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829章 尊王,师出有名

追杀是最痛快,战果也最大的战争收尾。绝大部分的伤亡,都是出现在这个阶段。

倭人的阵前撤退,很快就变成了溃败。争先恐后的逃跑,只为能保住性命,再不复返身作战的勇气。

明朝联军也毫不留情地衔尾追击,不断地用子弹和刺刀,将仓惶逃窜的倭人杀死,使倭人连头都不敢回地亡命逃窜。

两营人马分别追杀久留米藩、福冈藩和熊本藩败逃的倭人。高凌云则率领一营兵力和炮兵,追在佐贺藩败兵身后,直抵佐贺城。

明军追杀的路上,到处都是倒毙的尸体,抛弃的刀枪,残破的旗帜。狼狈逃窜的倭人,死伤惨重,失魂丧胆。

明军兵临佐贺城下,虽然只有两三千兵力,但火炮众多,架设起来,准备轰破城池。

此时,城门打开,藩主锅岛元茂率众出降。

按照明军的降附要求,锅岛元茂还将保持佐贺藩的藩主之位。但手下的兵力只有限额两百,且不允许有弓箭和火铳。

再加上其它的条件,藩主实则成了包税人,要服从九州岛总督的命令,管理治下的农民,并向总督府上缴部分税收。

简单地说,藩主是名义上的存在,没有能够作乱的武力,也脱离了幕府的控制。

条件不可谓不苛刻,但至少能保住身家。至于依附于哪家势力,在如此形势下,大名也没有什么选择。

要么顽抗到底,被明军所灭亡;要么降附,换个主子效力。

这对于存在时间较长的倭人大名来说,可谓是家族的传统技能。否则,在幕府更迭的时候,早就被灭了。

说白了,就是一群墙头草,看谁势大,就倒向哪方,一般不会倾注全力,赔上家族的命运。

甚至于,在战场上观望或倒戈,也是常有的事情。

比如关原合战时,小早川秀秋便在关键时刻投向德川家康,导致赤座直保、小川佑忠、朽木元纲、胁坂安治军等纷纷倒戈。

可惜,明军气势汹汹,战力强悍,已经不必象德川家康那般笼络大名,也不会再让九州岛出现封建大名割据的情形。

高凌云接受了锅岛氏的降附,将残存的倭兵全部看押起来,率军队接管佐贺城。

同时,他也传下命令,让几路明军适可而止,收兵返回。

锁彥龙率领的后队人马很快就将赶到,将继续向东北方向进攻。刘享所率领的明军,也将从南向北攻击前进。

两军按照计划,将在福冈藩地区集结会合,共同迎战从本州赶来增援的幕府军队。

其实,在九州的陆军已经全部出场,但还有南洋和北洋的两万海军陆战队,正等待出击。

只要幕府援军越过关门海峡,海军便会发动。一是击毁倭人的船只,使幕府援军难以再回渡本州岛。

其次,海军陆战队将登陆占领本州岛的长州藩,切断幕府援军的最后退路。

德川幕府在短时间内能够召集的兵力,大概在五六万左右。

毕竟,征召各藩人马,准备粮草物资,再赶到九州岛,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完成的任务。

就算幕府调动了更多的人马,也绝对不会超过十万。

哪怕是十万倭兵,在兵力相差不多的明军打击下,也会土崩瓦解,一场惨败。

而且,幕府出动的援军越多,越是明军所希望的。一战打残德川幕府,为本州岛大名的内乱,创造更好的条件。

如果德川幕府不派援军,坐视九州岛为明军所占。

那明军也不会就此收手,将渡过关门海峡,攻打长州藩,引诱幕府出兵来战。

毕竟,如果德川幕府的实力犹在,明军便要在福冈藩驻扎大军,并且要有海军警戒海峡,防备其渡海来战。

长期的警戒防御,不是明军所希望的结果。重创幕府军队,震慑其胆,使其在短期内不敢妄动,为稳固九州岛赢得时间。

占领九州岛和四国岛,外加地广人稀的北海道,并迫使德川幕府签订条约,每年上贡一二百万的银子,才是明军伐倭第一阶段的全部目标。

先打残,再割肉,最后再一举消灭。黄立有五年计划,十年计划,甚至是二十年,五十年的计划。

他有足够的耐心,哪怕是交给子孙,也要彻底抹去倭国,抹去倭人的所有痕迹,使其在历史长河中消失。

…………..

鹿儿岛城被夷为平地后,刘享指挥明军分兵两路,横扫萨摩藩。

当时的萨摩藩包括了萨摩国和大隅国的全部,以及日向国的大部分,总兵力高达一万。

但在鹿儿岛城已经损失过半,各地仓促聚集的倭兵,根本无法抵挡强大明军的雷霆进攻。

碾压式的推进,武器装备和兵力都处于劣势的倭兵,徒劳的抵抗在炮火下被轻易粉碎。

明军所过之处,收缴武器,搜罗粮食,不急不缓地向北推进。

“给幕府留出了征召人马,出动支援的时间,不知道会不会赶来九州岛啊?”刘享骑在马上,带着一万多大军昂然前进。

年轻的参谋意气风发,沉浸在摧枯拉朽的

痛快之感,笑着说道:“来了更好,一举歼灭,省了时间。不来也不放过他们,海军还等着发挥威力呢!”

东京古称江户,城市始建于康正三年(1457年)。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城建立幕府。

在制定伐倭计划时,海军曾提出直捣黄龙的作战思路。以全部海军和两万海军陆战队,直接冲入东京湾,实施登陆作战。

尽管计划被搁置,但却没有废止。如果德川幕府调动大军援救九州岛,导致江户守卫空虚的话,也可以适时启用。

如果德川幕府按兵不动,狭长的本州岛,海岸线漫长的缺陷,便完全暴露在大明海军的炮口之下。

不仅有海军的炮轰,还有海军陆战队的登陆攻袭。本州岛将成为防不胜防的筛子,德川幕府根本顾不过来。

一方面严守关门海峡,甚至可以渡海进攻长州藩,在本州岛建立陆上根据地,引诱幕府投入军队;

另一方面,海军的不断登陆攻袭,掠夺杀戮破坏,也是削弱幕府实力,激起各大名不满的有力手段。

直到幕府不得不屈服,在大明帝国的军威下苟延残喘。还要称臣纳款,给占领九州和四国岛的明军提供长期的资金。

等到大明帝国完全消化了九州和四国,德川幕府估计也衰弱到了预期的目的,明军再次发动,就是灭国之战。

刘享微笑着点头,缓缓说道:“海军常驻倭国,已经是确定的事情。对于德川幕府来说,是真正的威慑。”

岛国没有强大的海军,就象没穿衣服的女人。处处破绽,哪也遮不住。

而北洋海军尽管要弱于南洋,但打倭国已经足够。何况,北洋也只剩下了这么一个敌人。

当然,北洋海军还有一个任务。

那就是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建立小据点,打通从堪察加半岛、白令海峡,直到新大陆的航路。

黄立对此设立了较为宽松的期限,十年、二十年都可以。

即便如此,北洋海军的扩充速度,也不及南洋海军。

这也正常,南洋是大明扩张的重点,既有南海,又有印度洋,以后还会有南太平洋。

而北洋海军要占领的地方,并没有什么敌手。比如海参崴、库页岛、堪察加半岛等等,地广人稀,能够轻易占据。

在南洋扩张,使南海成为大明的内海;征服倭国,使黄海也尽归大明。

黄立的目标看似宏伟,但凭借大明的实力,却已经实现了大半。等到西夷把注意力转向亚洲,便会发现,已经没有了他们的立足之地。

而作为驻倭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刘享也能指挥北洋海军的一部,海陆配合,共同完成皇帝的任务。

当然,北洋海军的一部常驻长崎,也暂时脱离北洋海军的建制。

海军陆军互不统属,但又密不可分。黄立不希望出现两军各行其是的局面,正在筹划成立联合指挥中心。

刘享和参谋随意地聊着,大军在昂然前进。

每过一个村庄,都有部队进村,收缴武器,搜集粮食,并留下二十余人的小队予以占领。

倭人百姓已经从逃窜而过的倭兵那里知道了大概,武士都败了,他们这些只有锄头棍棒的老百姓,又能如何?

胆小者携家带口逃入山林,舍不得离家的抱着侥幸心理,躲在家中瑟瑟发抖。

对于这些倭人百姓,早就有安排,明军倒也没有进行大肆杀戮。待到占领九州岛,会逐批迁徙,在异地进行归化同化。

当然,军人的脾气暴躁,虽然也会几句简单的倭语,也有一些随军翻译。可对倭人百姓的杀伤,还是避免不了。

“少说也要迁徙几十万倭人,才能省出驻军的口粮。”参谋望着远处鸡飞狗跳的村子,冷冷地说道:“或者,迁出百万人口会更加宽松。”

对于驻防村子的小部队,不会对倭人百姓有什么优待,甚至屠村也有可能。但这并不重要,军令中既没有鼓励,也没有明令禁止。

刘享沉吟了一下,说道:“慢慢来,朝廷自有规划,咱们只管尽到军人的职责便是。”

停顿了一下,他又冷笑了起来,说道:“尊王这个名义好,德川幕府会头痛的。倭皇嘛,也得不了好。”

尊王和攘夷是一起出现的名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乃是儒家经典《春秋》的三部专著之一。

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即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南方楚蛮的大举入侵。

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中原诸侯对戎狄的侵扰进行抵御。

孔子称赞管子尊王攘夷的功绩:“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朱熹亦称其“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

顾炎武更称其“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但另一方面,一些诸侯以尊王的名义互相讨伐争战,称霸称雄,东周历史上出

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这属“尊王”或者假借“尊王”名义扩张自己利益的的行为,但并非攘夷,而是华夏诸侯国之间的内战。

诸侯争霸的行为,正是孟子所说的“春秋无义战”。

尊王攘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在满清入主中原时,朝鲜士人也有“尊王攘夷”的说法。

所谓“王”,指的是曾在丰臣秀吉攻击朝鲜时,帮助抵御倭军的中国明朝皇帝,“夷”即是满清胡人。

但“尊王论”和“攘夷论”本来是两种不同的思想,都源于儒学的“名分论”。

而在德川幕府的初期,也出现过“尊王”的理论。一些倭国学者根据儒家的学说,曾提出“尊王敬幕”。

但德川幕府势大,倭皇不过是个傀儡,要兵没兵,要权没权,所谓的尊王敬幕也不会有多少拥护者。

如果说在此前的平安、镰仓、室町及战国时代,天皇还多少拥有一些皇室的尊严。

到了德川幕府时期,所剩无几的一点皇权也被褫夺殆尽。

1615年,幕府公布《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共十七条,详细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贵族的权力和行动。

其中明确规定,天皇“以学问为第一”,无须过问国事,凡官员任命、天皇的出巡等均须征得幕府的允准。

惟一保留天皇权力的只有第八条“天皇有权按本朝先规决定年号”。

大明国出兵倭国,需要一个名义,尊王无疑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占据道德高点的说法。

德川幕府架空倭皇,践踏皇权,便是乱臣贼子。

有此名义,那些降附的倭国大名也不再是叛徒,而是捍卫倭皇的忠臣义士。

师出有名,古代讲究这个,后世也同样如此。发动战争,总要有个理由,哪怕是胡编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