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664章 巡海勒石,科技进步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64章 巡海勒石,科技进步

当地人崇拜中国,到过中国的人,身价不凡。作客时都被请坐上位,地方父老都不如他的地位。

据考据,台湾兰屿和巴丹两边居民的礼仪、穿着、藤帽、发型等特征,及主食、烹饪方法与民俗语汇,都极相似,应属同一族群。

陈上川并不关心岛上的居民族属,勘测考察一番后,他便要率船返回东宁府。

虽然往南还有一个巴布延群岛,但那里离吕宋只有六十多公里,说不定便能与西班牙人的舰船碰上。

而且,距离太近,岛上的居民若传出风声,也容易被西班牙人所获悉而提高警惕。

所以,陈上川率领的三艘舰船,并没有打出大明的旗号,看着就象路过的商船。

特别是要靠岸登陆的船只,不仅要小一些,还没有装备火炮。船上的人员,也身着便装。

小船近岛航行,大船在远海游弋,水兵们忙碌着,记录水深和距离。

“如果突遇风暴,岛屿可作为躲避之所。”陈上川放下望远镜,缓缓说道:“倒与海商提供的资料相符。”

年轻军官在旁说道:“这里作为航行吕宋的中继港,还是比较合适的。只不过,需要大规模扩建。”

陈上川笑了笑,说道:“扩建是肯定的。此地岛屿位于巴士海峡中央,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巴士海峡扼守东亚航运的要冲,是海上航运从南中国海进出西太平洋的主要航道。巴坦岛的战略地位,因巴士海峡而变得重要。

而且,这里位于吕宋和台湾之间,也是环南海势力圈的一部分。

“以后在南海,海军基地将到处都是,飘扬着大明的旗帜,大明的船只,随处皆可停靠补给。”陈上川把目光投远,脸上充满了自信。

年轻军官连连点头,说道:“照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海军就是数百艘战舰,数千门火炮。如此强大的实力,谁能争锋?”

“不要小看西夷。”陈上川觉得阳光有些刺眼,便取出带在身上的眼镜盒,戴上了墨镜,提醒着属下,“荷兰红毛夷,海船有一万多艘。”

“就是看起来并不强大的英国佬,战舰也有百多艘,火炮近五千门,实力不可小觑。”

陈上川估算了一下,说道:“万岁已经有了海军发展计划,在三到五年内,海军要超过英国佬,十年之后,能与荷兰人正面作战。”

在亚洲,大明不太可能与荷兰的倾国之力作战。黄立的计划,也是料敌从宽,并不满足于称霸亚洲。

而就在去年,荷兰正式向英国宣战,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不管最后结果如何,荷兰都不可能在亚洲继续投入军力。

也就是说,大明可能面对的敌人,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即便如此,黄立也不准备在短时间内与荷兰人开战。

其实,黄立知道英国和荷兰争夺海上霸权的最终结果,已经看到了荷兰日薄西山的迹象,英国佬必将取代荷兰,成为新的海上霸主。

所以,只要耐心地等下去,大明就能轻松收拾沦为二流国家的荷兰红毛夷。

荷兰先天不足,发展潜力受限,或者说是走了歪路。过分依靠海贸的利益,国内的资源和制造等产业,却有严重缺陷。

况且,荷兰地方太小,只有四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不到两百万,也是其难以弥补的弱点。

“几十年内,荷兰还看似强大,但最大的敌人,还是英国佬。”陈上川尽管不太理解皇帝的判断,但本着极度的崇拜,还是牢牢记住。

在领土和人口,以及资源和制造力上,英国超过荷兰,所以最终能够取代其海上霸主的地位;

而大明的资源和人口又远远超过英国,只要不出意外,沿着黄立规划的发展路线走下去,超越英国也只是时间问题。

黄立有这样的自信,他的情绪也感染着陈上川等将领。

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入亚洲的时间不长,因为实力不够,还没有露出獠牙,与诸国多是采取合作的态度。

黄立的提醒并不多余,那才是大明真正的敌人。

当然,因为地利的关系,大明已经占据先机,攻打印度就是其中一招。

等到英国干翻荷兰,又有英法七年战争。腾出手来的时候,亚洲已经成为大明的势力范围,想进来抢掠,就看头够不够铁了。

黄立的计划可不是十来年,而是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

与法国建交就是深谋远虑的一招儿,是别人想不到的。

等到在英法战争中法国呈现败势,说不定大明能插手搅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64章 巡海勒石,科技进步

和,从法国要放弃的海外殖民地中分一杯羹,从此从亚洲走向世界,参与到列强争夺之中。

要知道,战败后的法国,不得不放弃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东岸。

虽然法国仍然拥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纽奥良和瓜德罗普岛,但法国失去了新大陆却是不争的事实。

新大陆,也是黄立梦想要踏足的财富之地。或许,英法七年战争,对大明就是一个契机。

大明需要西夷的盟友,陆军强海军弱的法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反正,安南是没有法国人的份了,与法国好象也没有什么冲突。

陈上川并不知道皇帝的深谋远虑,或者说根本想不到那么长远。

甚至,就连西夷国家的情况,他也是近两年来才了解得深入一些。

“万岁曾海外游历,不知道走了多远,海上颠簸、风险重重,当年着实是吃了苦,却也长了大见识的。”

陈上川是绝对相信皇帝所说的经历,非如此,不能解释皇帝对于海外的了解。只是看书,不行万里路,断然不会有那么透彻的认识。

“兴许,万岁连西夷国家都去过。”陈上川心中猜测着,又想到了其它几支分头巡海的舰队,不知道他们又有什么收获。

巡海,既是在各岛上勒石立碑,宣示主权,也是增长航海经验,熟悉操船技术。

现在的大明海军,能称得上缺陷的,便是海上的实战经验。老将不少,原来郑家的也堪用,但到底是落伍的战术打法。

目前,海军正在学习和演练海战的线列战术,这是第一次英荷战争中出现,并开始流行的。

为了提升海军的战力,军舰上火炮所使用的炮弹,几乎全是触发式的引信,有爆炸弹和爆燃弹两种。

对付现在的木制舰船,爆燃弹应该是最有威力的,比纵火船的攻击还要猛烈而直接。

而爆炸弹则能大量杀伤甲板上的人员,不象实心炮弹,击中船中也伤害有限。

除了火炮,就是数量众多的火箭弹,与爆燃弹的作用一样,但发射起来更快更密集。

火箭弹的射程与当时的重型加农炮相差不多,增程型的甚至还要更远一些。

由于青铜野战炮的性能日益增强,陆军基本上不再装备火箭弹,主要是准头太差。

但在海战中,密集轰击,爆燃的火油,对于舰船的威胁还是很大。

要知道,前装滑膛炮的精准度也高不到哪去,越远越差。

虽然重型加农炮的射程最高达两千米,但在海战中,却并不经常进行远程射击。

海战往往要求近距离射击,各国的标准也不同。据说,是要炮手能看清对方士兵的鞋,才是开炮轰击的距离。

所以,加农炮的射程,在黄立看来,就有些过剩的,作用其实不大,更不要说一两千米啦!

于是,大明海军还装备了另外一种火炮,即缩短炮身,倍径也小于长炮的前装滑膛短管炮。

这种火炮与同口径的长炮相比,炮重减轻了三分之一,装药量也缩减。后坐力变小,炮弹初速降低,有效射程也短了,只有三百米左右。

经过这样的改进,舰船上能够装载火炮的数量大增,射程的劣势也能因近战战术而得以弥补。

但黄立并没有给军舰上增加火炮,而是加大了火炮的口径。比如原来船上是四十多门二十斤炮,现在就换成了三十多门四十斤短管火炮。

现在的南洋海军军舰,有四分之一是如此装备,作为专门近战的炮舰使用。

口径增大,炮弹的威力也增加,只要接近敌船三百米之内,一轮炮轰,就足以摧毁敌船。

四十斤就相当于西夷的四十磅,如果铸成长炮,有两三吨。现在,则只有一吨多重。

在黄立的印象中,这种火炮与英国在十八世纪所推出的卡隆炮有些相似,便取名为卡龙。

不管火炮叫什么,在不增加战舰吨位,不牺牲机动性的条件下,却是极大地提高了火力,很可能成为海军纵横海上的致胜利器。

当然,如同新推出的其它武器一样,卡龙炮也还有改进和提高的空间。但主要是制造工艺上的提升。

一个是钢铁冶炼技术的提高,另一个则是钻膛技术的先进。

由青铜至钢铁,火炮的重量还能够继续减轻;钻膛技术则比模具铸造更精密,游隙小就能使炮管和弹丸更严丝合缝,减少火药气体的外泄。

但这两个攻关课题,却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需要反复的实验,也就是时间的积累,才能取得突破。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64章 巡海勒石,科技进步

好在钻膛技术已经用于火枪制造,使得火枪的性能大大提升,能够装填更多的发射药,提高了射程和威力。

主要还是动力不足,使得钻膛的镗床和加工的铣床难以大型化。估计,要等到蒸汽机进入实用阶段,才能解决问题。

即便如此,大明的工业水平也已经居于世界前列。特别是坩埚炼钢,技艺越发成熟,钢铁质量正在稳步提升。

突破是需要积累的,拔苗助长尽管也是个办法,但基础不夯实,没有更多的人才接续,终归不是长久之道。

所以,黄立已经不象当初那样急迫。谁让那时候事关生死,与鞑虏的作战最是要紧呢!

现在,他多是指导和建议,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开动脑筋,得到启发,发挥出才智。

国人不是不聪明,特别是底层的工匠,读书不多,但却往往能在实践中灵光闪现,留下令人惊叹的杰作。

只不过,在封建社会,他们被视为粗鄙,史书上少有留名者。

而且,那些读书人也不愿意记录所谓的奇技淫巧,导致很多技艺失传。

现在,黄立正在改变这种思维,改变这样不合理的现象。

西夷重视科技,重视能工巧匠,并给予很高的待遇,才能在工业革命后步步领先。

大明从现在开始,也不算晚。几十年的时候,黄立认为能够建立起从上到下崇尚科学技术的体系和氛围。

一个是上有所好,另一个则是重赏激励。有这两个措施,黄立就很有信心。

就在陈上川、杨彥迪等将领率领海军舰船巡海勘测,为征讨吕宋作最后的准备时,远在南京的黄立,又得到了科技进步的好消息。

早在崇祯十五年,明朝工匠便发明了一种新的铸炮方法。

将冷却水注入中空的模型中,使铁质炮管从内而外地凝固冷却,能够铸造更大的火炮,耐用程度能达到先前的五倍至十倍。

要知道,这种铸炮新法直到南北战争时,才由军官罗德曼重新使用。

黄立知道这在后世称之为内模可控冷却技术,或者内模水冷技术。

其实是很简单的技术,就是把炮管内模的模具换成空心的,中间加上冷却水管道,再往里面注冷却水就行了。

在他的指导和建议下,冷却水管道采用u型管模式,从里面开始注水,持续循环冷却,来保证内膜温度稳定。

当然,冷却速度(也就是水循环速度)是有讲究的,太快冷却的话,内管还是会破裂,必须有适当的速度进行才行。

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科学合理的技术参数就能解决。

另外一项进步也不算是突破,同样算是技术的恢复,那就是铁芯铜胎铸造技术。

这也是明末工匠所发明的,但因为工艺复杂,应用受限,而没有得到推广。

当然,铸造工艺的提高,得益于黄立的金手指,离不开他的指导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