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13章 寒冬将至
胡国柱对于李岳的虚心纳谏,十分钦佩。毕竟,人家是小郡王,还是皇帝亲信,可以说是一手带起来的心腹将领。
沉吟了一下,胡国柱继续建议道:“李将军要保留袭攻宁远的计划,可趁敌收缩辽沈,转而攻击它地,扩大战果,使鞑虏更加恐慌。”
李岳想了想,说道:“继续保持对辽阳的威慑,我军可进至海城河南岸,造船搭桥,牵制鞑虏。同时,以水师载兵,袭攻镇江堡,也给朝鲜减轻压力。”
朝鲜虽然支持大明,但还不敢公开,肯定也是心里没底。
如果明军攻克镇江堡,并在鸭绿江出海口附近的岛屿驻兵,应该能够打消朝鲜的疑虑,加大支持的力度。
而且,鞑虏败退之后,必然会集兵于辽阳周边,导致其它据点的守卫空虚。所以,攻取鞑虏的据点,时机很好。
攻克镇江堡后,可以继续向陆地深入,进攻凤城;还能够沿鸭绿江北上,攻打宽甸六堡。
这些据点的守军不多,甚至有可能不战而逃。但明军要打出声势,解除鞑虏对朝鲜的威胁,使朝鲜更大胆地站队明军。
朝鲜能够提供粮草物资,还有水师可供明军利用。这些,都对明军在辽东的行动非常有利。
胡国柱深表赞同,微笑着说道:“就派祖泽溥所部前去攻打镇江堡吧,也不用太多人马,两营足矣。”
蔡寅虽然资历较浅,但经过整合调整,其所部军官却有很多经战之辈,倒也不虞出错。
但祖泽溥更了解辽东的地形地势、气候特点,单独领军出战,还是令人放心。况且,其所部官兵也是经过整编,很多老兵老将都是骨干力量。
李岳点头赞同,缓缓说道:“朝廷也差不多收到消息,对于青岛驻军的调动,应该会有所决策。三镇官兵在辽东,才能攻守自如。”
祖泽溥所部压在鸭绿江地区,会合朝鲜军队,随时能够在辽东东部展开行动。
辽南依旧是主力经营和反攻的重点,两镇人马虽然足以守卫,但机动兵力便显得不足。
如果有三镇兵力,只守金州的话,只需要五六千就差不多足够。
毕竟,鞑虏遭此重创,恐怕很难再有胆子深入到金州,以免再被切断退路,重蹈覆辙。
这样一来,机动人马就有将近三万,袭攻觉华,登陆宁远,兵力差不多也够了。
但这还要朝廷的批准,皇帝的支持。辽东全靠海运,能否支撑如此多的兵力驻扎,还是未知数。
毕竟,明军还有其他各路,继续向辽东倾斜,就意味着其他部队得到的要少。
谁都认为自己这路重要,都想得到更多的粮弹物资,这既要朝廷把握平衡,也需要各路人马的实际表现。
而李岳认为,全歼来犯鞑虏,稳固占领辽南,至少是金复两州,已经足以交出令万岁满意的答卷。
胡国柱不断点头,认同李岳的判断,但也知道后勤保障的困难。
“收拢了差不多有五千辽民,要供养他们,也需要不少的粮草物资。”胡国柱轻轻叹了口气,“至少到明年秋后,才有可能自给自足。”
李岳稍显无奈地苦笑一声,轻轻摇了摇头。
这也确实是个难以解决的困难,是辽东的气候决定。一年只能种植一季,再好的经营也需要一年才能见效。
所以,要解决辽东的物资供应,自力更生至少要一年,朝鲜的支持也是有限。最好的办法,就是拿下山东,由山东供辽东,才是最便捷的。
…………..
金州。
大军开走,只留下了一营人马驻防。陆陆续续又迁来了很多辽民,安置在各村屯。
趁着还未入冬,不管是军队,还是百姓,都在动手搭建营房、修缮房屋,积攒干柴,以备越冬。
辽东的冬天,严寒酷冷,可不是搭建帐篷,便能长期坚持的。
赵老贵细心地把土砌房的裂缝用泥巴填死,又去和泥,准备把房屋里外都糊上一层。
针眼上的缝隙,牛头大的风。只有不透风的墙壁,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温保暖。
脑后的辫子已经割掉,老贵的发型显得有些滑稽,但他却不觉得。除了明军,老百姓中的男人,差不多都是一样,谁也别笑话谁。
三十多年了,赵老贵已经忘记了明军的模样,连故国衣冠也模糊了印象。可谁能想到,大明又打到了辽东。
苦笑着叹了口气,赵老贵摇了摇头,把这些杂念甩开。
对于底层老百姓来说,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至于谁是皇帝,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13章 寒冬将至
是大明还是大清,在吃饱穿暖面前,都没什么要紧。
他们就象风中的枯叶,完全由不得自己作主,只能随风飘零,随波逐流。
唯一让赵老贵感到明军比清军好的,就是给他家分了田地,还分配米粮。尽管这些都是记了账的,但不要利息,可在五年内分期偿还。
想到那几十亩地,赵老贵的心中又热切起来。只收一成的赋税,若是风调雨顺,顶多两三年,便能够还清欠粮了。
然后——嗯,不管是谁坐天下,希望不要再打仗啦!
赵老贵又有些忧虑,担心明军在辽东呆不长久,清军还能再打回来。这辫子都割了,说不定会被砍头,清军可是凶着呢!
手上的活儿还没干完,赵老贵便看到了回来的家人。妻子和儿女,从山林的方向走着,儿子挑着两担柴禾,老妻和女儿背着柳条筐。
虽然已经不能耕种,但也不是没有营生,伸着脖子吃白食。
山林里有蘑菇、木耳、松子等山珍,都是能够卖给明军,换粮换盐换布,甚至是换钱的。
要不是急着修房子,老贵也是要去山里采摘山珍,让家里人能多吃几顿饱饭的。
“爹。”儿子小贵进了院子便高声叫着,“别累着了,俺这就来帮你。”
说着话,一脸憨厚朴实的小贵把柴禾放到院子的角落,便赶过来帮着和泥,和父亲闲聊起来,“村头的砖窑快完工了,烧出砖来就能垒炕。”
老贵点了点头,说道:“垒炕也用不了多少,村上人家也不多,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睡热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