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591章 巡狩辽东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91章 巡狩辽东

明军骑兵中还有甘陕绿营的骑兵,也都是选的精锐,骑马打仗也不错。

最关键的一点,八旗已经不是二十多年前的八旗。所谓的骑射无敌,还有什么满万不可敌,已经是昨日黄花。

在历史上,这可能会在七八年之后的三藩之乱时,才会显露无遗。

现在嘛,因为黄立的突然出现,而提前暴露出来。

当然,这也给黄立和很多明军将领造成了一定的错觉,使他们在作战时非常谨慎。

更多的原因恐怕要归在皇帝身上,虽然他不怕八旗兵,但在作战时,还是表现出了相当的认真。

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他并不看好已经过时的骑兵冲锋厮杀,而是崇尚火力第一。

所以,马宝和祁三升看到八旗兵将现在的表现后,才决定展现全部实力。不管是火器,还是骑兵,都要给八旗一个沉重的打击。

当明军骑兵在两三百米外下马,迅速列队整顿,便如潮水般展开进攻时,瓦尔喀大吃一惊,甚至可以用目瞪口呆来形容。

只看明军动用的兵力,一线就有五六千人,踏过荆棘和茅草,越过坑洼和沟坎,从三面压上来。

瓦尔喀就知道阻击或许还有作用,但已经降到最低。而且,敌人这不是进攻,是要围攻,全部消灭他这支阻击的人马。

枪声响了起来,火枪兵以前进射击的方式,坚定而勇敢地向前推进。

箭矢也凌空飞起,鞑虏开始还击。尽管敌势强大,如乌云压顶般沉重,但还没有迫使鞑虏不战而逃。

瓦尔喀嘶声吼叫着,指挥手下顽强作战。事已至此,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呈凶顽抗。

敌我双方在拼命交火,明军火枪兵开始包抄,作出包围的姿态。按照兵力对比,完全能够实现意图。

而且,这次明军是来真格的了。进攻凶猛又凌厉,简直是要用人潮把鞑虏的阻击阵地给淹没的架势。

瓦尔喀意识到了危险,但没等他下达命令,隆隆的马蹄声便响了起来。

大队的骑兵从火枪兵压缩出来的窄道上急速冲过,毫无畏惧,即便这里处于鞑虏的弓箭射程之内。

“射箭,拦阻敌人骑兵。”瓦尔喀大惊失色,嚎叫的声音都变了调,他再次误判了明军的行动。

阻击的时间太短,后面的友军未必会做好准备。即便做好阻击的准备,也不会想到明军会采取这样的进攻方式。

这就象大军在向前推进,一个城池没有攻下,便置之不管,只管长驱而入。

在古代,这是兵家大忌,是要被切断补给线的,也是围绕某个重要地方展开旷日持久攻防战的主要原因。

但明军骑兵却不用考虑这个,这是特定的环境,不必遵循什么兵法,不必害怕什么大忌。

听到命令的鞑虏不顾正面的火枪威胁,掉转方向,向奔驰而过的明军骑兵开弓放箭。

不断有明军骑兵掉下战马,但滚滚前进的洪流却不曾停下,伤亡只是其中溅起的小小浪花。

火枪的射击更加密集,进攻的火枪兵又加强了力度,奋勇前进,被火枪击中而倒下的鞑虏似乎更多。

不仅在进攻,火枪兵还在绕过山包,要把阻击的鞑虏彻底包围,使其不能顺利地撤退。

看着在箭矢攻击下依然滚滚向前的明军骑兵,瓦尔喀悲叹一声,他知道阻止不了敌人的行动,自己和所部也将成为孤军。

因为,火枪兵虽然暂时可能拦不住他们突围,但明军的骑兵已经越过了他们,等于切断了他们的后路。

当然,这还不是绝路,瓦尔喀能够率领人马向别的方向逃窜。但是,扔下大队人马,抛弃家眷,他很是犹豫。

………………

兵败如山倒,黄立期待的局面终于出现了。

甘陕绿营大规模反正归降,使得西北局面完全打开,连带着中原地区,鞑虏的防线也全部崩溃。

而进展最突出的还是东路军团,李来亨率领大军沿着运河正逐城攻取,向着京畿地区坚定地推进。

鞑虏在拼命地顽抗,但每一次失败,他们都会损失宝贵的人力,为他们返回辽东立足喘息,增加一分困难。

但他们必须付出死亡,这是不可避免的代价。为了能让在关内享福的族人,狼狈地撤到关外,他们必须争取时间。

大规模的迁徙开始了,从康亲王杰书送回来急报。最近的出关道路已经没有希望,鞑虏只能向遵化集中,出边墙绕道逃回老家。

“德州失陷!”鳌拜皱紧了眉头,但很快又回复了正常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91章 巡狩辽东

这是已经预料到的事情,运河上的重镇,都会是这个结果,不过是时间早晚罢了。

“安亲王率领三万人马,将在沧州死守,与城池共存亡。”笔贴式躬身把急报呈到鳌拜面前。

鳌拜轻抚着额头,心中叹息:已经是最后的阻击力量了,希望他们能为大撤退赢得宝贵的时间。

此时,清廷已经不打算继续投入兵力了。徒劳而无益,只会是多增加死伤,多损失宝贵的人马。

当然,根据他们的估计,只要沧州能守五天,就差不多够了。

到现在,鞑虏还有八万左右的兵力,这还要加上辽东的人马,以及能够撤回来的中原和西安八旗。

至于岳乐的部队,已经被看成死人,不能计算在内了。

“皇上还没做好撤退的准备吗?”鳌拜沉声发问,“都这个时候了,还要表现什么英勇的气概吗?”

不耐烦的情绪,以及对皇帝的轻视,通过说话的口气表露无遗,但屋内没人说话,更没人表现出异常。

甚至于,这帮家伙也在埋怨康小三。赶紧跑哇,你赖在皇宫里,大家都得陪着你。

鳌拜见没人答话,不由得哼了一声,自顾自地交代道:“不管了。再等一天,就出发,你们都准备好。”

现在的时间很宝贵,前面的军队在硬顶,每时每刻都在伤亡,为撤退争取更多的时间。

但皇家迟迟不动,令鳌拜非常恼火。

装什么呀,有能耐上去跟明军打,不是老吵着要御驾亲征,好象你一上去,就能打败明军,力挽狂澜似的。

京城内的满人,不管是高官亲贵,还是普通阶层,都在争先恐后地大搬家。消息已经传开,他们只能绕道回辽东,这加重了人心惶惶的程度。

混乱是不可避免的,尽管通知了沿途的地方官府,还有八旗军队分散开来维持秩序。

因为要搬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满人享受惯了,要带走钱财,要带走细软,还有睡得舒服的被褥,甚至是锅碗瓢盆,以及家俱。

这不象是逃回辽东,更象是野游,或者是搬家,什么东西都舍不得。

因此,车辆已经极为短缺,鳌拜不得不命令军队加以控制,以免被私人占用。他还要把大量的粮食物资运往辽东,那才是能够长期坚持的基础。

可以想见,回到辽东的一两年时间里,要重新垦荒耕种,要好好经营,才能够让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满人活下来。

“不知道明军是否会给我们这个时间?”鳌拜轻抚着额头,想到了锦西的明军,还有金州的。

现在,他也不敢奢望重新占领整个辽东,能回复到后金中期的时间也是相当的满意。

那个时候,东江军在海岛上打游击,锦州、宁远则被明军所占领。最难的时候,则是努尔哈赤死前的一两年,整个辽南都被放弃。

只要还能呆在辽东,哪怕是回到刚刚叛明时的状态,也还能够喘息恢复。

鳌拜面对如此形势,面对越战越勇的明军,已经把预期降到了最低。

作为一个过时的老脑筋,黄立是这样评价鞑虏的,鳌拜等人也确实没有了什么应对的办法。

他们不懂得化学,不懂物理,即便是增加财政收入这块,也还是封建社会的老手段。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所谓的运筹帷幄,所谓的阴谋诡计,都是浮云。

而明军的北伐进攻,也禀持着皇帝的意旨。用远超鞑虏的火炮、火枪,一路平推过来。

“鳌公。”遏必隆快步走进来,急着问道:“什么时候撤退,听说明军打到沧州了?”

鳌拜看了遏必隆一眼,说道:“按照敌人攻城的速度,应该还有三五天的时间。皇帝那边没动静,我已经下令再等一天。”

嘿!遏必隆一屁股坐下,用力捶了下桌子,说道:“杰书带的人马撤到了山海关,应该能够守住。但迁徙啊,拉那么多东西,走不快的。”

鳌拜不是很担心锦西的明军攻打山海关,但也要以防万一。反正从山海关到遵化,骑兵行进的话,用不了多长时间。

而且,要走边墙的话,也不一定非要到遵化。只不过,有几处边墙的关口,以及边外的道路,比较适合车辆通行。

对于遏必隆的急切,鳌拜并不意外,这本来就是一个懦弱胆小的家伙。

“从河南和西安撤回来的八旗人马,应该快到了。”鳌拜估算着时间,沉声说道:“这样的话,在京畿地区,我们还能有五六万人马,也有一战之力。”

绿营已经不可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91章 巡狩辽东

靠,鳌拜只计算了八旗的兵力。

尽管每路明军的兵力,都不是目前的八旗人马能够战胜的,但迟滞其前进,保护满人退出关外,还是能够做到。

而且,有这数万人马,蒙古诸部也不足为虑。显然,他们的忠诚也不靠谱,说不定就要冲上来咬一口。

也只有回到辽东,清廷才敢再扩充汉八旗。因为那些跟随撤退的汉人,差不多都有家眷,已经与清廷捆绑在了一起。

王朝末日,树倒猢狲散,在很多事情上已经显露无遗。这导致了满汉的更加隔阂,信任已经降到了最低。

“只有这么多的人马了吗?”遏必隆叹了口气,有些伤感,“加上辽东的,还不到十万。”

鳌拜垂下眼帘,缓缓说道:“兵力是不太足,但回到辽东,便占据了地利。太祖时期的对外征战,也不过是五六万人马。”

老奴时期,鞑虏的机动兵力确实也有五六万,可并不是说总兵力就这么多。况且,那时候鞑虏的战斗力相当强悍,不可与现在相比。

遏必隆岂能不知这是宽慰之语,苦笑了一下,没有再说话。

惨败呀,真的是惨败!不仅丢掉了关内的全部地盘,更损失了宝贵的人口。满人本来就少,现在更显出了单薄。

重回辽东就能安全吗?只凭这不到十万的人马,甚至会更少。明军不会善罢干休,还会继续进攻,怎么抵抗?

皇宫内,康小三在乾清宫内正大发雷霆,宫人和侍卫都噤若寒蝉,唯恐被迁怒。

“逃跑皇帝呀,朕绝不做丧家之犬。什么巡狩辽东,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鬼话。”

“催,催,催!不过是一群胆怯懦弱的家伙,担心自己的小命。怎么,还要表现忠心,朕不走,他们就不敢走?”

康小三在殿下来回走着,发泄着心中的不甘和愤怒。

这皇帝当得真窝囊,刚刚亲政,尽管是名义上的,就要仓惶逃跑。辽东一隅之地,还要自称皇帝,这脸真是够大的。

“万岁,太皇太后驾到。”大太监吴良辅壮着胆子,入殿禀告。

康小三强压愤懑的情绪,赶忙迎出去,和苏麻喇姑一左一右搀着孝庄皇太后,问道:“皇祖母,您怎么来了?有事唤孙儿一声也就是了。”

孝庄笑了笑,说道:“本宫随便走动一下,看看皇帝巡狩辽东的准备做没做好。”

康小三顿感气闷,闭口不言,搀着太皇太后进到殿内落座。

“古有勾践卧薪尝胆,现在皇帝也定然有此心胸,能够临变而不惊。”

孝庄也没有多废话,看着皇孙,缓缓说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道理,皇帝肯定也是明白的。”

“如果皇帝执意不走,那本宫就陪着你。咱们祖孙二人在一起,什么也不怕,是吧?”

看着祖母望过来的慈祥目光,康小三无奈地说道:“皇祖母,孙儿只是觉得憋屈,觉得对不起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