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04章 无题
对北方的粮食物资的供应,早已经计划好了线路,充分利用嘉陵江、汉水、渭水等河流,再辅以陆运。
四川、湖广、江南、湄公,是光复区对北运输粮食物资的对口地区,不足部分则由海外采购。
而北方缺粮的省份,比较普遍,可以说是每省都缺,只是因为人口不同,数量上有所差异。
河南和直隶是比较严重的省份,河南作为内陆省份,又有黄河灾害,还要更特殊一些。
所以,对于河南是输粮移民两手抓。减少人口,也就减少了粮食的消耗。
移民是强制性的,首先从无地百姓开始,然后是土地数量和家口达不到标准的。
这些确定要被迁徙的百姓,将南下进入湖北,到达武汉、荆州后,乘船溯长江而上,前往四川安置。
当时的人口大省,按照排序,前五名分别是江苏省、山东省、安徽省、河南省和浙江省。
朝廷确定的移民大省和对应的移民地区,则分别是山东对辽东,河南对四川。
至于江苏、安徽和浙江,移民则采取自愿,可供选择的地区也多一些。比如湄公省和东宁府、登嘉府,对于沿海省份更加地便利。
移民计划现在也只是部分实行,最大的开发之地是辽东,或者说是东北地区。要大规模开始,还要看战争最后的结果。
既要供军,又要安民,耗费的粮食物资是不可计数的。
大明朝廷几乎动员了所有的江船海船,不管是水师,还是商船民船,不管是运河,还是海洋,向着天津、旅顺运输。
而远在南京的皇帝,一边全力筹措,一边处理着政务,并指示机宜,继续实现着他的宏图壮志。
“登嘉府知府杨生芳上奏,继占领吉兰丹后,我军一鼓作气,又攻取霹雳,请朝廷设州命名……”
黄立听完洪元其的奏报,微笑颌首,都不用看地图,他就知道在马来亚半岛的第一阶段征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登嘉府已经囊括原来的丁加奴、吉兰丹和霹雳三州,等于是从东到西,打穿了马来半岛,西面已经是马六甲海峡。
“一万多兵力,应该已经是极限了。”黄立思虑着,开口说道:“两州便分别叫吉兰和怡保吧!”
洪元其记录下来,等着皇帝继续交代。
“朕给杨生芳写信,仔细交代接下来的行动。”黄立沉吟了一下,说道:“通知内阁,拟定封赏吧!”
洪元其躬身告退。
黄立阅看着杨生芳的奏疏,对作战的缴获比较满意。但他也意识到,到了暂时停手,巩固战果的时候了。
毕竟,他要是稳固长期的占领,是要把占领地消化吸收,使其成为大明的领土。
不仅要防范土酋反攻,还要防备荷兰人。当然,荷兰人的实力可能还没有那么强大,在永历三年便被霹雳苏丹驱离。
但明军在马来亚半岛的扩张,势必引起占领马六甲的荷兰人的惊惧和警惕。
如果继续向南拓展疆域,就只剩下彭亨、柔佛、雪兰莪和森美兰四州,与马六甲隔着海峡对峙。
“如此一来,马六甲海峡也就为大明与荷兰共有。”黄立还是拿出了地图,更加深入仔细地思考起来。
地盘和实力要匹配,才能够保证占领后的稳定。黄立认为兵力还要扩充,达到两万,便可以囊括四州,不惧与荷兰人的对峙。
主要的原因还是国战未结束,威力更强大的武器装备和弹药,都不能向海外供应。
在解决西班牙人之前,黄立也不希望明军的实力暴露太多。
“增兵暂时是不太可能,但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方式。比如把缅人迁往登嘉府,或者是湄公省的越人,土司也可以考虑。”
离开乡土的缅人和越人,就象无根之木,只要给他们土地耕种,能够吃饱穿暖,还不是能够供朝廷驱使。
等到过上几十年,两代或三代人之后,同化得也差不多了。
将原住民迁离,从而稀释占领区的异族数量,对于维持占领区的稳定,也是大有好处。
黄立思虑已定,提起笔给缅甸总督陈进才和湄公巡抚丁调鼎写了书信。当然,还有给杨生芳的,要他暂缓扩张,先将新占领的地方稳固安定。
现在的海外扩张是有度有序的,最基本的原则便是自力更生和量力为出,不能拖累朝廷财政。
甚至于,扩张最好还要有收益,以补充朝廷财力,将这场关系华夏振兴的国战打完。
湄公省就干得很好,不仅能够出兵登嘉府,还在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04章 无题
坚定不移地沿湄公河而上,蚕食了大片肥沃的田地。
按黄立的估计,湄公省成为最大的大米产出地,可能只需要十来年的时间。
当然,湄公省也是提供粮食最多的省份,这节省了大量对外采购的资金,可以用在其它的用途。
国内种植土豆、番薯和玉米的田地面积也大量增加,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又使得百姓能够选择种植经济作物来提高收入。
“北方的凋弊超乎预期,且农时已过,只能抢种生长期短的蔬菜之类。但老百姓也不能闲着,植树造林就很好,以工代赈也能加快恢复重建的速度。”
生态环境的恶化是显而易见的,唐朝赖以立国的关陇地区的衰落,就是鲜明的例子。
西北地区植树造林,能够减少水土流失,对于治理黄河也大有益处。
而在全国范围内增加林木覆盖率,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被黄立当作政治任务,分派给地方官员去执行。
想想北京的沙尘暴,黄立就咧嘴。现在开始实施后世的三北防护林政策,不管收效多大,却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
终于处理完了手头的政务,黄立长出了一口气,活动着胳膊,走出了大殿。
太阳暖暖的照在身上,在南京已经显出了夏季的热度。
这可能是黄立并不太喜欢的缺陷,但要四季如春般的舒适,却并不适宜作国都。比如昆明。
“唉,真是娇贵啦!”黄立自失地笑了笑,大步走进了阳光中。
想当年领兵打仗,严寒酷暑也经历过,十天半个月不洗澡。现在,坐在皇宫里享福,还嫌太阳太热。
得益于高塔通信的快速,尽管刚刚铺到沧州,但光复神京的消息,还是以超乎寻常的速度传到了南京。
北伐胜利的标志,尽管官方还没有组织什么庆祝活动,百姓们自发的振奋和喜悦却是喷薄而出。
这下子,可算是天下太平啦!不管北方还有没有边患,南方却已经不可能再有战乱之苦。
看吧,战线从江淮直推到长城了。还会有战乱,岂不是见鬼啦?
“万岁英明神武,摧枯拉朽灭亡鞑虏,比太祖更强,大明少说也能有三百年国祚。”中年酒客哈哈笑着,圆圆的脸上,小眼睛闪着精光。
“真是羡慕陈兄,能去京师见识一遭。”另一个胖酒客笑着举了举杯,说道:“一年多断绝南货,此番北去,定然是财源滚滚。”
中年酒客摆了摆手,苦笑道:“哪有那么容易。缺货是肯定的,可鞑虏残苛,老百姓饭都吃不上,哪还有闲钱?”
胖酒客嘿然笑道:“陈兄,你这话可哄不得我。要说北方百姓穷困,那是肯定的。可朝廷难道不会发贷款?凭万岁的精明,能想不到这些?”
发放贷款,哪怕是无息,也能让社会上的商贸繁荣起来。水流动起来,经济活动才能活跃。
朝廷借出去钱,收回没有利息,但商家却卖出去货物,多交的商税,便流入了国家财政。
赈济百姓可不是白给粮食,有体力,能劳动的,还是要以工代赈。
比如修路建房,还有将要在各地兴建的工厂作坊,只要勤劳肯干,兴许赚得比种地还多。
“给老百姓提供贷款是一个,北方现在有多少军队?”胖商人继续分析道:“吃喝穿用,他们可不缺钱。”
中年商人眨巴眨巴眼睛,略显尴尬地笑了笑,说道:“赵兄高见,看得深远通透。”
胖商人摇了摇头,说道:“要说看得深远的,还要数贵商会。在预售北方商铺的时候,那真是大手笔。京师、天津、徐州,连张家口的商铺,也拿下不少吧?”
“嘿嘿,也不是很多。”中年商人干笑了两声,说道:“赵兄若有意,现在也不晚。天津卫开府,要建成北方最大的商港。要盖商馆,那地方多了去。”
胖商人微微颌首,说道:“某正要顺着运河往北方走一遭,具体选在哪里,倒不一定。”
说着,胖商人招呼着伙计,“再来一壶黄酒,某为陈兄饯行,祝一帆风顺,生意兴隆。”
中年商人拱手谢过,说道:“到了京城,一定要来找陈某,咱们再次畅饮。”
“一定,一定。”胖商人笑道:“某家得好好看看紫禁城,虽然进不去。”
“这倒也不一定。”旁边桌上的一个看似官员的酒官突然插嘴道:“万岁刚下了旨意,未迁都前,京师紫禁城部分对外开放,只是要收门票。”
中年商人和胖子露出惊愕之色,看向该人。胖子拱了拱手,客气地问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04章 无题
道:“这位仁兄,所言可是真?”
官员模样的酒客笑道:“就这两天,看邸报就知是真是假。”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具体的章程,还要等京师那边最后确定。”
大事已定,具体的章程不过是开放哪些宫殿,票价几何的小问题。
“多谢仁兄。”两个商人拱手致谢,转过头却是相视一笑。
皇帝真会赚钱哪,进紫禁城参观,谁不想啊,能跟亲戚朋友吹上好几年。
京城百姓不用说,有钱也买粮吃了。可南来北往经过京城的,谁要是不去紫禁城逛一圈,那能好意思跟别人说去过北京?
“某家就抢个先。”中年商人呵呵笑道:“待赵兄到了京城,某家来作向导。”
“有劳,有劳。”胖子咧着嘴,拱手笑道:“少不了叨扰陈兄。”
听到这个惊人的消息,酒楼内顿时热闹起来,酒客议论纷纷。
老板站在柜台后,笑得开心。趁着光复神京,打出酒水优惠的牌子,这生意顿时又好了许多。
“可惜,想去看看紫禁城,也脱不开身。就是去京城再开酒楼,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准备好的。”
老板高兴之余,又有些遗憾。谁让自家没那么多钱财,在预售中也没敢去抢上一牌。
“到底还是商会财雄势大,掏出大手笔,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连带着,还支持了北伐,讨好了万岁。”
酒楼老板暗自叹了口气,可脸上职业的笑容却没变。
街道上,人来人往,好象没什么变化。但商家却又张灯结彩,大搞促销。
这似乎已经成了惯例,商家只盼着节日越来越多,好消息不断传来,好有个由头再挂起红灯笼,布上红绿的装饰。
“看看,脂粉铺子也打特价呢!”盈儿挽着小柳的胳臂,在促销的招牌前仔细看着,有些遗憾地撇了撇小嘴,“就这么几样,真小气。”
小柳呵呵笑着,并不在意什么脂粉。她的收入,买脂粉并不难,可她却不太感兴趣。
在青楼时涂脂抹粉,那是迎来送往侍候人。现在,真用不着那样。
“走吧,不是说好去逛步行街的嘛?”小柳迈开步,盈儿还有些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
走出一段路,盈儿才收回神儿,开口问道:“听说有人在收债券,姐姐不准备卖掉吗?”
小柳摇了摇头,说道:“我又不缺钱,到期从官府兑换就是了。”
“嗯,现在卖的话,确实亏了些。”盈儿说道:“还是姐姐有眼光,北伐成功了,以后国债也不会再有了。”
“我还听说有人要存在手里,等上十年几十年,更值钱呢!”盈儿有些羡慕地说道。
“那叫收藏。”小柳到底是有些见识,解释道:“国债量大,不会升值太多。更早的时候,也就是没光复的时候,官上发的借据才值钱呢!”
“特别是最早的那批,上面有万岁的印章和亲笔写的字,那时候还是定王殿下。官府正在收回,可好象才收回了一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