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觉得矛盾?】
婧然这个问题一提出,正在整理史书的赵光美楞了。
“对呀,汉元帝不是支持儒家么,他怎么输的??”赵光美从未从这个角度想问题。
“司马光不说是汉元帝性情柔弱,缺乏主见么。”赵德芳道,虽然资治通鉴有大量的个人观点,但是赵德芳觉的司马光对汉元帝的评价还是挺对的。
【咱们不妨换一个角度,从汉元帝的视角出发一起来看看儒家集团做了什么,咱们先说说儒家代表的萧望之,了解一个人先了解他的事迹他的理念。
作为大儒,他治国的思想自然是儒家的“仁”,比如在汉宣帝当政期间,匈奴内乱,多数臣子提议趁此机会攻打匈奴,但是萧望之认为作为君子不可趁火打劫。
在汉朝攻伐西羌期间,为了解决粮草问题,京兆尹张敝提议让那些罪行轻的人可用粮食给自己赎罪,但是萧望之又否定,他认为法不能变。
从这两件事看,萧望之的确是仁义,但是仁义中又带着些不得变通。】
汉宣帝点头,这也是为何他不提倡儒家治国,治国怎可理想话,儒家治国是仁义了,但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那又有何用。
【萧望之上台后,自然是推行儒家治国,提拔儒生,汉元帝开始也是十分支持的,但是随着新政实行,权利的杠杆自然倾倒在儒家一派,如此权利失衡,必然有争斗。
而且萧望之还提议罢免宦官权利,他认为尚书台中书令应该由贤明之士担任,而不是宦官。
萧望之的这个提议可谓是直接和宦官集团开战了。】
天幕中出现了两个集团的动画小人,两个小人站在对立面,随后画面上又出现一个小人,小人的头上写着外戚二字。
【而宦官集团对付儒家集团的利刃则是外戚,石显他们状告萧望之等人污蔑外戚。作为大儒,自然是瞧不起外戚和宦官,况且外戚的手也不干净。
三方斗之,作为帝王的汉元帝自然不能置之不理,之前的儒家集团已经占领的高峰,因此这次汉元帝偏向了官宦集团,萧望之被压入大牢。】
天幕中的动画小人再次出现,萧望之被关进了牢房。
【史书上记载,弘恭提议把萧望之“招致廷尉”,而汉元帝则称自己不知道招致廷尉是将萧望之入狱的意思。
但是汉元帝又十分推崇礼法,这个理由显然不成立,不过是汉元帝不想背上对老师不敬的名义罢了。
汉元帝得知萧望之被压入大牢后,又把他放了出来,虽然免罪但是还是有处罚,汉元帝萧望之的光禄勋印授,于萧望之而言这是第一次打压。
随后萧望之的儿子为自家父亲上书鸣冤,石显等人则趁热打铁,说萧望之明显不服,于是汉元帝同意再将其关押,这是第二次打压。
可没想到萧望之受不了如此屈辱,直接自杀了,但是汉元帝只是痛哭,并没有处罚石显等人。】
【从整个事情的经过来看,汉元帝是在儒家气势较盛之时,由着宦官集团打压,只是没想到萧望之太过脆弱,权利的制衡开始崩塌。】
第379章 汉元帝完
太子刘奭听神迹所述自己的所作所为, 脸色虽然苍白,但是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还算的上满意,这是他从先祖经验中得出的权衡之术。
【太子刘奭】:虽不成熟,但乃权衡之术
天幕中突然出现了太子刘奭的心声, 就从汉宣帝刘病已的面前飘了过去, 汉宣帝刘病已只觉得太阳穴一突突的跳。
刘病已努力压制住心里的怒火, 继续听神迹接下来的内容。
汉宣帝刘病已能忍住, 但是粉丝路人甲却忍不住了,果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也是,像李隆基那种帝王都有粉丝……
【路人甲】:好一个权衡之术呀,最后权衡的儒家大臣都成了宦官的走狗了,啧啧啧,厉害。
见神迹所言, 刘奭的脸色变换, 方才他说权衡不过顺势而为, 没想到自己的话会出现在天幕, 并且被神迹反驳。
*
秦
秦始皇嬴政抬眼看了下扶苏,扶苏很有默契的说出自己想法。
“儿臣觉得汉元帝此举并非权衡之术, 他想要的是中央集权, 而宦官集团便是他手上的利刃。”
听扶苏说完, 秦始皇嬴政的视线又回到了天幕上。
经过天幕学习和秦始皇嬴政的教导, 扶苏已经是个合格的太子。
公子扶苏的心声也出现在天幕上。
【公子扶苏】:汉元帝中央集权。
见公子扶苏的发言, 宋朝的赵德昭眼前一亮,找到知己的感觉。
“哎呀呀, 是和汉朝的朱厚照有点像呀!* ”赵光美恍然大悟的语气,“不过他有点急了吧, 没到集权的地步,怪不得汉朝从他这开始走下坡路了。”
赵光美摸着下巴,“无能又独断的君主,唉,可惜了汉宣帝的中兴了。”
【赵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