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于缅甸战场一举击败英军,成功实现对缅甸的彻底占领,这一辉煌战果如同一记惊雷,在国际舞台上炸响,让英国上下真切地见识到了大明王朝的雄厚实力。自那之后,英国表面上虽不敢再公然对大明王朝轻易挑衅,但私底下却心怀不甘,妄图在国际上施展纵横捭阖之术,拉帮结伙以制衡大明王朝。
英国的结盟计划可谓野心勃勃,其目标锁定为俄国、法国以及英联邦旗下的所有国家。在他们眼中,唯有联合众多势力,方能与大明王朝相抗衡。此外,英国还试图拉拢美国入伙,然而,美国此时正奉行门罗主义,坚守不干涉他国事务的原则,一心谋求自身发展。美国的如意算盘打得很精,其目的在于在背后巧妙挑起世界各国的纷争,以便坐收渔翁之利,从混乱的局势中获取巨大利益,因此果断拒绝了英国的拉拢。
在这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下,德国的处境颇为尴尬,可选择的余地寥寥无几。无奈之下,只能与意大利结盟,同时也与大明王朝保持一定的合作关系。虽说意大利在军事合作上常常被视为“猪队友”,但希特勒也实在别无他法,形势已然如此,难以更改。
此时的朱由检深知,尽管在缅甸取得了胜利,但局势依旧错综复杂,必须加紧完成对缅甸的全面控制。然而,缅甸的情况极为棘手,这个国家民族众多,且各民族民风彪悍,对大明王朝的统治极为抵触,尤其是缅族,更是屡屡发动造反行动,妄图摆脱大明的管辖。
面对这一困局,吴三桂经过深思熟虑,向朝廷提出建议,主张将这些不安分的缅族迁移出缅甸。此提议经大明王朝内阁多次慎重会议商讨后,最终决定实施大规模的民族迁移计划。计划耗时八年,将缅族迁移至澳大利亚,克钦族迁移到苏门答腊,瓦邦则迁移到云南境内。与此同时,从大明内地大规模迁移汉人前往缅甸定居。经过这一番艰难折腾,缅甸的动乱局势总算逐渐平定下来。
尽管缅甸的局面有所好转,但整个东南亚局势依旧波谲云诡。法国依旧牢牢掌控着泰国和柬埔寨,英国也依旧紧握新加坡港这一重要战略据点。大明王朝深知,在南洋地区,仍需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丝毫不能掉以轻心。
回顾此次在缅甸发动的孟加拉湾海战,虽最终取得胜利,但也突显了大明王朝印度洋海军存在的诸多不足。大明王朝的基林级驱逐舰,其装甲厚度远不及英国的无畏战列舰,大炮射程更是无法与之相比。在海战过程中,印度洋舰队因此吃了不少苦头,几艘驱逐舰不幸被英军击中沉没。不过,大明舰队凭借舰艇数量上的优势以及卓越的机动性,灵活应对,最终成功战胜了英国海军。
这场海战不仅对大明王朝意义重大,也给世界各国的军事观察家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们普遍认为,战列舰主宰海战的时代已然来临,于是纷纷将目光投向战列舰的发展,一场浩浩荡荡的战列舰生产热潮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掀起。
实际上,大明王朝对于战列舰的研发早已有所布局,并且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储备,此前便已生产出几艘战列舰,只是优先装备给了太平洋舰队。如今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大明王朝自然也积极跟进。毕竟,大明王朝坐拥明洲(澳大利亚)这一超级大铁矿,钢铁资源储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资源比拼上底气十足。要知道,彼时巴西的铁矿资源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大明王朝在这方面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这场全球性的战列舰生产竞赛中,大明王朝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资源,陆陆续续生产了一百多艘战列舰。其中,太平洋舰队装备了五十艘,印度洋舰队装备了六十艘,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两大洋的军事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日本已被大明王朝改造成东瀛洲,划分为四个省,分别为本州省、四国省、北海道省、九州省。东瀛洲在大明王朝的统治下,近年来发展迅猛,尤其是造船工业,可谓一枝独秀。大明王朝很大一部分军舰都出自吴港和长崎造船厂,这里已然成为大明王朝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产。
然而,东瀛洲的萨摩海军却痴迷于打造坚船利炮,妄图抢占世界第一的名头,私自开发出了大和号战列舰。这艘巨舰堪称海上巨兽,标准排水量达到吨,满载排水量更是高达吨,一举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战列舰。
欧洲各国眼见大明王朝大规模扩充海军力量,深感不安,也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大规模制造战列舰。他们将有限的国力耗费在这上面,却不知,这正中朱由检的下怀。要论资源比拼,除了家底雄厚、殖民地众多的大英帝国,其他国家又有哪一个是大明王朝的对手呢?英国竭尽全力,也不过建造了四五十艘战列舰,几乎掏空了家底;法国跟着制造了二十多艘战列舰后,便已叫苦不迭,深感力不从心;德国更是艰难,仅仅制造了三艘,就因财政紧张,不得不停下建造的脚步。唯有俄国,不顾自身实际情况,一味盲目跟风。
而此时,极具远见卓识的朱由检,目光已然超越了战列舰的范畴,盯上了新兴的飞机领域。他敏锐地意识到,未来的战争形态将发生巨大变革,不再仅仅局限于陆地和海洋,更将拓展到广阔无垠的天空。
为了大力发展空军,实现飞机制造技术的突破,朱由检不得不回到朱氏集团的总部,亲自谋划布局。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的飞机制造技术堪称一流,而且凭借朱氏企业集团与美利坚密切的生意往来,获取相关技术相对容易。
本来朱由检是最看好德国飞机的,德国的飞机制造技术原本也颇具实力,无奈二战后期,其制造图纸大多被美国人抢走,从德国获取技术的渠道已然行不通。至于法国,这个国家的人极为精明,想要从法国人手中得到飞机制造技术,困难重重,几乎毫无可能。思来想去,朱由检觉得大大咧咧的美国人或许是最佳突破口,毕竟双方有着深厚的商业合作基础,或许能在飞机制造技术的引进上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