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95章 以南供北的压力
整个南方的恢复情况远超预期,这也得益于南方的气候和环境,能够一年两熟到三熟。
再加上湄公省和缅甸的亚热带环境,大明用于海外购粮的款项还有很大的减少。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即便从明年开始,因为经济效益的差别,很多田地会被种植棉花和甘蔗,还有植桑养蚕,粮食总产量也不会有太大的降低。
当然,这其中还有土豆、番薯的推广种植,使得象广西、福建这样的多山省份,也差不多能够自给自足。
有了这些实践经验,如果明年在北方大量种植土豆和番薯,北方百姓解决温饱问题,也是大有希望。
只要能吃饱肚子,哪怕吃得差一些,社会秩序也会安定,并加快重建恢复的步伐。
海外在开疆拓土,国内的土地也在得到充分开发。
四川作为移民的老省,还大有潜力,至少能再承载十万百姓,将主要面对甘陕两省。
辽东的移民垦荒计划也将在今年秋季开始施行,除了山东外,河南也将是重点省份。
如果自愿移民的数量不能达到要求,黄立已经决定采取强制手段。人均田地不足五亩的家庭,将被送往辽东。
没办法,自己都养不活家人,还赖在家乡吃朝廷的赈济粮,这种人不值得可怜。
虽然赈济粮也是要记账偿还的,但一直还不上,你也不能瞅着他饿死不是。
给你足够的田地,既能缴纳赋税,又能养活家人,凭什么不去?是懒,还是把难离故土当做借口?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还饱受黄河灾害的困扰。希望移民能够减轻这些弊端,主要还是土地的再分配,解决人地矛盾。”
黄立写完了给新任河南巡抚全凤翔的书信,才稍事休息。但有些心绪不宁,对宫人吩咐道:“去看看淑妃那边,怎地还没有消息传来?”
淑妃语茉要生产了,从早上到现在,已经快两个时辰了。作为皇帝,黄立不能守在产房外,但这心却牵挂着那边。
尽管已经是当时的顶格医疗待遇,但黄立还是颇为担心。
宫人离去,洪元其正好捧着一撂奏疏进来,眼见皇帝微锁眉头,他有些犹豫。
黄立苦笑了一下,说道:“呈上来吧,先拣紧要的处理。”
洪元其赶忙将奏疏放下,从上面拿起大都督府的奏报,说道:“大都督府上奏,甘肃和陕西提督已就任,原甘陕绿营的整编也较顺利,只是钱粮尚有缺口。”
甘陕作为西北边防重地,必须要保持相当数量的军队。反正归降的甘陕绿营裁弱留强,还是要尽量使用。
何况,黄立还要收复西域,恢复汉唐疆域,再显大明国威。
黄立沉吟了一下,说道:“给甘肃和陕西巡抚下旨,要他们尽快恢复茶马交易。还有,通知获得边贸资格的商家,尽快行动。”
“还有——”停了停,黄立又补充道:“从甘陕迁徙百姓入川,也能减轻朝廷的财政和运输困难,命两位巡抚立刻着手进行。”
多一个百姓,便要多运一份赈济粮。到四川能耕种,能做工,就地赈济,又能节省不少。
没有快捷便利的运输工具,在古代,耗费在运输途中的数量,相当的惊人。
光靠四川,并不足于支应甘陕。还要加上云南、湖广,甚至是海外购粮的调配。
好在这个时候还能抢种些蔬菜或作物,数月之后,可能会有所缓解。
“当地驻军要进行军屯,虽然已经有了计划,但还要大都督府派人多加监督。”黄立口述完毕,喝了口茶水。
事实上,北方的情况也出乎黄立的预料,如何度过一两年的恢复期,朝廷面临的财政压力也很大。
虽然南方恢复得很好,但到底是时间短,储备还不够充裕。如果推迟一年北伐,情况会好很多。
可从另一方面看,鞑虏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经营,来缓上一口气。如果辽东有一年的开发,情况可能又会有很大不同。
利弊权衡,黄立认为还是利大于弊。从目前北伐的进展,鞑虏的狼狈和困境,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显然,鞑虏也没想到明军会在光复南方后,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重建和囤积。这也是他们全面被动的主要原因。
压力再大,也能够支撑过去。国债、预售,甚至是对外掠夺,黄立还有办法。
对外迁徙民众也是一条道路,正好东宁府、湄公省、登嘉府,还有缅甸,都需要大量的人口开发。
“这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95章 以南供北的压力
是从辽东送回来的奏报,我军正在三岔河口集结,准备向辽沈发起进攻。”洪元其又拿出一份呈到黄立面前。
黄立展开阅看,微笑颌首,说道:“关内关外隔断,鞑虏便难以兼顾。此时进取辽沈,正当其时。”
沉吟了一下,黄立拿起笔,在奏报上作了指示。
本来,黄立的计划中,辽阳是一定要光复的,沈阳在两可之间。
但现在,他认为还是要对绕道出关的鞑虏进行攻击,尽量杀伤其有生力量,使鞑虏再无法对辽东构成威胁。
这样一来,如果鞑虏沿着当年抄掠入关的路线,沈阳就是一定要攻克,并由沈阳向西北出动,截击返回辽东的鞑虏。
“关内加辽东的八旗兵力,李岳和刘享那边,还不算太占优势。”黄立停下笔,思索了半晌,又提笔继续。
绕道出关走的是崇山峻岭,大批鞑虏的男女老幼,哪怕有车辆,也不比步行快多少。
光复京畿地区后,以骑兵为主力出关,走辽西走廊进入辽东,在速度上应该是快于鞑虏。
“马宝、祁三升和赵云这三个骑兵团,差不多有三万人马,加入辽东作战,便占据兵力优势,能够给鞑虏致命一击。”
黄立思虑已定,把自己的建议写下来,交给大都督府商议。
要保证骑兵出关参战的顺利,还要向辽东运输大量的粮弹物资,还要交代李岳和刘享,在沿途城镇囤积粮草物资,保证骑兵行进的速度。
黄立批示完毕,又仔细思考了一番,没有什么补充的,才合上了奏报。
他没有擅断,而是把操作空间留给了大都督府,留给了前线将领。
各路大军正在京畿逼进,总指挥是李来亨、袁宗第,由他们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更好。
如果他们认为能尾追鞑虏,黄立也不会反对。但他觉得多半是做不到的,因为后勤难以保障。
大批鞑虏所过之地,估计象蝗虫过境,连草原上的草都能啃光。明军要自带粮弹,千里追击,困难极大。
从辽西出关,在沈阳截击鞑虏,则能依靠辽东的物资,还有辽河、浑河、太子河的水运可利用。
“张阁部已至济宁,这是他呈上的奏疏。”洪元其又拿过一份。
张煌言、蒋尚膺率领一批官员将在北京坐镇,总抓北方光复后的行政工作。
工作班子比较精干,相当于一个小的中枢管理机构,称为北京行辕,也可以理解为驻北京办事处。
大举迁都的话,最快也要等到明年秋收之后,对北方的粮食物资,以及重建恢复的情况进行准确评估。
当然,如果出现什么特殊情况,黄立也可能前往京师。尽管他的计划中,是在后年的春夏。
有了高塔通讯,速度和效率提高了数倍不止。鞑虏既灭,蒙古诸部更不是明军的对手,应该也出不了什么意外。
黄立继续坐镇南京,只要干好后勤的工作。可劲儿地往北方运输粮食物资,保证百姓们能吃饱肚子就成了。
别觉得这活儿简单,崇祯就是穷死的。大明灭亡,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钱粮。既不能赈灾恤民,更不能养兵御侮。
在南京的好处,是对海外的扩张能够有更快的反应速度。在明年,明军很可能就要攻打吕宋,让西班牙人血债血偿。
黄立希望在迁都之前,完成这场复仇之战。同时,也是对各西夷国家的震慑和警告。
历史上,不仅是西班牙人,还有荷兰人,英国佬和法国人,都曾对海外的华人犯下过血债。
让他们见识大明的铁血手段,知道大明的钢铁意志。这帮记吃不记打的王八蛋,只有露出獠牙,让他们看到血淋淋的残酷,他们才会害怕。
看过张煌言的上奏,黄立稍微松了口气。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运河两岸的情形,还是很能说明问题。
没有看到满目的饥民,遍地的饿殍,说明光复后的赈济和安抚还是比较到位的。即便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不会引起什么动乱。
地方官府这么快就开展工作,行使职能,好象干得也不错。
黄立甚为欣慰,提笔在奏疏上作了批示。
字未写完,宫人急匆匆赶来,脸上的笑容让黄立心中一宽。
“恭喜万岁,淑妃诞下一位小公主,母女平安。”宫人跪倒禀报,讨喜地话语还带着颤音。
黄立哈哈一笑,心胸大畅,将最后几个字写完,朗声道:“报喜有赏。”
“谢万岁。”宫人乖巧地叩下头去,起身侍立一旁。
洪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95章 以南供北的压力
元其躬身施礼,笑道:“恭贺万岁,喜得公主。”
黄立乐得嘴都合不上,起身道:“也没甚要紧的奏疏,待朕下午再批阅。”
洪元其赶紧把批好的奏疏和写好的书信收好,告退而去。
不管是儿子,还是小闺女,都是自己的骨肉,黄立都喜欢。相对而言,他还更喜欢小丫头围着自己转。
如果不是传统观念太根深蒂固,扶个女帝也很好。或许,从自己这里开个头儿,以后也不必发愁皇帝无子嗣的事情了。
兴冲冲地奔向后宫,皇帝脚下生风,轻快无比。
…………….
沧州。
当时属直隶省河间府,在历史上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北方起点。距离天津二百四十里,距离北京四百四十里。
安亲王岳乐率领满蒙汉八旗,以及部分直隶绿营,坚守此城,作为北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
明军如果取得突破,就可以不走运河,不理会天津,直接北上直趋京师。
望着城外严阵以待的明军,刚刚经历了一场炮击的岳乐,心绪翻涌,皱眉不语。
锦西被明军占领,最便捷的出关道路已经断绝。绕道边墙回辽东,有多么艰难,岳乐虽然没走过,可也知道一二。
正因为如此,才需要他拼命抵挡住明军,为满人的大逃亡争取时间。
“之前的不紧不慢,心存侥幸,终于是尝到了苦果。舍不得这中原花花世界,最后连辽东老家也岌岌可危。”
“几个月来,伤亡了多少八旗将士,这是难以弥补的损失,连在辽东坚持的实力恐怕也严重不足了吧?”
岳乐苦笑了一下,昨日刚得到京城传来的报信儿,皇室已经出了京师,向遵化行进。
从行程上看,再考虑皇室出行的庞杂人员和行进速度,至少还需要沧州这边支撑三天时间。
尽管还有数万八旗人马在护卫,尽管明军的骑兵不多。但岳乐不敢冒这个险,不敢让明军追上皇家的大队。
三天哪,坚守沧州的人马还能剩下多少?或许会全军覆没,与城共亡吧?
沧州不算坚城,在明朝靖难之役中损毁严重,到了清初,才进行了简单的修缮。在明军北伐前,运河沿线的各城又进行了一次加固。
即便如此,相较于济宁、徐州、淮安,也是远远不如。明军的炮击,已经给城墙带来了不小的损毁。
“王爷。”从胶州败退,先守青州,后援运河沿线的图喇走了过来,躬身请示道:“北门也将堵塞,是否现在进行?”
城门堵死,也就没有了突围的希望,只能与城池共存亡。现在的情况,也就是个死。
岳乐犹豫了,他实在是不想自己和守军就死在沧州。而堵塞城门,最主要不是抵挡明军进攻,而是防范内部生乱。
目前,明军还是围三阙一的布置。但这可能会改变,明军用兵很谨慎,一个城门一个城门地堵住,可能是担心分兵而遭到城内的反击。
而内部的军心却已经有些惶惶不安,绿营可能反叛,汉军和蒙古人恐怕也在想着逃跑,这是岳乐很头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