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76章 北方战略开启
而鞑虏残余,自是由辽东明军收拾;沙俄侵略者,就那点人,也根本不是明军的对手。
但现在伐倭还是军事机密,他只能敷衍地说道:“现在还不确定,咱们就等万岁旨意吧!”
打击沙俄,防范并慑服蒙古诸部,并向北拓展,是辽东明军的任务;伐倭,则主要是山东驻军,以及北洋海军的行动。
“刘大人那边派来的军官和老兵不少。”锁彥龙猜测着说道:“朝鲜兵训练好,可能是要走海路,前往苦叶岛和奴儿干都司吧?”
李岳笑了笑,说道:“倒是有这个可能。北洋海军不是分为两支舰队,一是辽东,二是山东。估计,朝鲜的水师也会被征召,一起行动。”
锁彥龙不再刨根问底,又介绍了朝鲜兵屯垦的情况。
镇江堡周边,已经垦荒耕种了万余亩田地,秋收后便能提供粮草物资。
同时,朝鲜的部分劳务输出人员,被安置在在宽甸六堡地区,也耕种了相当多的田地。
“朝鲜人多地少,特别是北部,山多田少,老百姓生活艰难,都很愿意来辽东垦荒耕种。”
“咱们这边的政策也好,如果不是朝鲜官府有限制,呼呼啦啦的能来好多人。特别是冬季,鸭绿江结冰,踩着冰面就过来了,拦也拦不住。”
李岳觉得这属于政务,应该是全凤翔的工作。
但他还是忍不住说道:“咱们这边也不能放开收留,这关系到辽东的安定。特别是今年,秋收之前,也没有那么多的粮食。”
“末将明白。”锁彥龙说道:“到底不是咱们大明百姓,辽东的朝鲜人多了,有鸠占鹊巢的危险。”
现在刚开始劳务输出,朝鲜人的数量还不算多,汉人在辽东占据着优势。
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朝鲜人不断涌入的话,辽东的人口比例就会有失衡的危险。
所以,对于朝鲜人归化入籍,不仅有数量要求,还有其他的条件。比如说汉语,会汉文等等。
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实施。既然有劳务输出,还不用给予大明子民的待遇,全凤翔也不是太过迫切。
在辽东先完成自给自足的目标,再逐渐招揽移民,逐渐向北拓展开发。先完成东北三省的雏形,再建城设村,填充人口。
不管是来打工的朝鲜人,还是投降归附的满人,都会统筹规划,分村建屯。
按照十几年,或是几十年的长期计划,将他们同化,成为大明的子民。
除了安置在东北,还有更远的地方,比如苦叶页(库页岛)、外东北,甚至是西伯利亚。
黄立是铁了心要与沙俄争夺,不仅是远东,还要争取打到乌拉尔山,把沙俄的亚洲部分全部收入囊中。
从人口和兵力的对比上,黄立并不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现在沙俄的人口,也就一千四五百万,还没有吞并波罗的海沿岸,刚刚占领了乌克兰,却还被强国瑞典压得死死的。
现在的瑞典王国,其疆域大致涵盖了现今的芬兰、波罗的海三国,还有波兰、德国以及俄国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堪称不折不扣的北欧霸主。
而黄立也想效仿沙俄的扩张手段,邻国强大时装孙子,只去欺负其他弱小的邻居。
等到强国衰弱时,便趁机下手,可谓是“趁你病,要你命”。
可惜,周围都是弱鸡,想欺负哪个就欺负哪个,根本没有需要服软低调的强国。
而现在的沙俄,正盯上了曾经强大的波兰立陶宛联邦,乌克兰就是从其手中夺取的。
黄立不准备让沙俄这般从容地扩张,在远东开辟战场,就是要拖住其发展的脚步。
没有铁路,沙俄从欧洲调兵到远东,可谓是困难重重。光是粮弹物资,就难以支撑太多的军队。
相反,大明以东北作为基地,向远东扩张,倒是比沙俄更加方便一些。
而且,沙俄能利用哥萨克进行侵略,大明也能用满人、朝鲜人,以后还要加上倭人和蒙古人,与沙俄进行争夺。
李岳巡视了一番,又询问了几个朝鲜军官,知道朝鲜的水师也集结到了济州岛,接受北洋海军的训练,也就放下心来。
毕竟,伐倭不是辽东明军的任务,就算是抽调,也不会太多。他这边,还是要关注宁古塔,关注辽东边外蒙古诸部的异动。
虽然从实力上比较,鞑虏残余和蒙古诸部,都不再是明军的对手,但也不可不防。
对科尔沁部的打击,快打快收,并没有过于深入。既是练兵,也是震慑,更希望的是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76章 北方战略开启
搅动蒙古诸部,迫其内附大明。
察哈尔部是一定会向蒙古诸部动手的,不管是软的,还是硬的,统一蒙古诸部的野心并没有改变。
但是先西进右翼,还是东征左翼,抑或是北上攻击漠北蒙古诸部,目前还不好判断。
可不管怎么样,漠南蒙古是明军下一阶段要控制的目标,使其成为大明北部的屏藩。
从辽东到蓟州,再到宣府、大同、偏头关等重镇,明军正在厉兵秣马,等待着出击的时机。
主要是战马要增加,粮弹物资要囤积。国战结束时间还短,北方的恢复重建,也影响到了军队的行动。
“今年北上迁都应该是已经确定的事情,万岁坐镇北京,这北方的战事,恐怕要频繁起来了。”
李岳看着锁彥龙,叮嘱道:“尽快练成堪战之兵,不愁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锁彥龙用力点着头,笑着说道:“末将明白,不管是打沙俄,还是蒙古诸部,以后仗有得打。”
职业军人,盼的就是打仗立功。和平时期,哪里有那么多的晋升机会,只能是熬资历。
李岳等将领都清楚,南洋的拓展已经有了章程规划,皇帝的精力要转向北方了。
不说能彻底解决中原王朝的北方边患,也要打出更大的缓冲,削弱北方游牧民族的危害。
李岳说道:“回到吉林船厂,本将便要盯着宁古塔那边。有你和几位老将在这里,我很放心。”
“大人尽管放心,顶多三个月,保证练出敢战之兵。”锁彥龙躬身作着保证。
李岳微笑颌首,翻身上马,在亲兵的保护下,驰奔而去。
朝鲜兵训练好,多半是要用在伐倭上。辽东这边用得不多,有个五六千就足够了。
鞑虏残余如果接受招抚,自然是省了很多事情。以宁古塔为基地,乘船沿江而上,就能与沙俄开战。
“有一两千精兵,就足以扫荡沙俄侵略者。唯一的问题就是路途远,粮弹供应困难。”
李岳知道,与沙俄争夺,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键还在于人口,在于地方的开发经营。
只有粮草物资充足,军队才能长期作战,并且扩大占领的范围。
否则,一次远征固然能摧毁沙俄侵略者的据点,但不能筑城戍守,没有后勤保障,只能又退回来。
沙俄侵略者人数不多,但退而复来,始终难以根除消灭,就是这样的原因。
“移民实力,才是长久之道。汉人、满人、朝鲜人,或者还要加上倭人,应该都是移民的对象。”
李岳已经想了很多,也知道军政都要跟上,才能克服困难,不断地北进,打下那一大片不亚于大明本土的广阔疆域。
…………….
大明中兴,西北因为甘陕绿营的反正归附,遭受的战乱伤害还不算特别大。
但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从明朝中后期以来,西北便一直不是富庶之地。
而且,小冰河期的危害,比其它省份更加严重。正因为如此,明末农民大起义也是从西北开始爆发。
与国内其它省份一样,西北地区也在经历着重建和恢复。
随着各种惠民政策的实施,以及大量钱粮的投入,使得社会秩序迅速稳定,民生状况也日益好转。
陕西和甘肃沿袭了清制,分为两省,其中甘肃省会便是兰州,巡抚和提督都在此城。
作为边防重省,甘肃领四镇总兵,分别为甘肃、宁夏、西宁、安西四镇。每镇步炮骑皆备,编制为一万。
陕西军队比甘肃少一镇,只有三万人马。但甘陕一体,都归西北军区指挥,军区正副司令分别为袁宗第和党守素。
而兰州自秦朝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自古就是“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
得益于丝绸之路,兰州作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商埠重镇,又以“金城汤池”之意命名金城,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
明朝自建文元年肃王朱楧率甘州中护卫移藩兰县(兰州),以三分军士守城,七分军士屯田。
又加上东南诸省移民不断移兰屯垦,兴修水利,促进经济发展,人口增殖。至成化时,兰州“城郭内外,军民庐舍不下万馀区”。
但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人口锐减,兰州现在已经不复当初的繁荣。
巴陵王党守素放慢了马速,兰州城已是近在眼前。虽然不是最繁华时的景象,但与去年相比,却已经变化极大。
一路行来,村镇已不再是人烟稀少,荒地也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76章 北方战略开启
多被开垦耕种,百姓忙碌而充实,不再是面有菜色、惶惶不安。
道路虽然还是夯土修筑,却平整了许多,路旁也多栽有树木,春夏时节,入眼的葱绿色令人心情愉悦。
“一路所见,也能知晓大概的民情。”党守素轻摇着马鞭,对随扈的马惟兴说道:“这恢复重建的速度,还是超乎预期。”
马惟兴点头赞同,说道:“比去年是变化很大,这也多亏朝廷的钱粮充足。否则,总要等到今年秋收之后,老百姓才能生活好转。”
不仅是西北,整个北方的重建恢复,都得益于朝廷的大力投入。南方输粮,光是路上损耗,算起来也是个惊人的数字。
可即便如此,甘陕的军队也粮饷充足,百姓也有饭可吃,竟然没出现饿死人的现象,也着实令人佩服。
历朝历代,能做到这种程度的王朝,也是屈指可数。更不要说,几十年前的明末,遍地饥民,揭竿而起的动乱了。
象党守素、马惟兴这些老人,都是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也就更多感慨,更多的唏嘘。
不管皇帝是怎么做到钱粮充裕的,单就这份爱民之心,便亘古少见。
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哪个朝代,即便号称盛世,也有很多老百姓因为穷困,或是灾荒而饿毙于路。
但象新兴的大明,想方设法,全力保障民生,并且效果菲然的,扳着指头也数不出几个。
“万岁是知道民间疾苦的,自是与出于深宫内院的大不相同。”党守素缓缓说道:“此乃万民之幸,也是我等之幸。”
马惟兴点头称是,说道:“惟愿万岁身体安康,长命百岁。”
说起来,党守素是大顺军出身,马惟兴却是大西军。但现在的明军,不同出身的都已经混在一起,谁也轻易不提。
因为,不管是什么出身,细究起来,都有污点。
大顺军是攻下了北京,逼迫崇祯上吊煤山;大西军也是反抗明廷,后来又投降了满清。
所以,淡化出身,只论军功,便成了大多数将领的共识。这也符合皇帝的意思,自然就更为认同。
而且,现在的讲武堂,也逐渐成为了军官养成的必经之路。
之前在南京,以后在北京。海军军校也建立起来,分别是在威海和广州。
只要有上进之心,在军队中升为低级军官,便可报考军校。成绩合格者,便能去进修,身上也就带了天子门生的标签。
军校以后还会在社会上招生,毕业后再去军队锻炼,晋升自然也会更快一些。
现在的军队建设,正在向黄立熟悉的方向发展。至关重要的总参谋部,也呼之欲出。
世界上第一个总参谋部是十九世纪的普鲁士军队建立的,前身是军需总监部。
但在当时,即便是普鲁士军界,也普遍不知如何充分发挥这个新机构的作用。
直到毛奇就任第四任总参谋长,才进入了德国普鲁士总参谋部的辉煌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