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抹记忆 作品
第1124章 运动中歼敌(八)
一时间,这里俨然成为了人间地狱。机枪的射击,在人群中爆出一团团的血雾;火箭弹的爆炸,则掀起了无数的残肢断臂。
担任后卫的德意志团,本来就因为团部和一个步兵营被歼灭,而变得士气低落。遭到攻击后,顿时乱成一团,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有两个连被苏军所歼灭。德意志团的副团长见势不妙,连忙命令部队就地分散,利用弹坑或雪堆做掩护,开始与苏军展开了对射。
由于不久前刚得到了火箭弹的补充,因此索科夫也不吝啬,命令各团对着敌人密集的地方发射火箭弹。不断发射的火箭弹,落在敌人集结的位置爆炸,把敌人炸得鬼哭狼嚎。
德军副团长觉得以自己的实力,是根本无法和苏军抗衡的,便向瓦尔少将发出了求救信号。他一厢情愿地想,没准等到主力赶到,攻击自己的俄国部队就会撤退。但他却忘记了,自己的部队停留在无遮无拦的道路上,面对苏军强大的火力攻击,全军覆灭是在所难免的。
一名营长跑到副团长的身边,向他报告说:“中校先生,俄国人的火力太猛,假如我们的部队继续停留在这里,早晚会全军覆灭。”
“我已经向师部求援,”副团长固执地说:“俄国人深入我军后方,不可能携带多少弹药,他们的炮击很快就会停止的。假如我们此刻撤退,俄国人就会跟着我们后面追杀,到时候部队就会崩溃的。”
对正在指挥战斗的索科夫来说,德国人不管是留在现在的位置死守,还是撤退,被自己歼灭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事情。他举着望远镜,望着前方硝烟弥漫的地方,头也不回地问西多林:“参谋长,在中途埋伏的那两个营,有什么消息传回来吗?”
昨晚负责断后的布里斯基营和沙姆里赫营,此刻正在第122团参谋长万尼亚少校的指挥下,埋伏在德军的必经之路上。索科夫给他们下达的命令是,只要敌人的增援部队进入了伏击圈,就立即用火箭弹实施攻击,给敌人以重创,迟滞他们增援的速度,以便师主力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消灭帝国师的后卫部队。
“没有,师长同志。”西多林摇着头说:“万尼亚少校还没有发来任何电报,我估计敌人的增援部队还在路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赶到。”
“如果我们歼灭了德军的后卫部队之后,敌人的援军还没有赶到。”索科夫吩咐西多林:“那立即命令万尼亚少校率部立即转移,准备去袭击旗卫队师的后卫部队。”
就在西多林给万尼亚少校发报时,政委阿尼西莫夫走到了索科夫的身边,笑着说道:“师长同志,我还从来不知道仗可以这么打。就算我们不能歼灭帝国师的后卫部队,但一个师所取得的战果,绝对不比一个集团军的战果差。”
索科夫放下望远镜,扭头对阿尼西莫夫说:“政委同志,光是战果比一个集团军多,是远远不够的。我的目地,是尽可能多地歼灭这三个党卫军师的有生力量,以减轻我们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所承受的压力。”
如果是昨天,索科夫说这样的话,阿尼西莫夫肯定会半信半疑。但此刻索科夫说出来,他觉得是完全理所当然的。别的不说,索科夫如今在德军中也是一个传奇人物,假如他指挥的战斗,不能取得超出想象的战果,那简直是不可思议。
“师长同志,”西多林发完给万尼亚少校的电报后,又将一份新的电报交给了索科夫:“根据侦察兵的报道,德军旗卫队师的元首团,也跟随帝国师的主力南下,准备来增援遭受我军攻击的敌人。估计再过一个小时,就能赶到我军的伏击圈。”
得知旗卫队师的部队也出动了,索科夫不禁微微皱了皱眉头,他接着问道:“参谋长,你问问侦察兵,元首团是随帝国师一起行动,还是单独行动?这样我们才能制定相应的作战部署。”
侦察兵的回复很快就到了:“元首团和帝国师的主力,相距了五公里。一旦帝国师遭到攻击,他们就能立即赶到支援。”
听完西多林的报告后,索科夫沉思了一阵,随后对西多林说:“参谋长,敌人遭到了我们火箭弹的攻击后,基本已经丧失了抵抗能力。命令各团立即发起攻击,务必在半个小时内解决战斗。”
在战前的部署中,索科夫曾经说过,要用强大的炮火,打得敌人彻底丧失抵抗力之后,再发起进攻。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敌人显然还有一定的战斗力,如果仓促发起攻击,肯定会增加部队的伤亡。
西多林连忙提醒索科夫:“师长同志,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只需再用火箭弹攻击一拨,就能彻底摧毁敌人的抵抗……”
“不行,我们不能在这股敌人的身上,消耗太多的火箭弹。”索科夫对西多林说:“我们迅速解决战斗后,可以立即调头向西,迂回到旗卫队师的背后,狠狠地揍他们的后卫部队。到时随着帝国师南下的元首团,就不得不撤退战斗,赶去增援他们遭到攻击的部队。”
“师长同志,”西多林有些吃惊地说:“我们如今距离旗卫队师的后卫,大概有十公里的距离,能在万尼亚少校他们的伏击战打响之后,就展开对旗卫队师后卫的攻击吗?”
“参谋长,你说得有道理。”索科夫觉得西多林说得有道理,便临时地修改了自己的作战计划:“命令第122团、第124团立即向敌人发起攻击,而叶尔沙科夫上校的第125团则撤出战斗,迅速向西推进,迂回到旗卫队师的后方,随时准备发起攻击。”
带着部队南下的瓦尔少将,距离万尼亚少校布置的伏击圈还有一公里时,忽然接到了德意志团副团长的无线电话,说苏军已经发起了最后的攻击,自己的部队覆灭在即,请求援军尽快赶来支援。
瓦尔少将听到副团长这么说,顿时就急眼了,连忙冲着送话器喊道:“中校,顶住,我命令你顶住。我们距离你们大概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只要你们再坚持一下,我们就能赶过去救援你们。”
结束和副团长的通话后,瓦尔少将立即给另外两位团长下达命令,让他们加快速度,迅速赶到德意志团遭受附近的地方,务必要把遭到攻击的部队救出来。
然而,令瓦尔少将没想到的是,他们又向前走了几分钟,就遭到了来自附近森林里的火箭弹的攻击,正在急行军的部队,顿时被炸得七零八落。
没等他给部队下达新的命令,就有一枚火箭弹落在距离他的桶车五六米的地方爆炸,当场把两辆摩托车炸得四分五裂。瓦尔少将所乘坐的桶车,也被爆炸的气浪掀翻。
还在附近的士兵,见到师长的桶车被炸翻,连忙过来救援。把手臂受伤的瓦尔少将从车里拖了出来,而司机和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副官,则被弹片打死了。
捂住受伤手臂的瓦尔少将,在两名士兵的搀扶下,跌跌撞撞地朝着车队的后方跑去,试图躲过苏军的火箭弹攻击。
跟在帝国师后面的元首团,得知前面的部队遭到了苏军的伏击,元首团团长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随即派出侦察兵去侦察。
见部队停止了前进,团参谋长连忙对团长说:“上校,友军在前方遭到了俄国人的伏击,我们不需要赶过去支援他们吗?”
“他们正遭到俄国人的火箭弹袭击,我们就算赶过去,也是送死。”团长望着前方的火光和硝烟,听着传来的隆隆爆炸声,对参谋长说道:“在没有搞清楚前方的情况前,所有的部队都暂时停下待命。”
虽说部队停止了前进,坐视帝国师遭到苏军的火箭弹攻击,但团长还是觉得应该把这里所发生的事情,向自己的师长迪特里希将军汇报。便吩咐参谋长:“给师长发报,把这里的情况向他进行汇报。”
迪特里希得知帝国师在南下过程中,遭到了苏军的伏击,不禁被吓了一跳。他连忙向豪塞尔报告说:“将军阁下,瓦尔少将率领帝国师主力南下的途中,遭到了俄国人的火箭弹袭击,部队的建制已经被打乱,继续执行增援任务,显然已经是不可能的。”
“真是见鬼了。”豪塞尔恼怒地说:“这帮该死的俄国佬,是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居然在我军的必经之路进行伏击。”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将军阁下,”迪特里希提醒豪塞尔:“您别忘记了,我们的对手是索科夫。他可是一个狡猾的俄国人,我军在他的手里吃得亏还少吗?”
“可恶,真是太可恶了。”豪塞尔说道:“要是让我活捉到他,我一定会亲手把他掐死的。迪特里希将军,命令你的部队加快行军速度,务必要把瓦尔少将的部队解救出来。”
“对不起,豪塞尔将军。”对于豪塞尔的这道命令,迪特里希却选择了不服从:“根据我部下的报告,俄国人正在用那种新式火箭弹,攻击帝国师的部队。就算我的人赶过去,也只有送死的结果。因此我命令他们停在原地待命,等到担任伏击任务的俄国人撤退了,再赶过去支援帝国师也不迟。”
豪塞尔此刻对索科夫恨得牙痒痒的,但却拿对方无可奈何。此刻听到迪特里希提出的理由后,沉默了片刻,便点头表示同意:“好吧,迪特里希将军,就命令你的部队暂时停止前进,等实施伏击的俄国人撤退后,再赶过去增援帝国师。”
下达完这道命令后,豪塞尔感到心如刀割,他心里很明白,帝国师经过这番打击后,除非立即撤到后方进行补充,否则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无法再执行任何作战任务。
向德意志团发起最后攻击的第122团和第124团,只用了二十分钟,就全歼了残余的敌人。他们抓紧时间收拾了一批还可以使用的武器弹药之后,便根据索科夫的命令,撤出了战斗,向着西面转移,赶过去支援即将和旗卫队师交锋的第125团。
索科夫在转移前,命令西多林给万尼亚发电报,了解他们伏击的进展情况。万尼亚的电报很快就来了,说正在用火箭弹攻击敌人的行军队列,敌人在火箭弹的打击下,已无法再继续向南推进了。
听完西多林的汇报,索科夫再次发布了一道命令:“通知万尼亚少校,敌人的兵力比他们强大,一旦火箭弹耗光,就立即率部队撤出战斗,不得与敌人纠缠。”
西多林谨慎地问:“让他们撤到什么地方去?”
索科夫心里很清楚,假如命令万尼亚向自己靠拢,就有可能和德军遭遇,因此他觉得暂时让这支部队脱离自己,进行单独的行动:“告诉万尼亚少校,让他们暂时隐蔽在附近的森林里,等待我的进一步命令。”
“师长同志,如果他们停留在附近的森林里,很容易被敌人察觉。”西多林觉得索科夫的这道命令,等于是把万尼亚他们置于了危险之中,连忙说道:“我觉得还是应该让他们向我们靠拢。”
“不行,假如他们此刻向我们靠拢,反而会与敌人遭遇,到时他们的处境会更加危险。”索科夫向西多林解释说:“假如他们退入附近的森林隐蔽,敌人一时半会儿是无法发现他们的。特别是我们在旗卫队师的后方打响后,敌人注意力就会被吸引过来,更加无暇顾及他们。”
“好吧,师长同志。”西多林觉得索科夫说得有道理,便点着头说:“我立即给万尼亚少校发电报,命令他们在用光火箭弹之后,就退入附近的森林隐蔽,等候师部的下一步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