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44

运、治理边防,全部没有。

所以咱们单看《武宗实录》就会觉得王琼是一个只会攀炎附势的小人,没有丝毫的功劳。

但实际上王琼被其他人誉为能与于谦、张居正齐名的大臣。】

【路人甲】:讲真,我要是王琼,我也得骂死他,大骂特别骂骂他祖宗十八代,不要脸的东西。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他勾结宁王,这个没有实在的证据,咱也不好说什么。】

“果真啊,果真,明史就得反着看,它夸的没一个好人!”朱高煦语气中充满了对明示史的嫌弃。

【朱高煦】:杨廷和坏人!王琼好人!

【其实说到这,已经不是王琼和杨廷和两个人的事,而是朝堂中的两大实力之争。

中间杨廷和也有过沉浮,他回家守孝三年,但最后明武宗朱厚照的意外身亡终究让杨廷和以及他背后的文官集团获得了胜利。

倘若是王琼一派得胜,他也会打击杨廷和一派。

所以没法说他们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只能说各为其主,各自为利。】

听到这,朱佑樘长叹一口气,好一个各为其主,各为其利。

【说完了明武宗朱厚照重用的两位大臣,接下来咱们把话题的中心在回到明武宗朱厚照身上。

咱们一起看看这样的朝局下,明武宗朱厚照都做了什么。

首先,咱们说说明武宗朱厚照这一生最大的功绩,应州大捷!颇有争议的的应州大捷!】

恢宏的音乐响起!

鉴于又是熟悉的音乐,直播间前的帝王暂不发表任何评论。

有争议的大捷?

第184章 应州大捷?

【自打成化年江直和王越的威宁海之战后, 明朝和蒙古便没有再正面交锋。

应州大捷是自威宁海之战难得的胜利,且由皇帝御驾亲征,一血当年土木堡之耻。

为何这样的大捷会有争议呢?

咱们看看《明实录》中对应州大捷的记载,这次大捷仅仅斩首敌军了16人, 而明军阵亡50多人重伤五六百人, 并且御驾亲征的明武宗朱厚照差点被俘虏。

以这种战绩来看, 貌似撑不起“大捷”二字, 隐约还有种土木堡之变的既视感。】

*

“不是吧,这么寒酸的大捷?”赵匡美有点不信, 但是神迹说记载出自于《明实录》,应该比明史靠谱些。

“大明的武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赵匡美感叹,他还记得之前讲过的靖难之役,绝地求生的史诗级大战。

“不过也正常,咱们大宋第二代就拉跨。”赵匡美感叹。

赵匡胤……

*

永乐年

“这次不是明史…那…”朱高煦不知该怎么辩解, 这么看的确算不上什么大捷。

“起码他敢御驾亲征, 还是值得表扬的。”朱高煦反正就是喜欢朱厚照。

“那朱叫门还御驾亲征呢。”朱高燧立马拆台。

“这不是没被抓么。”朱高煦马上反驳。

朱棣没有发表任何言论, 除非神迹给出肯定的答案, 不然他不信明史上记录的任何话。

这群无德文人。

【但是在别的史书里应州大捷却不是这般。

先说说《明史》,这次明史的记载比《明实录》里要详细的多, 明史记载如下:

蒙古小王子率五万大军南下掠夺, 围困总兵王勋于应州, 幸好明武宗朱厚照亲临阳和, 亲自发布指令统领大军, 北上迎敌殊死一战。

最后经过百余合大战,明军大捷, 蒙古之兵不敢再犯。】

朱棣眉头舒展开,果真是两个版本。

【在《明史-鞑靼列传》中的记载也和刚刚说的一样“

而《国榷卷五十》的记载虽然和《明实录》一样, 但是《国榷卷五十》的记载是节选于《明实录》。

同样的一件事,却是矛盾,咱们一起来分析分析谁真谁假。】

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版本,朱厚照都习惯了,看来那些文臣们真是讨厌死自己了。

能把他们气成这般,朱厚照反而觉的有点开心。

*

“怎么听明的历史颇有探案的感觉。”赵匡美吐槽,“真真假假,着实奇葩。”

“大哥,你可得好好管管那些文官,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怎能颠倒黑白,这不等同于杀人诛心么!”赵匡美真是无语。

“大明这群臣子到底和大明皇帝什么仇什么恨。”赵匡美不理解,别的大臣都是能歌颂就歌颂他们帝王,他们倒好,生怕他们大明皇帝留下好名声。

“三叔,这不就是文官集团和皇权争权夺利么。”赵德芳一语说破。

既然是敌对关系,自然不希望对方留下好名声。

恢宏的音乐再次响起,天幕上出现了千军万马。

看到万马奔腾的场面,直播间前的众帝王心情澎湃起来。

特别是朱棣、李世民以及赵匡胤,几位马上皇帝的心随着画面热血沸腾起来,他们回忆起当年的金戈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