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821章 治河名臣,君臣相得

生活不仅有征战杀伐,不只有熬神的工作,也应该有轻松的调剂。

而且,黄立其实最关心的还是本土。国内安定,则对外可放心扩张。百姓富足,则不虞内乱发生。

总之,不管新占领的地盘多么富饶,本土都是重中之重,是对外侵略扩张、掠夺财富的基础。

所以,不管本土会有多少灾患,不管投入多少,黄立也在所不惜。

尽管可以找到更宜居的地方,通过移民来改善这种情况。

但离开这块古老的土地,抛弃悠久而灿烂的历史,还能称之为中国,称之为华夏吗?

况且,哪里又没有自然灾害呢,不过是大小强弱的差别而已。

从扬州再次启程,到达淮安,正是淮河与大运河的交汇点。

淮安亦是漕运枢杻,盐运要冲,“南船北马交汇之地”,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

上岸进入行宫后,黄立便马上接见了恭迎圣驾的陈潢和靳辅。

很长时间不见,两位治水大员的相貌有了很大变化,又黑又瘦,令黄立唏嘘不已。

“治河非一日之功,二位爱卿负责统筹计划,却不要事必躬亲,亲临现场,受风吹日晒之苦。”

黄立免礼赐座后,便给予了亲切的关怀,“朕对你们治河寄予厚望,一定要爱惜身体,以竞全功。”

陈潢躬身奏道:“万岁知遇之恩,我等敢不竭心尽力,以报皇恩。”

靳辅也躬身禀道:“万岁排除非议,全力支持,微臣敢不为君分忧,效犬马之力。”

黄立摆了摆手,说道:“朕相信二卿的能力和操守,治河需要专业之人来做,外行议论,你等不必在意。”

停顿了一下,黄立转入正题,说道:“上回奏疏中说,要在黄河上游修筑减水坝,涨水时可用以宣泄。明年可以开工否?”

减水坝又名“分洪坝”。即在河道一侧建造的溢流设施。

当洪水上涨时,用减水坝以分洪使江河之水溢流他处,保护下游堤防,防止或减轻险情。

如此,又有了泄洪区、行洪区和分洪区的概念。

泄洪区是指当洪水超警戒水位时,人为的将洪水引向某片低洼或人口较少的区域进行泄洪。

行洪区是指主河道两岸预留区域,洪峰来临时就可以作为临时河道过水。

分洪区则是人工或天然的低洼区域,洪水来临时可以开启,起到蓄积洪水的作用。

可以看出,泄洪区的损害更大。

而以此来缓解河流干流洪水的压力,实属无奈之举。如果有更好的办法,肯定不能这么做。

说白了,就是人为地把灾害的损失控制在小的范围,用较小的牺牲来保住价值更高、人口更稠密的城镇重地。

对此,黄立接受得很平静。在后世也是如此的防洪,虽然无奈,可也是权衡之后最为理智的选择。

陈潢和靳辅交换了下眼色,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本来还以为要苦谏,要反复说明,才能让皇帝接受。没想到,皇帝波澜不惊,没让他们多费唇舌。

黄立的声音并没有停,还回响在他们的耳旁,“泄洪区规划好之后,朕会让地方官府尽量少安置百姓。同时,朝廷也会出台相关的赈恤的政策。”

“不管是分洪,还是泄洪,受灾的百姓都牺牲了个人利益,朝廷不会让他们白白损失。”

在后世的电视网络上,黄立看到过泄洪区百姓牺牲小我,含泪忍痛撤离家园的情景。

要知道,洪水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

所过之处,家畜会被淹死,庄稼会绝收,房屋会倒塌损坏,屋内物品会污损、变形等等。

如果洪水特别严重,甚至一切都会被冲走,只能看到一片汪洋,让老百姓几代人的奋斗努力化为乌有。

至于选个无人区进行泄洪,显然也不太现实。只能是选低洼的,人口较少,比较空旷的地方。

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怎么规划,也不可能完全避开人。

“万岁英明,微臣感激涕零。”陈潢黑瘦的脸上有些动容,没想到万岁把这事给担下来了。

要知道,泄洪的命令肯定要由他或者靳辅来下达。虽说是为了顾全大局,避免更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但谁受灾,谁损失,肯定也会心生怨恨,哪有那么多的无私奉献和识大局顾大体。

不仅是受灾的百姓,关乎地方官府的政绩,也会受到阻力,甚至是背锅指责。

黄立笑了笑,说道:“朕在书信中多次提到,你们可放心治河,弹劾毁谤朕一力承担。”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朕不能允许这样的官场生态,更不会让勤勉辛劳、实心任事的官员受委屈。”

官场就是这样,锐意进取者,往往不得善终;庸碌无为者,反倒久居其位。

黄立对此很反感,也在想方设法进行改变。

陈潢和靳辅就是他要树立的榜样,只是他们的辛苦,以及勇于任事的精神,就值得嘉奖。

朕最近看了潘季驯的治河方略,总结为‘蓄泄结合,疏堵并用’。现下既有分水坝,可谓是泄;那这蓄呢,可有规划。”

陈潢看了一眼靳辅,轻轻点了点头。

靳辅躬身奏道:“回万岁,微臣等踏堪选址,已有修建数处水库的规划。为节省资金,多在山沟或河流之狭口处建造拦河坝,形成可拦洪蓄水的水库设施。”

“很好。”黄立觉得自己还是懂一点水利的,专家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

沉吟了一下,黄立开口说道:“不用考虑劳力和资金的问题,可多处开工,早建成早受益。你们要尽快培养可用人才,先从简单工程干起,为你们分担。”

陈潢赶忙奏道:“回万岁,微臣正有两个官吏要推荐,他们——”

黄立摆了摆手,说道:“朕相信你们,呈个履历上来朕会看的。嗯,让他们好生去做,朝廷对有功之臣,不吝封赏。”

鱼找鱼,虾找虾。象陈潢和靳辅这样的脾气禀性,也看不上偷奸耍滑、懒惰懈怠的官吏。

黄立又询问了一番治河的工作,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困难,正好当面沟通和解决。

治河工程不仅限于黄淮,尽管是重中之重,但京畿地区的河流,也需要治理。

比如永定河,在历史上由于经常决口,曾被称为“无定河”。

据统计,从元朝到清朝的六百多年间,共发生决口漫溢等较大水患达一百多次。

其中在清代达到高峰,在两百多年中决口漫溢七十八次。平均四年左右就遭灾一次,洪水还曾数次涌入北京城区。

“待各工程确定下来,也安排得力人手监督,陈卿或靳卿前往京畿一趟,勘察无定河之水情,拟定出治理方略。”

黄立微皱着眉头,缓缓说道:“朕让人查过资料,无定河在辽代之前,含沙量不高,流量稳定,有清泉河之美称,水灾记录不多。”

“朕以为,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为满足楼阁房屋建造,以及柴薪的需求,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植被。”

“还有无定河中下游土地的成片开垦耕种,导致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才造成此恶果。”

黄立微抿嘴角,露出讥诮之色,说道:“破坏易,修复难。现在,无定河竟然有小黄河之称,可见泥沙量之大。”

陈潢和靳辅不约而同地点头,对于皇帝的分析判断,深以为然。

人类破坏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在报复人类。黄河水患,其实根本原因也是如此,并无例外。

皇帝对于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还是相当重视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官府,已经行动起来,植树种草、退耕还林。

但破坏容易,恢复难。一棵参天大树长成要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可砍倒只需很短的时间。

想到北京的沙尘暴,黄立不禁又有些头疼。

那可是蒙古刮过来的,想要治理,恐怕十分困难。当然,北京周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有一定的关系。

轻抚着额头,黄立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若不是迁都事关国家安危,朕实是不想北上的。又是水患,又是风沙,夏季酷热,冬季寒冷……”

陈潢和靳辅互视眼色,不约而同地露出苦笑。

还是靳辅在政治上更成熟,陈潢则更象技术型官员。

半晌沉默之后,靳辅躬身道:“启奏万岁,微臣以为迁都关乎国运,势在必行。北京虽有不足之处,却也有解决之道,可逐渐改善。”

黄立慢慢抬起头,沉吟了半晌,轻轻点了点头,说道:“靳卿所言有理,朕也只是一时感慨。希望十数年,数十年之后,能有大的改变。”

没别的招儿,减少人口数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再绿化绿化绿化,办法也就这么简单。

“京畿地区要多修几个水库。”黄立思索着说道:“不定河的治理比黄河要简单,但也要长期的维护……”

水利设施年年修并不奇怪,什么都有个磨损和老坏。就象道路,铺上容易,没有日常的养护机制,很快也会破烂不堪。

就象现在的华北地区,缺水情况应该还看不出来。但黄立知道要保持下去,就要未雨绸缪。

南水北调,那是多大的工程,还是没办法才修建的。

“幸好,抢了那么多地方,降低人口密度,就是很直接有效的办法。”黄立摸着下巴,陷入沉思,半晌没有说话。

靳辅和陈潢保持沉默,不敢打扰皇帝的思索。

好半晌,黄立才醒过神来,自失地一笑,说道:“公事就说到这里,两位爱卿着实辛苦,今天好好休息一下,明天陪朕巡视河工。”

“微臣领旨。”靳辅和陈潢起身,要叩头告退。

黄立却也站起身,笑着说道:“不用着急走,朕设了便宴,也是犒劳两位爱卿。”

靳辅和陈潢都愣了一下,又赶忙谢恩。

“这般拘束,朕不喜欢。”黄立摆手道:“走吧,一起品尝下淮安的美食佳肴。”

靳辅和陈潢小心恭谨地跟在后面,知道这又是皇帝有意为之。有恩宠,就少了很多弹劾

攻讦。

……………

第二天,黄立用过早饭,稍事休息,便带着侍卫去了码头。

巡视河工没用龙船,黄立也是一身便服,登船起航,靳辅和陈潢相陪而行。

“那些奴工可还堪用?”黄立伸手示意二人坐下,随口问道。

靳辅躬身道:“回万岁,他们能吃饱饭,干活儿也还卖力。”

黄立轻轻颌首,说道:“陆续还会运来奴工,能够保证多处工程同时进行。你们只管把任务派下去,监督弹压就交给警备部队。”

靳辅和陈潢应该没那么狠心,只要那些土著奴工好好干活儿,黄立也不会在饭食上节省。

吃饱了才能多干活儿,用的时间越长,创造的效益越多,也给朝廷节省更多的资金。

但要偷奸耍滑,警备部队也不会惯着他们。棍棒皮鞭之下,又是异国他乡,谁敢不老实?

除了吕宋和婆罗洲的土著,伐倭即将开始,战俘也将是同样的对待。

除了河工,还有各地的矿山,也需要大量的奴工。这些廉价的劳力,对于大明的建设,将起到不小的作用。

“万岁,若是能给奴工点激励,或许能让他们更加卖力。”陈潢微微躬身,小心翼翼地说道。

黄立淡淡一笑,说道:“陈卿仁心,但对奴工却是大可不必。”

没有详加解释,这也不是靳辅和陈潢该管的事情。靳辅看了看陈潢,轻轻摇头,示意他不要再讲。

黄立喝着茶水,缓缓说道:“陈卿、靳卿,你们要多培养人才。大明河流众多,只靠少数人,怕是难以治理。”

“虽然有不少治河著作,但未必适用于现今。边治河边积累总结,把经验总结到纸面,以供更多人学习掌握,岂不是好?”

陈潢躬身道:“微臣亦有所想,要写一本《河防述要》。只是有些思路和办法,还有待实践考证。”

黄立微笑颌首,称赞道:“朕知你鉴于古而不泥于古,总以因势利导,随时制宜为主。这样很好,朕深为赞同。”

推陈出新,改革进取,本就是黄立要提倡的精神。不仅仅是治河,在其它领域,也是完全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