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530章 一战定乾坤的大略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30章 一战定乾坤的大略

工坊就在旅顺堡外依城墙而建,叮叮当当的铁器敲击声不断,不时有工匠来往走动。

现在的旅顺堡已经变成了最大的军需仓库,有少量驻军保卫,根本没有百姓居住。

李岳带着两名军官,刚刚巡视完军工作坊,听取了工匠的汇报,正骑马驰回堡内。

根据他的要求,从后方派来了一批工匠,从打造地雷和米尼弹开始,将逐渐扩大制造项目,直到炮弹、火枪等高端武器。

“骑兵的重武器,还是稍嫌不足。”李学秀落后半个马头,开口提出建议,“佛朗机炮也显得笨重,抬枪倒是易于携带。”

对于作战的需求,各部队是不太一样的。

在辽东作战时,李岳所部发现地雷对于防御的作用很大,且易于携带,这是相较于火炮的优势。

同样,辽东利用缴获的战马,组建的骑兵部队,也不会纵马冲杀,而只是配给枪骑兵的机动工具。

如果只是线膛火枪加地雷,在火力上还稍显不足。但火炮还是比较沉重,几百斤的佛朗机加弹药,也不是一匹马能够驮载的。

所以,李学秀才想到了抬枪,这种介于火枪和火炮之间的武器。

李岳并没有马上决定,只是笑了笑,便继续沉思。

抬枪也算是一个选择,但还真不是能够克敌制胜的武器。线膛火枪的装备,使得明军并不是很需要。

与鞑虏的交战中,如何更有效地摧毁其楯车,才似乎是大量杀伤敌人的关键。

而要击毁楯车,青铜火炮发射的实心炮弹,更加厉害。但限于机动性,也确实移动不便。

当然,如果是坚守防御,就不用考虑火炮的笨重。同样的,机动性强的枪骑兵,也会面临攻坚能力不足的问题。

所以,在李岳看来,抬枪的用途并不大,装备部队也缺乏实际意义。

其实,李学秀的思维还是存在着误区,还没有把部队的细分琢磨明白。就象枪骑兵,黄立的定义就是轻装骑马的步兵,连甲胄都可以不穿戴。

而且,枪骑兵执行的任务,就是机动作战,攻城掠地自然不是他们的擅长。

所以,什么样装备的部队,执行什么样的作战任务,哪能面面俱到,什么武器装备都要齐全?

“抬枪可以少量装备,骑兵部队嘛,主要是机动作战,倒也不必苛求。”

李岳思虑已定,缓缓说道:“至于骑马冲杀,万岁有意调动骠骑部队,咱们不用多虑。”

骑马冲杀是必须要有的,至少在敌人败退时,能够追杀上去,扩大战果。

但这对骑兵的要求比较高,现在训练的话,未必赶得上。也只有内地那几支现成的骑兵可以征调。

其实,李岳已经收到了皇帝的密信,作战的重点已经转向了如何利用水师之利,堵住鞑虏出关的退路。

现在,李岳已经有了两三个备选的地点。其中他最为看好的登陆之地,就是觉华和宁远。

这里离关内和辽沈的清军都比较远,能给明军留出一定的时间来构筑防御工事,抵挡清军的前后夹击。

如果真的实施这次大行动,李岳就需要至少四镇人马,近五万的兵力,才能象钉子一样牢牢地掐断鞑虏退回辽东的希望。

而在黄立看来,出动五镇人马更加保险。如果能够歼灭或重创关内鞑虏,光复大业也就基本成功了。

一战定乾坤,估计清廷肯定不会想到,决战不在中原,也不在京畿,而是在辽东。

甚至于,黄立还可能调动更多的兵力。只要达到目的,把光复大业简单化、快速化,也是值得的。

大不了将南洋水师调来,再动员商船民船参加运输。即便如此,付出的代价也要比在北方一地一地的攻打争夺,要强得多。

关内鞑虏若是不敢前来争夺宁远,就只能出边墙,绕道蒙古返回辽东。

这可不是几千数万的军队,而是几十万的平民百姓,还拖家带口,携带着大量的物品钱财。

翻山越岭、路途漫漫,走得又快不起来,随身能带多少粮食?蒙古诸部就是忠诚,又能提供多少物资?

一路上至少要走个把月,死上几千上万,都算是少的。这还是在没考虑到明军大举北伐,不能大举追击的情况下。

辽东已经荒僻,仓惶逃回来的满人,少吃少喝,怕是又要饿死不少。军心惶恐,人心混乱,还怎么抵挡趁胜进击的明军?

就是需要时间来恢复重建北方地区,黄立也不会给鞑虏喘息之机。在辽东,残兵败将般的鞑虏没有几年时间,也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30章 一战定乾坤的大略

难以恢复实力。

李岳对于皇帝的大战略已经心中有数,对于己军的实力也有信心,唯一可虑的则是后勤保障。

数万大军跨海征战,需要的粮弹物资,可不是小数。虽然海运一直没有停止,但离预期的目标,还差了不少。

“如果后勤难以供应,万岁肯定不会勉强行动,现在也只是大略,适时调整也是正常。”

李岳收起思绪,在营房的空地上翻身下马,将缰绳甩给亲兵,大步向作战室走去。

作战室很是宽敞,几名赞画正在认真地在未完工的沙盘上操作。虽然不是特别准确,但大概的山川河流,还是能够一目了然。

见到主将进来,赞画和军官们纷纷施礼。李岳含笑以应,询问了一下有无军务。

一名年轻军官上前禀告道:“驻朝使臣杨大人送来了书信,请大人阅看。”

杨洵来得很快,在金州稍作停留,了解了明军的情况后,便乘船赶赴朝鲜。

李岳接过书信,展开阅看,脸上露出笑容。

明军在辽东大胜鞑虏,朝鲜得到的消息倒是很快。显然,在辽东有不少朝鲜人,充当着耳目的作用。

杨洵虽然是秘密入驻朝鲜,但受到的礼遇非同一般,与朝鲜方面的谈判也很顺利。

朝鲜已经筹集到了部分粮草物资,很快就将用水师运到旅顺。

同时,杨洵还将用所携带的钱财,采购一批猪羊牲畜,运来金州饲喂,犒劳三军,并且以备过年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