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5 年9 月1 日,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的消息如重磅炸弹般,在英国的内阁会议上激起千层浪。
根据条约,英国是波兰的盟国,英国对此不能无动于衷。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首相张伯伦坐在会议桌首位,面色严峻,内阁成员们围坐四周,神色各异,却都难掩焦虑。
张伯伦缓缓开口,打破了沉默:“诸位,德国对波兰发动了战争,波兰军队此刻节节败退。我们大英帝国战前可是对波兰做出过军事援助承诺的,现在大家谈谈看法,我们该怎么做?”
外交大臣格雷厄姆清了清嗓子,率先发言:“首相,我认为我们不能轻举妄动。德国的军事力量不容小觑,一旦我们全面卷入战争,后果不堪设想。或许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外交斡旋,与德国进行谈判,说不定能找到和平解决危机的办法,避免战争进一步扩大化。毕竟,战争是要死很多人的,如今的家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不愿意再生孩子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经不起一次大规模战争的折腾了。”
这时,国防大臣汤普森皱着眉头,反驳道:“格雷厄姆,你太天真了!德国纳粹的野心路人皆知,他们岂会轻易罢手?我们要是不果断行动,任由德国吞并波兰,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我们。我们不能心存侥幸,必须履行承诺,立刻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
财政大臣哈里森面露难色,插话道:“汤普森,你说的固然有道理,但你有没有想过,全面参战对我们本土经济的冲击?战争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我们的工业生产会受到严重影响,民众的生活也将陷入混乱。现在国内经济才刚刚有所复苏,实在经不起战争的折腾啊。所以,我觉得还是谨慎为好。”
陆军元帅威尔逊也点头附和:“哈里森说得没错。我们目前的军事准备也并非万无一失,贸然参战,可能会陷入被动。我们需要时间来进一步加强军备,训练士兵。”
汤普森有些激动,提高音量说道:“时间?波兰现在危在旦夕,我们哪还有时间?如果我们现在不行动,以后就更难阻止德国的扩张了。难道要等到德国威胁到我们家门口,我们才奋起反抗吗?”
张伯伦揉了揉太阳穴,疲惫地说:“大家先冷静一下。我理解各位的担忧,战争与否,确实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但现在内部意见如此不统一,我们很难做出果断决策。目前波兰局势危急,可我们又不能不顾及国内的实际情况。唉……”
“但是我奉劝大家,我们是一个岛国的,奉行的是大陆平衡政策,尽量不要直接插手战争,要保持欧洲大陆的微妙平衡,德苏两国都需要密切关注,在形势不明朗之前,不要轻易出手。”
众人陷入了沉默,会议室里弥漫着沉重的气息。最终,张伯伦无奈地叹了口气:“看来,在这初期阶段,我们暂时无法采取果断的军事行动。但外交方面,格雷厄姆,你要加紧斡旋,同时,汤普森,你这边也要继续密切关注德国动向,加强军事准备,以防万一。”
就这样,在内部的矛盾与犹豫中,英国在波兰遭受攻击的初期,错失了采取果断军事行动的时机。
与此同时,在欧洲大陆的另一端,法国也陷入了战略困境。为了防止德国的侵略,法国倾尽全力打造了号称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试图以此抵御德国可能的入侵。然而,这种过度依赖静态防御的战略思维,使得法国军队高层如同被困在陈旧战术牢笼中的困兽,对战争形势的判断出现了致命失误。他们盲目地认为,德国在进攻波兰后,必将陷入波兰人民顽强抵抗的持久战中,如此一来,法国便有足够的时间来组织大规模的反击。基于这种错误判断,法国在波兰战争初期,仅仅在法德边境展开了一些不痛不痒的小规模军事行动,根本无法对德国形成实质性的威胁,更无法为苦苦挣扎的波兰军队缓解压力。
德法边界上,一支法国军队,大概一个师左右,对德国发起了冲锋,战争仅仅持续了一个小时就结束了。
法军师长嘲笑道:“波兰人,我们尽到义务了,我们确实对德国人进攻了,至于波兰的命运,就靠你们自己了。”
远在莫斯科的约瑟夫,当得知德军已经在波兰得手的时候,也迫不及待的派出了苏俄最精锐的部队,从东线对波兰发起了进攻,与德军一道两面夹攻波兰的首都华沙。
随着波兰局势如坠深渊,英法两国的软弱无能愈发暴露无遗。在外交舞台上,英法虽对德苏的侵略行径发出了言辞激烈的谴责声明,但这些声明不过是苍白无力的口号,缺乏任何实际行动的支撑。他们既没有对德苏实施有力的经济制裁,掐断其战争资源的供应,也没有积极奔走,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构建对德苏的遏制联盟。
相反,英法两国竟妄图通过与德国进行秘密谈判,以牺牲波兰利益为代价,寻求所谓的“和平”。英国首相张伯伦的特使在与德国秘密接触时,低声下气地提出各种妥协方案,期望德国能够停止对波兰的进攻。而法国政府也暗中示意,愿意在某些问题上对德国做出让步。这种软弱的外交姿态,无疑是向侵略者发出了纵容的信号,让德国更加坚信英法的怯懦,从而愈发肆无忌惮地推进其侵略计划。
在军事方面,英法两国的表现更是令人大失所望。英国派遣到欧洲大陆的远征军,数量稀少得可怜,宛如杯水车薪。而且,这些部队的装备陈旧落后,训练也严重不足。士兵们手中的武器在德军先进的枪炮面前,显得十分寒酸。法国军队虽然在纸面数据上看似强大,但长期的和平岁月早已消磨了他们的斗志。军队士气低落,士兵们对战争充满恐惧与迷茫。指挥系统更是僵化无比,各级将领墨守成规,在战场上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
当波兰军队在德苏的夹击下苦苦哀求支援时,英法联军却按兵不动,仿佛被恐惧钉在了原地。法国将军们在指挥部里犹豫不决,不敢下达主动进攻的命令,眼睁睁地看着波兰一步步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