的所有的政策,太子朱高炽都不赞同。】
“都不赞同?!”朱高煦嘴巴长的都能吞下一个鸡蛋。
他终于明白五年前神迹说的叛逆是什么意思了,全都不赞同呀,他哥厉害了!
不过……
【朱高煦】:不赞同他还敢改么!
心里不赞同是心里不赞同,但是敢不敢改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记得神迹说过他哥一共就干了十个月的皇帝。
才十个月,来得及干什么,怕是连龙椅都来不及坐热乎。
【接下来咱们详细说说明仁宗朱高炽是如何叛逆的。
首先他上位后就要把明太宗朱棣好不容易定都的北平改回南京。】
虽然朱棣还未定都北平,可定都北平是朱棣势必要完成的。
“你说说,你为何要迁回南京?!”朱棣质问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叹气而后反问,“父皇,您为何要迁都北平。”
见他大哥竟敢反问他们爹,朱高煦大为震惊,合着他哥是扮猪吃老虎,他是不是故意吃这么胖的!!!
第141章 迁都之争
朱高炽和朱棣对视, 朱高炽目光没有丝毫回避。
他身为太子,会支持自家父皇做的一切决定,这是他身为太子的职责。
但是他支持并不代表赞同,一码归一码。
“咱大哥这么刚烈么?”朱高煦不知怎么时候蹭到朱高燧身份。
“那他之前对我怎么那么忍让?”朱高煦不解, 大为不解, “是觉的我不配么?”
【明太宗朱棣和明仁宗朱高炽对于迁都这件事都很执着, 而且都很一波三折。
咱们具体看看他们父子俩为了迁都做了什么, 一个非要迁都北平,一个非要把都城迁回来。
执着父亲和他叛逆的儿子。】
*
宋
“明太子如此叛逆, 和唐太子一样疯了?”赵匡美大为震惊。
听神迹之前的描述,明明是一位忍辱负重的明君,怎当了皇帝就性情大变了?
【明太宗朱棣,自打上位以来就谋划迁都,从明太宗朱棣登基到1421年正式迁都, 整整历经了二十年。
要迁都自然要有人口, 从1403年开始, 明太宗朱棣就着手百姓迁都北平。
只要去北平, 就会减免赋税和劳役,由此吸引了大量江浙地区的富商们迁到北平。
其次, 明太宗朱棣还将徐皇后的皇陵选在了北平, 而不是南京。
并将北京昌平黄土山并改名天寿山作为皇家陵墓, 徐皇后是第一个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