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在关原之战中因为站错队,而遭到减封的长州藩,哪里敢再被幕府抓住把柄?
所以,虽然知道幕府的旗本可能晚到,借此消耗外样大名的实力,也没有多少反抗之力。
而旗本专指将军直属武士中领地不满一万石,但有面见将军资格者。
再加上旗本陪臣和御家人,号称“旗本八万骑”,是德川幕府的主要军事力量。
其中,旗本又分为:铁炮众,马回,小姓,弓众,黑母衣众,赤母衣众。
显然,八万骑肯定是有所夸大的,但也相差不多。
德川家七兄弟的兵力,加在一起有七万多,这可以算作是幕府的直属兵力。
但幕府若是进行总动员,召集本州各大名的部队,十五万到二十万的人马,是能够凑出来的。
如果是在幕府初年,刚刚经历完战国时期,兵力更充沛一些,能调动二十到三十万人马。
可古代的调兵遣将,既有粮草物资的限制,也有路程的远近。
所以,现在德川幕府能够尽快调动增援的部队,就是临近九州岛的这些大名,再加上幕府的直属军队两万余人左右。
第一批援军在四五万左右,再加上九州岛退守福冈地区的诸藩人马,差不多有七八万。
德川幕府希望这些军队能够抵挡住明军的进攻,至少在九州岛占着一块根据地,等待后续援军的到来。
尽管这有点象是添油战术,可也是德川幕府在短时间内能够做出的最大限度的应对。
否则,九州岛全被明军占领,再隔着关门海峡,幕府再想打过来,困难很大。
只不过,德川幕府显然还对明军的战力缺乏足够的了解。
他们认为九州各大名的战败,是因为兵力不足,且明军是突然行动,导致备战不及。
而且,明军打出的尊王倒幕的旗号,触到了德川幕府的敏感神经。他们必须做出反应,以维持威望。
毕竟,幕府将军与倭皇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微妙的权力平衡关系。
倭皇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其存在为幕府将军的权威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所以,幕府将军虽然掌握实权,但他们仍然需要维护天皇的象征性地位,以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
就在毛利吉就与家臣们商议的时候,又接到了倭皇的敕谕,内容与大将军的命令基本一致。
“这是在洗脱嫌疑,不管是天皇陛下,还是大将军,现在都要表现出毫无嫌隙的样子。”
毛利吉就对倭皇的敕谕只是看过便放在一旁,并没有多少尊敬的态度,沉吟了一下,缓缓说道:“留一千兵不动,两千人马即刻赶赴福冈。”
在德川幕府的打压下,外样大名不仅兵力较少,而且财政困窘。长州藩也不例外,藩债不断增加,穷得一批。
现在,就暴露出了封建诸侯制度的缺陷。各家大名在强势下,不得不出名,但也会有所保留。
在战场上,各家大名也是各怀鬼胎,看风向而动,死战到底的只有亲幕的藩主。
最关键的是军队零散拼凑,也不易指挥协调。一旦某支军队崩溃,极容易造成全线的失败。
“可惜,不知道明国到底是什么意图,若是真的倒幕,长州藩倒是可以伺机而动,倒向明国。”
毛利吉就看着家臣离去的背影,袖中的手握紧了拳头。
对幕府的怨恨,只能深藏在心底。势不如人,只能忍着。
昔日的毛利家多么兴盛,在德川幕府的打压下,现在又有多落魄,毛利吉就岂能甘心?
当然,倭人的忍是出了名的,个个都是忍者神龟。
长州藩和萨摩藩是被打压最狠的,便直到幕末,他们才不再装孙子,冲着衰弱的幕府露出了獠牙。
所以,对于倭人,黄立是要彻底征服改造的。改造不了的话,那就只有斩尽杀绝这一个办法了。
不管是不是降附的,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只不过,乖顺的大名,会活得长久一些。
……………..
北京城已经进入视线,黄立坐在马车上,离帝都越来越近,脸上是淡淡的微笑,心情有些激动。
虽然后世游览过,但已经拆除了城墙,完全是现代化城市面貌,与现在的感觉完全不同。
高达八米的城墙,上面有斑驳的痕迹,诉说着几百年历史的沧桑,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
马蹄声清脆而杂沓,上千禁卫军护卫在皇家车队周围,铿锵而行,进入到了古老的帝都。
眼前是熟悉的一幕,街道两旁满是迎驾的市民百姓。商铺张灯结彩,百姓跪拜焚香,万岁之声回响在耳边。
不管是真心感激和拥戴,还是来凑个热闹,为以后吹牛打屁增加分量,黄立并不在乎。
在百姓的目光中,一道身着明黄的人影在敞棚马车上站立而起,向着他们挥手致意。
对于大明子民,黄立无愧于心。
是他驱除了鞑虏,光复了华夏,消除了百姓身上被奴役的耻辱标记,让他们重拾了汉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不再会有久受压迫的麻木不仁、愚昧无知,那是在苛政和穷困的双重压制下的可悲精神。
思想被控制而变得呆板僵化,森严的等级制度使人们浑浑噩噩,全无进取精神,如同形尸走肉。
面对外来侵略,没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义愤,反倒是无动于衷。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攻打广州时,附近的百姓在两岸夹道欢迎,卖蔬菜,水果,为其引路。
甚至在清军与英军的海战中,百姓们像看戏一样兴致勃勃地围观,时不时还会来个喝彩!
对苦难的生活也麻木地接受,他们衣裳褴褛,他们面黄肌瘦,却安于现状,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
不应该是这样的,绝不应该是这样的。为了改变这样令人痛到无法呼吸的悲剧,黄立真的尽到了全力。
中国古代百姓都是知荣辱,懂是非,明大义的!
在国家存亡,民族大义面前,从来都应该是同仇敌忾,义无反顾。
如汉代举国一心抗击匈奴;宋代十万百姓死社稷,在崖山随朝廷跳海……
华夏衣冠尽毁,文明沦丧,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遭到毁灭性打击,满清之大罪;
将几万万百姓当做奴才来统治,三百年的奴化,使百姓没有了血气方刚,成为不知荣辱、不懂大义的行尸走肉。
反正都是奴隶,满清也好,外国也罢,又有什么区别呢?做个冷漠的看客,谁胜了,照样做奴隶就是。
“一个民族不管是不是富有,却一定要有不屈的民族精神。无论沧桑剧变,也能万世不到。”
黄立始终站在车上,面色和熙,向着他的子民挥手不停。
百姓们肯定不知道那段屈辱的,沉痛到艰于呼吸的历史,他们只为自己恢复了衣冠,吃饱了肚子,而向他们的皇帝欢呼感激。
但这也是黄立的功绩,摆脱穷困是第一步,连饭都吃不饱,又怎能让百姓们去知荣辱、识大义?
“万岁,万岁,万万岁!”白文选在人群之中并不起眼,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
甚至于,他的神情与很多同龄的百姓也相差不多,热泪盈眶,激动难抑,跪拜山呼。
只有经历过那段惨痛的天翻地覆,才知道如今汉家江山恢复的可贵。
白文选不仅经历过,还为此拼死奋战过。只不过,时运不济,曾经雄遗憾西南的大西军,终于还是败了。
死伤了成千上万的将士,还是不能力挽狂澜,最后还要屈辱地投降,心中的怨忿可想而知。
视线模糊中,那道明黄的身影渐渐远去,但白文选还是再次叩拜下去,泣不成声地山呼万岁。
永历曾是他忠心扶保的皇帝,可惜,无论是智力,还是勇气,都和当今万岁有如云泥之别。
当今万岁不仅英明神武,更是烈皇之子,血统比永历还要纯正。如果按照正常的继承排位,这位三太子无疑是首位。
什么弘光,什么隆武,什么绍武,与三太子相比,根本没有资格。
白文选随着周围的百姓站起身,皇家车队已经只能看到旗帜幡帐等礼器。
“这才是真龙天子啊!”
“万岁仪表堂堂,浑身都是英武之气。”
“今日得睹龙颜,祖坟冒青烟啊!”
………..
议论声响起,都是朴实的语言,赞颂的话语。
白文选擦掉脸上的泪水,连连点头,附和道:“太祖子孙,天眷神佑,自是不同凡俗。”
与并不认识的百姓感叹称赞,白文选已经调整了情绪,变得喜悦兴奋,走路的步伐也轻快了许多。
净街戒严解除,街市上又恢复了热闹,生意最好的竟然是酒馆。
万岁入皇城,北京城成为真正的帝都,意义非凡。
商铺酒馆趁机促销,不少百姓呼朋唤友,在酒馆中喝上两杯,谈论一下今日迎驾的见闻和感想。
白文选也不挑,随便进了一家甚是热闹的小酒馆。
两个小菜一壶酒,和别人拼了个桌,喝着聊着听着,感受着与他相差不多的兴奋和喜悦。
此时,皇家车辆已经到了午门。黄立下了车,众臣拜见,又是山呼万岁。
“众位爱卿免礼。”黄立轻轻抬手,满脸和熙的笑容,挨个臣子地看过去,连连颌首。
毛寿登、洪育鳌、张煌言等人皆在,还有武勋中的刘体纯、李来亨和王光兴。
“北方恢复重建的成绩,朕甚心慰。”黄立的目光停在张煌言身上,温言赞道:“张卿等这一年多来,辛苦了。”
张煌言赶忙躬身道:“皆是份内之事,不敢言辛苦二字。”
黄立笑着点了点头,转身看着壮丽的午门,似有追忆,半晌无言。
“万岁重回旧地,想必有很多感慨。”
“紫禁城是万岁幼时居所,如今已是物是人非,孑然一身,应该满是伤怀吧?”
“不知道万岁是想起了烈皇,还是母后,亦或是兄弟姐妹。可惜,现在已经都不在人世了。”
黄立终于迈开了脚步,向着午门走去。众臣面面相觑,缓缓跟了上去。
“不用排队预约,不用购买门票,这紫禁城全是朕的,想怎么游览闲逛,都没人管了。”
黄立也有了些期待和雀跃,面色和熙,带着微笑,一路步行,带着众臣,走过奉天门。
明永乐四年(1406年),紫禁城开始建设。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太和殿建成,初名奉天殿。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太和殿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明正统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
明天顺三年(1459年),营建西苑。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重建完工。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
明天启七年(1627年),复建工程完工。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兵败一片石后,李自成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
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太和殿。
现在,皇极殿(太和殿)还没有重建,废墟经过清理,又种了花花草草,空旷一片。
黄立负手而立,打量着这陌生的景象,久久无言。
毛寿登在旁躬身奏道:“万岁,若要重建,明年即可动工。”
皇极殿,又称“金銮殿、至尊金殿、金銮宝殿”。现在财政宽裕,重建皇极殿能使各国使节感受大明国威。
而且,重修成皇帝熟悉的样子,也是一种告慰。
黄立轻轻叹了口气,沉声道:“此事再议。”
修不修,在黄立看来并不重要。尽管与后世差别很大,但除了他,谁又知道呢!
张煌言出言安慰道:“启奏万岁,中极殿(中和殿)和建极殿(保和殿)皆在。”
这两大殿也被李自成焚毁,是满清占据京师后重建,也改了名字。
黄立点了点头,说道:“那便去看一看吧!”
有这两大殿,皇极殿修不修更不重要了。再修古色古香的宫殿,也不合黄立的心意,倒不如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