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36章 溃逃,长治
正面战场,孟加拉军队还在不断承受着明军火炮的摧残。哪里人多,明军的火炮便向哪里开火,已经是自由射击,不再齐火。
其实,步兵的进攻遭受的伤亡更大,在明军猛烈的火枪轮射下,高地下阵地前,尸体枕籍,血流成河。
只不过,在孟加拉军队的眼中,一炸倒一片的炮轰,才更令人心惊胆战。恐惧和失败的情绪在蔓延,军心士气跌落到谷底。
穆希巴德的内心也在动摇,但还抱着一线希望,不时远眺,等待着骑兵部队取得突破的好消息。
他心里清楚,军队的忠诚并不是直接对他,而是手下的将领。一旦战败,寄希望于驻守各地的将领效忠卖命,恐怕并不靠谱。
而临时征召的壮丁,则会四散奔逃,象个受到惊吓的孩子一样,跑回家里瑟瑟发抖。
所以,今天的会战非胜即败,失败可能就是末日,并没有多少转圜的余地。
远处的枪炮轰鸣,牵动着穆希巴德紧张又忐忑的心。
在军心士气即将耗尽的关键时候,骑兵的胜败成为了压倒孟加拉军队的最后一根稻草。
步兵的进攻再一次败退下来,幸存的士兵带着满脸的恐惧,头也不回的快步逃跑。
倒地的伤兵惨叫着、呼救着,却没一个人停下脚步,仿佛瞎了聋了似的,从他们身边匆匆而过。
穆希巴德看了看身旁的将领,从他们的脸上,他看到了恐惧,看到了犹豫,看到了畏缩,种种复杂的情绪中唯独没有英勇和愤怒。
而在远处的军队,也有了骚动的迹象。只要下达撤退的命令,或者是败势已定,很可能就是全线溃败。
远方传来的激烈的枪炮声减弱了,穆希巴德有如落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目光投向西侧,又转向高地。
或者是骑兵送来捷报,或者是高地上的敌人陷入混乱。穆希巴德期盼着,等待着,简直是望眼欲穿。
终于,远处腾起了烟尘,马蹄声也由远而近,由轻到重。
穆希巴德的心中一沉,有了不祥的预感。如果只是报信儿,不会来这么多的骑兵。
果然,随着骑兵越来越近,仓惶败逃的样子便看得更加清晰。没错,就是毫无队形的狼狈逃窜,好象后面有洪水猛兽在追赶。
军队的骚动更加的明显,精锐骑兵的失败,动摇了仅剩不多的军心。孟加拉军队的士气低颓,丧失了继续作战的意志。
穆希巴德的心瓦凉瓦凉,呆滞地望着败退下来的骑兵,头脑有些晕眩,眼中的景物也变得模糊不清。
“大人。”旁边的将领面现焦躁之色,在旁开口催促道:“军心已乱,暂时撤退是为上策。”
穆希巴德缓缓眨巴了下眼睛,象是无意识的喃喃说道:“撤退嘛?”
“是啊,现在撤退,重整军队,还有挽回之机。”另一个将领提高了声音,大声说道。
穆希巴德眼珠一轮,似乎恢复了神智,暗自叹了口气,说道:“撤退回营吧!”
确实打不下去了,继续强撑着,只能是徒增伤亡,并消磨军心士气,给军队增加面对敌人的恐惧。
“敌人撤退了。”马进玉观察着敌阵,做出了判断,立刻下令集结部队,准备出击。
阵前撤退自古以来就是技术活儿,且非常危险。一旦抵挡不住敌人的反击,很容易失控,由撤退到败退,再从败退变成溃退。
穆希巴德命令另一位将领率部担任后卫,这也是阵前撤退的常规操作。
但撤退的命令下达,孟加拉军队各部如蒙大赦,速度很快,但却谈不上有序。
而骑兵刚刚败退下来没多久,追兵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右翼。
看到战场上的孟加拉军队,明军并未停止脚步,只是稍放缓了速度,以严整的战阵向前推进。
高地上的明军也列阵冲下,踩着横七竖八的尸体,越过水塘间的通路,向孟加拉军队压了上来。
枪声再次响了起来,并不密集,但给撤退的孟加拉军队带来了追命般的恐慌,各部纷纷加快了撤退的速度。
当张大盛率领的部队从左翼出现,向孟加拉军队发动进攻后,孟加拉军队的恐慌达到了顶点,撤退也很快演变成了败退。
孟加拉各部军队的将领突然发现,他们的大君已经带着两千亲兵先行脱离战场,他们也开始争相逃窜。
就连留下来的后卫部队,在遭到了明军的几轮集火射击后,也放弃了阻击,加入到逃跑的行列。
近万明军分为三路,在辽阔的原野中,如三把锋利的钢刀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36章 溃逃,长治
,追杀着遍野逃窜的敌人。
火炮在后面跟着,此时已经不用轰击,仓惶而逃的孟加拉军队便魂飞魄散,有如一群被驱赶的鸭子,完全没有了停步抵抗的意志。
马蹄声急促响起,利用抢掠和缴获的战马所组织的千余枪骑兵,更加狂猛地追了上去。
夏国相微抿着嘴角,带着三十多个亲兵,举着大旗,跟着炮兵在后押阵。
“胜利已无疑问,以最快的速度直捣达卡才是完美的结局。”夏国相不断地派出传令兵,给各部下达着命令。
全力追击,不给敌人喘息之机,在到达卡的路上,便使孟加拉军队彻底溃散。
各部明军早就有这样的安排和布置,得到命令后,追杀得更加凶猛。
不断有孟加拉军队偏离方向,向西向东逃窜而去。明军也不去管这些溃兵,沿着北面通往达卡的大路,奋勇前进。
大型的战阵已经散开,明军各部以百人的小队为单位,在旗帜的指引下,更加灵活快速地追杀向前。
猛烈的炮轰,犀利的火枪,有如机器般运转的火枪轮射,给孟加拉军队带来了惨重的伤亡,以及难以消除的恐惧。
穆希巴德的抢先脱逃,则使孟加拉军队从将领到士兵,再也没有抵抗和战斗的意志。
两座大军营不守而弃,到处都是亡命奔逃的溃兵。
旗帜、刀枪、甲胄、盾牌等随处可见,逃命的士兵恨不得抛掉身上所有的东西,能够跑得更快一些。
枪声只是零星响起,却如催命阎罗般,吓得孟加拉士兵抱头鼠窜。
而明军的紧追不舍,更使他们不敢放松,不敢休息。他们连头都不敢回,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逃,逃得越远越好。
……………..
总督陈进才是随着第二批部队进入的孟加拉,沿着前锋部队推进的道路,已经到了芬尼萨达尔,相当于吉大港到达卡总路程的三分之一。
五千部队加紧行进,紧追前锋部队的脚步。而大的城镇开始接管驻兵,不是太多,一千兵便能维持秩序,且能抵挡数倍之敌。
经过前锋部队的扫荡,沿路已经没有了孟加拉军队,或者是闻风而逃,或者是变成平民百姓以保性命。
对于来自民间的抵抗,陈进才并不担忧,或者说是根本不会发生。
不过是换了个大君,或是总督,老百姓依然要缴纳赋税,哪里会管交给谁。甚至于,如果能少交纳赋税,还会拥护新来的统治者。
而且,在黄立的记忆中,英国佬对于孟加拉的统治是很严苛残酷的,但也未激起孟加拉人的反抗。
“万岁预言征服孟加拉不会有大的反抗,本督深以为然。”陈进才短暂的停留后,便随着军队再次出发,和身旁的几个土官闲聊着。
“按照获得的情报,孟加拉邦只是田地赋税,每年便能收两百多万银子。再加上其它杂税,足够官府维持正常运转。”
“莫卧儿帝国还另外从百姓身上征收一成到一成五的税,用来供养王公贵族。如果要示恩于人,缴获丰厚的话,可视情况减到半成。”
孟加拉三角洲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来自喜马拉雅山脉方向的季风,以及一条被印度称为“母亲河”“圣河”的恒河。
季风的吹拂加上恒河流域的不断冲洗,让上游的泥土来到下游,成为孟加拉三角洲的“肥料”。
经过时间堆积,孟加拉三角洲开始形成。
随着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这里也出现诸多小河流,密集的河流灌溉成为农业天然的催生动力。
而且,由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地区都是平原,孟加拉又有“农业天堂”的称呼。
水稻是孟加拉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农业用地的七成以上。另外,还有小麦、黄麻、甘蔗和茶叶等作物。
但在大明接管孟加拉邦后,将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减少水稻和小麦的种植,转而加大棉花、黄麻、甘蔗等经济作物的面积。
从表面上来看,孟加拉人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会提高。但从长远来看,粮食不足以自给自足,便被控制了命脉。
与之相反的是,湄公省和缅甸将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成为供应海外占领区的大粮仓。
在正常情况下,粮食不会短缺,但要是有造反作乱的反抗浪潮,只要掐断粮食供应,就足以使其无粮自乱。
这已经是经过反复研究的谋划,当孟加拉人收入增加,并能在市面上买到粮食而吃喝不愁时,无形的锁链已经套在了他们的脖子上。
这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36章 溃逃,长治
就象在马来亚半岛,以种植橡胶、金鸡纳树、咖啡、可可为主要作物,粮食种植面积只有四分之一,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政策如何实施,又会怎样调整,都取决于占领地的统治是否稳固,人口的比例是否合乎长期统治的标准等等。
安坤听着陈进才的讲述,轻轻颌首,说道:“既是要长久统治,便不必局限于眼前利益。如果孟加拉人识相,给他们些好处,也无可厚菲。”
“听说,孟加拉邦在莫卧儿王国有相当的独立地位,并不十分臣服。这倒是好事,莫卧儿王国应该不会为其兴师动众。”
陈进才微笑着说道:“准确地说,孟加拉人对于莫卧儿王国没有什么归属感。至于莫卧儿王国,恐怕真的不会出动大军来作战。”
现在的莫卧儿王朝,已经是处于后期,国势衰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帝国虽大,权力却被各土邦所分散。
皇帝奥朗则布更象是帝国的余晖,看起来绚丽,但已近黄昏,难以长久。
而最危险的国内敌人,是南亚次大陆南端新兴的马拉塔人国家,它愈战愈强,有发展出可与莫卧儿帝国匹敌的军事能力的迹象。
因此,奥朗则布不得不长期驻留在德干,指挥对该地区各穆斯林小国的征服,
而旁遮普的农民用自己的锡克教作为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要求消灭种姓区别,提出建立土地归农民所有的“真理王国”。
他们发动了坚持数十年的农民武装斗争,斗争此起彼伏,规模愈来愈大,起义地区实际上一度摆脱了莫卧儿帝国的管辖。
其实,现在的印度有些象明末的情景,庞然大物般的帝国,各种危机频频爆发。虽然看似不能动摇其根基,但外力足够强的话,帝国的分崩离析,也就在眼前。
从历史上看,英国佬侵略印度时,面临的就已经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使其可以个个击破,分而治之。
黄立的自信,源于对历史的了解。孟加拉人对于莫卧儿王朝的离心倾向,便是可大加利用的重要因素。
所以,征服孟加拉,不仅要抢掠财富,还要长期统治,更要组织孟加拉人,成为继续攻掠印度的利刃。
以战养战,不仅是粮草物资的供应和缴获,还有人力资源的补充。
大明人口虽多,却是将来建立各占领区稳固统治的核心力量,损失的越少越好。
而到目前为止,为大明开疆拓土的军队中,已经有了越人、高棉人、缅人、马来人。以后还会再增加孟加拉人、朝鲜人、倭人等等。
只有充分利用占领区的人力物力,才能形成可持续性的攻伐行动。
不管是统称为明军,还是更准确一些,称为附庸兵。大明对外征战的军力,只会越来越强,越打越多。
而最先为大明征战的异族人,将最早被大明所接纳,也将成为最先富贵起来的一群人。
无疑,他们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大明的钱财赏赐和加官晋爵,将鼓舞更多的异族人接受同化,并为大明卖力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