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巴海和萨布素是谈论过的,都是自愧不如。
已经占稳天下的大清,竟然败落得如此之快,更是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
二人最后得出的结论,除了汉人不服顺,群起反抗之外,对这位新皇帝也是既钦佩,又忌惮。
既能笼络人心,又杀伐果断,有这样的皇帝,大明是真稳了。被打得落花流水的清国,哪里还有复起之望?
巴海张了张嘴,又苦笑着摇了摇头。
自家皇帝还是半大孩子,大明皇帝却是经历过风雨,在颠沛流离中成长起来。这心智和能力,简直是不能比。
就是这招抚,恐怕最大的障碍,也在皇帝身上。
“大人没有严禁索额图那帮人在城中的走动,可有深意?”萨布素看着巴海,小心地问道。
巴海耸了耸肩膀,说道:“论品级,他们在某之上。论亲疏,更是皇亲国戚。哪里是能随便约束的?”
顿了顿,他又接着说道:“是否接受招抚,万岁也要征求臣子意见,要顾及民意吧?”
萨布素明白了,这是故意为之,将招抚的消息散播出去,用族人来压皇帝做出决定。
显然,两人经过起先的试探,对于招抚都是一样的意见,那就是接受。
作为宁古塔戍军的将领,他们不仅会有官职,按照招抚条件,还能再升一级。
而族人,愿意留在黑龙江的,划地耕种,朝廷也保证衣食无忧;不愿意的,则迁徙至吉林安置。
“辽宁、吉林、黑龙江,这是明廷要建立的东北三省,倒是很有见地。”巴海思索着说道:“而且,还要不断向北拓展,边界无止境,好大的魄力。”
萨布素苦笑了一下,说道:“大明人口亿兆,军队何止百万。只要钱粮充裕,开疆拓土也势在必然。”
“钱粮?!”萨布素嘿嘿一声,说道:“不会缺的,那位皇帝听说可是长袖善舞。”
钱粮对于清廷来说,一直不宽裕。
巴海和萨布素屡次要有所行动,清廷都拿不出足够的粮饷,提供不了太多的物资,抽调不了太多的人马。
比如,巴海便曾向朝廷上疏,申请打造战船,并抽调兵力,攻打雅克萨,但清廷并未批准。
萨布素准备调动兵力往额苏哩耕种,申请以宁古塔的军队轮更驻守,仍然未被清廷允准。
之前有三藩的军队需要供养,后来又与崛起的明军开战,清廷的财政更是捉襟见肘,哪里还顾得上宁古塔这边?
其实,这与历史上也差不多。清廷直到平定三藩之变后,才逐渐调集人马物资,在黑龙江流域与沙俄开战。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发生在历史上的康熙二十四年;第二次,是康熙二十五年。
“之前光说是满汉一体,现在却快成了汉满一家。”萨布素的神情有些复杂,说道:“对于罗刹人,倒是有着一样的打击计划。”
“罗刹人残忍暴虐,反复无常,确实是大患。”巴海眯了下眼睛,说道:“看过索额图带来的地图和资料了?”
萨布素郑重地点了点头,说道:“看过了。知己知彼,这回可长了见识。”
要说满清对于沙俄的了解,其实并不多。消息闭塞,也不知道沙俄的人口军事政治和经济。
连罗刹人具体从哪里来,以及疆域的大小,都不清楚。
就好象朝鲜记载的罗禅征伐,对沙俄也非常生疏。
史料中还有“貉车”、“虏车”、“老叉”、“老羌”、“车汉”等说法,并将其附会为中国古籍中记载的坚昆、室韦或靺鞨的遗种。
索额图带来了简单的地图,以及沙俄的资料,才使巴海和萨布素等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当然,黄立有意夸大了沙俄的威胁。
而在巴海和萨布素看来,地图上北面那老大一片地盘,都是罗刹人的,在心里便生出了沉重的压力。
他们当然不知道,沙俄的人口多集中在乌拉尔山西面,也就是欧洲的那一部分。在亚洲这边,就是地广人稀,没有多少兵力。
他们更不知道大明皇帝的魄力和雄心,可不仅仅是将沙俄侵略者从黑龙江流域逐走。
不仅仅是远东,还包括乌拉尔山以东,黄立是希望把沙俄彻底变成欧洲国家,亚洲这边的地盘,全是大明的。
至于灭掉沙俄,进入欧洲,与列强在欧洲大陆争霸,黄立觉得想得太远。有新大陆,欧洲人口多,并不是好的选择。
将沙俄东进的道路堵死,让他与欧洲国家死磕,搞得越乱越好。
“军队也要得到招抚的消息。”巴海下定了决心,看着萨布素,交代道:“某再拖一两天,再去新城觐见万岁。”
萨布素想了想,说道:“不如派人先将皇后护送到新城,其余人等只说是需要甄别,延后一两日也有了借口。”
巴海眼睛一亮,用
力点了点头,说道:“此议极好,就这么办吧!”
在索额图和明珠的言辞中,倒是说皇后赫舍里氏也赞成招抚。不管是真是假,早晚也要让皇帝知道。
如果是真,正好劝劝皇帝,没准接受招抚就顺顺当当。如果是假,那也不是他们能改变的。
而留下索额图等人,正好睁一眼闭一眼,让他们把招抚的消息传播开来。
同时,巴海也想看看军队的反应,再作最后的决定。
萨布素也明白了上司的意思,如果军队中多数倾向于接受招抚,那就有底气了。说不定,能行兵谏之事。
为了一己私利,连累族人,难免群情激愤。要知道,败逃到此的皇帝,已经失去了大半的尊贵和权威。
败得彻底,损失惨重,除了安慰皇帝,谁也没有了再兴复而起的奢望。
生活艰难,还要担心明军打过来,都是惴惴不安,有朝不保夕的忧虑。
民心不振,军心也不稳。整个天下都丢了,苟延残喘于苦寒一隅,怎么能够抵挡强大的明军?
正因为看到了这些,巴海和萨布素才想着接受招抚,这可能是最后的生路。
同时,也因为民心军心的不振,他们才有信心说服皇帝。
至于是嘴上说服,还是武力逼迫,还要看小皇帝的决定。
不满和抱怨不是一日形成的,逃到黑龙江的鞑虏因为环境恶劣、吃食匮乏,以及心理的落差,令人不得不生出情绪。
巴海和萨布素等宁古塔老人,对于皇帝的亲近程度,自然也不比皇帝国戚。
康小三做出的对罗刹人的忍让,也令他们甚为不满。
形势已经摆在眼前,就算明廷不来招抚,如果为族人考虑,也要向明廷试探和谈的条件。
现在,为了族人,为了皇太后,就应该做出明智的选择。不仅自身得保,还能得到族人的感恩戴德。
“希望不要内讧,出现自相残杀的惨事。”巴海起身要送萨布素,无奈又感慨地叹息着。
萨布素耸了耸肩膀,说道:“大人多虑了。民心军心所向,就算有冲突,也不会有多大的规模。”
“万岁嘛,自然更是无碍。”萨布素颇有深意地又补充了一句。
巴海点了点头,说道:“那就好。满人已到如此境地,再经不起大的动荡了。”
萨布素躬身施礼,走出了屋子。
巴海回到桌案后坐下,思索了半晌,便召来亲卫队长,那是心腹亲信,吩咐了一番。
招抚的风声要尽快散播出去,至少是宁古塔新旧两城和周边的族人。离得远的,倒是不用着急。
皇后送到新城,这消息便瞒不住皇帝。到底如何,也会很快就有定论。
如果族人和军队都倾向于受抚,巴海就顺势而为。如果抗拒的人多,那他再作别的打算。
人都是有私心的,巴海和萨布素也是如此。他们也有家眷亲人,希望能过得安生,也希望自己能更有前途。
打发走了亲卫队长,巴海便看着桌上的地图出神。
地图上也只是大概的轮廓,黄立也知道不太准确。毕竟,是地理大发现后才有的,又没有什么卫星和航测技术。
但只是目测,从黑龙江向北,一直到陆地的尽头,也就是北冰洋,这距离也超过了明国从南到北的长度。
“这要是都打下来,几乎是将国土面积扩大了一倍不止。”巴海有些咂舌,但更多的却是振奋。
闲置或耕种,做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不是巴海的心中所愿。相信萨布素等将领,也是一样的心思。
要想建功立业,就要有仗可打。而这么大的地方,没个几十年时间,打不下来的。
巴海和萨布素等人不仅熟悉黑龙江的地形地势、周边民族,更适应北方的气候环境。
只这个长处,或者说是优势,明廷就不能弃之不用。军功就是晋身之阶,也是安身立命的资本。
明廷不仅需要他们这些兵将,还需要满人在黑龙江和吉林耕种。没有人口,就建不起基地。
没有稳固的基地,向北推进扩疆的步伐就要受到限制。如同地基是否牢固,决定了楼阁能盖多高。
巴海和萨布素都觉得明廷不会出尔反尔,放皇后回来带话,就代表着诚意。
而且,皇太后也还活着,那些族人也只是囚禁,并没有全部杀掉。
“希望皇上能够看清形势,且有所担当,别弄得族人失望,军队哗变才好。”巴海也不想走到那一步。
如果真是兵谏,或者说是反叛,对他的名声也有损。卖主求荣,可是历来都被人鄙夷轻视的。
所以,保证康小三的安全,也是巴海要尽量做到的。制住皇帝,或许更容易讲明白道理。
由皇帝接受招抚,比他将皇帝囚禁,再向明军投诚,更好一些。从长远考虑,他并不想要反正的功
劳。
……………
草原上已经全是绿色,虽然草刚冒出寸许。
但篷勃的生机现在正在被浓重的杀气所笼罩,明军以千人队为单位,纵横驰骋在科尔沁的草原上。
李岳抽调了八千骑兵,每人双马,从沈阳而出,走铁岭、开原,杀入科尔沁大草原。
为区别于同族之阿鲁科尔沁,科尔沁部又名嫩科尔沁,是最早与后金结盟的蒙古诸部。
后金改国号为“大清”后,科尔沁所属四部十旗会盟于哲里木山下,形成哲里木盟,又称“嫩江十旗”。
在追杀出关返辽的鞑虏时,明军与察哈尔部联军已经顺手灭了科尔沁左翼前旗(彰武县)和左翼中旗。
此番出击,明军的目标是左翼后旗,以及郭尔罗斯后旗(肇源县)和郭尔罗斯前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灭掉科尔沁部左翼,既抢牛马,又为吉林建省消除西侧的威胁。同时,也是试图打通一条辽吉黑的陆上通路。
按照后世的地名,就是沈阳、铁岭、开原、四平、公主岭、长春。
从长春又能分出两路,一条是德惠、扶余、双城、哈尔滨;一条是农安、松原、肇源、大庆、齐齐哈尔。
当然,这还有些遥远,没有个十年八年,甚至是几十年,很多地方也建不起城镇。
但黄立相信,能成为城镇的地方,自然有其合理之处和固有的优势,早晚会被发现并利用。
只要不断地设村立屯,步步北上,人口跟得上,东北的开发就是一片光明。
零星的枪声在远处响起,李岳却并不紧张,举起望远镜瞭望着,却也看不清楚。
“科尔沁部这么弱啊!”亲兵队长既有些意外,又些鄙夷,“简直是不堪一击,咱们高估他们了。”
李岳放下望远镜,沉声说道:“蒙古诸部自林丹汗之后,便孱弱下去,又是分崩离析的状态。如果不是草原太大,击败他们并不费力。”
就是林丹汗时期,其实力也大打折扣,非但打不过鞑虏,连明军也能抵挡,使其难以寇边入关。
现在的明军,在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太大,蒙古诸部就更没有正面抗衡的实力。
但深入草原作战,地域太广,后勤保障困难,也是历来中原王朝无法破解的难题。
寻找不到蒙古人决战,等到粮草物资耗尽,要么无功而返,要么还要遭到突然出现的蒙古人的反击。
所以,李岳这次的攻袭,每人双马,携带了半个月的干粮。并且,尽量以战养战,通过缴获来增加作战的时间和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