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措还是得手抄下来才是。
除了朱厚照,直播间前其他帝王也把明朝的科举制度详细记了下来,吸取后人教训,改革本朝制度。
【张熜改革举措之一,首先把中央统一考试代替地方考试,这样就不存在“导师”。
在改革后的第一次科举,张熜作为主考官就对考生们说,你们不是我的门生,你们是为大明王朝考试!】
“说的好!”朱厚照忍不住大喝一声,“爹,我要找到张熜!此人可以重用!”
“先别急,咱们再听听。”朱佑樘道,他总觉的被能朱厚熜这小畜生重用,这张熜多少有点问题,说不定也和太监刘瑾一般是个贪官呢?
【改革举措之二,要求文章文风朴实写实际举措,拒绝假大空和华丽的辞藻,选官是为了给百姓做事,而不是来写漂亮文章的。
除改革科举之外,张璁还提出“三途并用”和“京官外放”的政策。
所谓三途并用,是指选官不能只选进士,有能力的举人和贡生照样可以任用,张熜提出这个可能和他自己八次科举有关,明明有能力却不得重用。
而京官外放,则让地方官员有了晋升到京城的可能性。
之前明朝一直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最后留在京城都是写了一手好文章却没有基层经验的官员。
其他改革之策咱就不一一列举了,听完这些举措,大家觉的大臣张熜是个怎样的人呢?】
“是个忠臣。”朱高煦开口道。
“二哥,你方才还说他是小人,怎么又成了忠臣了。”朱高燧跟话。
“这不是反转了么。”朱高煦丝毫不觉的自己被打脸,反正他脸皮够厚。
“那不一定,你觉得这些改革当真是他自己定的?”朱高燧学会举一反三了。
“不是他,那是谁,那个小畜生么!”朱高煦大声反驳。
朱棣和朱高炽暂停观察神迹,姑且给那小畜生一个机会。
第196章 真废首辅
【或者说, 大臣张熜背后的嘉靖帝是怎样的皇帝呢?】
【朱高煦】:大臣改革关皇帝什么事!
都听神迹说了这么多,朱高煦的政治素养竟然没有半点长进。
朱高燧都进步了不少,“二哥,你不觉得这个张熜和太监刘瑾很像?”
“他俩怎么可能像!刘瑾可是太监!”朱高煦斩钉截铁道。
朱高燧, 他算是明白为何他大哥不怕他二哥造反了……
对每个粉丝的发言, 乐瑶都会积极回应。
【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 说白了背后没有帝王的支持肯定成不了, 毕竟动了太多人的蛋糕。
就像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太监刘瑾的改革,就与张熜的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不同的是, 嘉靖帝推出的工具人可比太监刘瑾要有能耐的多。
首先,大臣张熜本身为官清廉,如此让想攻击他的人找不到任何错处。
第二,大臣张熜不是单打独斗,他还提拔了一批改革派的人才, 像是桂萼、方献夫、霍韬、熊浃、席书、等人。
像万历年间广为人知的一条鞭法, 最早的是便是由桂萼提出。】
朱厚照快速把神迹方才提到的名字全部记下来, 如此多的人才, 怎么自己当年就一个没发现。
朱厚照再次感叹自己用人的眼光着实不行,先是刘瑾随后又是江彬。
【赵匡美】:既然这个张熜如此清廉能干, 为何还打击杨一清?
赵匡美提问, 能看的出来他听到很仔细, 杨一清这个人他还记得。
当初就是他平定了安化王之乱, 并联合太监张永除掉了奸臣刘瑾, 按理说也是一个好官。
【这也是为何张熜被人贴上小人标签的重要原因,要知道当年杨一清是站在张熜一边, 曾维护过张熜。
从道德角度来看,张熜这事的确做的不地道, 对恩人杨一清恩将仇报,打压排挤。
但咱们从政治角度分析一下,杨一清为保守派,而张熜则为改革派,双方的政治观点完全对立。
且当年杨一清上位很大的原因是嘉靖帝需要一位资质老的大臣作为过度,在大礼仪中没有明确表态的杨一清无疑是最适合的。
咱就说嘉靖帝让两个政治观念不同的人共事,且都给两人私下打小报告权利,嘉靖帝当真没有想到会发生什么事?】
【汉武帝刘彻】:坐山观虎斗。
汉武帝刘彻表示这操作套路很熟悉,当年他皇爷爷封陈平为右丞相,周勃为左丞相,为的就是让他们两人内斗。
“这小子学我大汉。”汉武帝刘彻断定朱厚熜在学他皇爷爷。
【只有夺权,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且帝王又给了自己夺权的权利,作为有抱负的大臣,他们会如此做呢?
这就是嘉靖帝朱厚熜的平衡术,他自己不亲自下场,而是给双方同样的权利,让一方斗令一方,最后他自己作为裁判。】
“这小子真阴险。”朱高煦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