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73

把文官集团玩弄手掌之中的朱厚熜,当真没有妥协么?】

*

永乐年

“啥意思??”朱高煦听的云里雾里的,神迹说的每个字他都听得懂,但怎么连起来就不知神迹说的啥意思?

朱高煦看向朱瞻基,意思让朱瞻基解释解释。

“如何从明君变昏君。”朱瞻基主张的言简意赅。

“他还算明君?”朱厚熜语气诧异,“这小畜生都把咱爹的庙…”

话说一半,朱高煦又立马闭嘴。

“这小畜生虽然不孝,但前面改革之策还算不错,任用的臣子也都是贤臣。”朱瞻基客观评价,“若他死在这场大火中,还能得一个贤明皇帝之称。”

【首先从昨天说过的大明首辅夏言说起,夏言在明史上的评价极高。

被奸臣严嵩所迫害的忠臣,到死都刚正不阿,这点咱不否认,夏言的确是个好官。

但为何这样的好官却不得善终,他是怎么得罪嘉靖帝朱厚熜到不死不休的地步?

接下来咱们一起来唠唠耿直之臣夏言的一生,以及嘉靖帝对他态度转变的几件大事。】

【对于首辅夏言的上位,咱们之前也提过一嘴,也是因为在大礼仪方面支持朱厚熜而上位的。

当时张熜权倾朝野,夏言则是被推出与张熜对抗的代表,他身后代表着的又是另外一支文官集团。

后期的夏言虽然耿直,但前期的他在朱厚熜面前也是毕恭毕敬,曲意讨好。

夏言写得一手好青词,所谓青词是道士上奏天庭所用的符箓。

众所周知,朱厚熜后期痴迷道法,因此对青词写得很好的夏言更有好感。

除此之外,夏言还是嘉靖帝朱厚熜的诗友,朱厚熜每次写诗都给夏言看,夏言还把朱厚熜的诗刻在石头上。

嘉靖帝朱厚熜还让夏言填写诗词。

这一阶段,君臣的关系特别的美好,所谓的蜜月期。】

天幕中出现卡通皇帝和卡通大臣,只见他们一起提笔写诗,头上几个大字,“君臣和谐!”

*

永乐年

“就这是忠臣?这不是谄媚的小人么!”朱高煦忍不住吐槽。

“二哥,人无完人,之前提到的王琼张熜等人不也谄媚帝王么。”朱高燧道,比起朱高煦,朱高燧长进了不少。

朱高炽点点头,他三弟成长了,他二弟…光长岁数了。

【嘉靖十七年,李时去世夏言成了内阁名副其实一把手。

嘉靖十八年,夏言因进献祭祀诏书,被加封为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以及上柱国。

夏言的权势比当年的张熜更甚。】

【朱高煦】:奸臣!奸臣!奸臣!

【人都是有两面性的,为臣者到底是忠还是奸也无法一概而论。

咱先看看夏言的政治主张。

虽然他斗倒了张熜,但还沿袭了张熜的一些政策,例如继续清田,防止土地兼并。

而对外政策上,他则坚持闭关锁国,他提出加强禁海令,禁止和西域任何贸易往来,并且封闭与蒙古的边境的贸易。

但对于外来侵犯,他又是强硬一派,提议与安南开战,提议与蒙古一战收复河套之地。】

“二哥,你怎么不吱声了?”朱高燧难得见他二哥如此安静。

“神迹说的对,人的好坏无法一概而论。”朱高煦满脸纠结,他不好评价这个夏言是好是坏。

你说他好吧,他闭关锁国要穷死大明。

你说他坏吧,他还坚持打外族。

【朱棣】:内政尚可,外政无能。

朱棣给出最中肯的评价,勉强算个庸臣。

【到嘉靖十八年,咱们能看出他们君臣二人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转折点就在嘉靖二十年。

嘉靖二十年发生了两件大事,咱们一件一件说。

第一件大事,武定侯郭勋之死。

武定侯郭勋是大明开国功臣郭英的六世孙,在大礼仪之争中站在朱厚熜一方。

郭勋在正德年间还立有军功,并且在正德年间他就是站在朱厚照一边,可以说他是皇权的支持者。

而到了嘉靖时期,郭勋更是利用大礼仪事件成为了头号功臣。】

朱厚照又默默的记下郭勋的名字,可用之人自然越多越好。

【站在皇权一边,自然就站在文臣集团的对立面,虽然郭勋之前和文臣集团的关系不错,但彻底站队后,立场不同情义不在。

何况,作为郭勋手中还掌握着部分京城兵权。

郭勋和文臣集团第一次交手是“李福达案“,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大案子。

李福达是正德年造反之徒,嘉靖五年,一名叫做薛良的人举报太原卫指挥使张寅就是李福达。

此案开审后,很快就证明了张寅并不是李福达,此乃一桩诬告案。

但张寅的儿子并不知案子已结,他去找郭勋求张勋救他的父亲。

万万没想到郭勋一插手,这事竟然翻案了,案子重新审理张寅被认定为李福达。

从而替张寅说话的郭勋被拉下水,众臣参本,认为郭勋和造反之人有所勾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