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朱元璋绝对是个天才!!
说实话,朱标的确是不好意思这么去说这些话,但是他心里面要是没有一丁点的抱怨的话,那朱元璋自己都不相信。
毕竟他是比较了解自己的儿子的,尤其是在陈寒来到了大明王朝之后的这段时间以来自己儿子的变化他。但是能够发现有很多的。
在这一点上他必须得要承认陈寒对于自己儿子的这种影响是非常大的。
尤其是陈寒直接就把很多的历史事件都跟他们父子两个给说明白了之后对于他们父子两个人,很多观念的塑造都有着巨大的改变。
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毕竟陈寒是来自于未来的人,他知道六百多年之后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对于大明王朝现在的格局来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现在他们父子两个一直都在想要如何才能够让所有的官员都能够按照最完美的匹配度来进行分配。
可是到后面才发现这种假想是不存在的,因为所有的官员不可能跟着你的所谓的思想来做事。
朱标其实一直都在想着要让天下的官员有一个比较完美的素质。
这是朱标对比朱元璋来讲更加天真的一面,他一直都觉得这些官员一个个的其实也可以改变他们的想法,只要通过各种策略的转转变,就能够有这种可能性。
当然朱元璋觉得这种观念的形成可能跟自己的影响力也是有关系的,因为一直以来朱标都以自己这个当父亲的为榜样,所以有很多东西一直都是跟着自己的想法在做事。
朱标可能觉得自己这个当父亲的或者这个当皇帝的是希望天下的官员都能够非常清廉,都能够保证圣人一样的道德。
所以他在当太子爷的时候也是这么希望的,同时也是想要让这些官员一个个都能够按照这种方法去做,一个个都能够成为那样的官员,一个个的在面对诱惑的时候都能够非常轻松的化解,然后帮助大明王朝可以走得更远。
当然很多历史书当中对于老爷子也就是朱元璋的观念,其实都有一点误差,就是认为朱元璋就因为在早年受到的那些创伤之后,觉得天下官员非常可恶。
所以他希望天下官员都能够以一个非常高的标准来执行政策。所以认为朱元璋有点理想主义。
正是因为他们觉得朱元璋有点理想主义,所以才会认定他的那些策略,也就是说要把天下所有官员都统统斩掉贪腐的念头,是因为他的理想主义破灭的原因。
可是这些人其实完全不去想一想,按照朱元璋这种人的思想观念来讲,他有可能会是理想主义者吗
你不能因为朱元璋在制定了那么低的俸禄,然后看到那么多的官员又进行贪腐,他勃然大怒,所以才会采用那么极端的办法去反腐的这种历史记录就觉得他是理想主义者。
从朱元璋整个的经历来看,朱元璋这个人绝对不可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反倒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因为他的经历已经告诉了他,天下官员为什么会贪污受贿,难道仅仅只是因为这些人的品格不好吗
不是的。
是因为权力寻租。
官员用权利换利益这种现象,是几千年来有权利之后不可能更改的。
说句不好听的话,说朱元璋有点理想主义,这种人的观念真的太迂腐了,总是在研究一个人的时候把人生经历以及他的个人生活,强加到一个君主的头上。
当然陈寒自己在现实生活当中也并不是一个学者,他也不是一个有成就的研究者,但是他就以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去推断,都觉得这个所谓的理想主义实在是过于幼稚天真,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理想主义论调也能站住脚。
其实很好计量的一点就是,如果朱元璋真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话。
他完全可以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把官员的俸禄提高,一开始就把俸禄定的高一点,然后等你们出现了贪腐的时候,我才不得以下手,这才符合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想法。
因为又不是没有这种现象出现,宋朝的官员就是非常高的俸禄,那些官员难道不贪吗宋朝出现的贪官污吏不够多吗
有用吗没有用,所以他才不会把俸禄定的那么高。
至于说低俸禄,希望官员能够洁身自好,难道对于一个从小经历过那么多人生大起大落的人来讲,他会相信这些官员是圣人吗
要知道他的父母亲是直接被饿死的,罪魁祸首就是元朝朝廷以及那一大帮腐败的官员。
所以对于那些官员的品德和人性,他是绝对不信任的,这一点一定是正确的。
而之所以定那么低的俸禄,最可能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就是当时明朝刚刚创建的时候,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动乱,以及元朝对中原的剥削导致整个天下百废待兴,没有那么多钱财来供应那些官员。
当然也有人会说,为什么又能够给那些藩王们那么多的俸禄呢
那是废话,开国之初的时候有几个藩王
就算老朱能生,二十多个藩王,即便给了他们那么高的俸禄,二十多个能吃多少
不能用后期藩王养猪似的那么多,来反推当初的朱元璋给藩王们开那么高的俸禄一定是错的。
有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当初的藩王制度,其实是为了从武将手上把军权给争夺过来的一种策略。
这不仅是因为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子孙有特别的优待,而是一种国家级的策略。
可以去看看那二十多个藩王分封的都是些什么地方
以山海关到嘉峪关这一条线过来,从东到西辽王分封在东北,宁王也在东北,燕王朱棣他是在北平,以及谷王、沈王,他们这些都是在当时非常艰苦的九边之地。
即便是到了现代可以看一看,除了燕王朱棣,以及分封在山西太原的晋王,陕西长安的亲王、河南开封周王,哪一个王爷分封的不是些犄角旮旯
说白了从地形上看,都是从东到西,沿着长城防线拱卫边疆;
沿着中原一带形成第二道防卫,拱卫南京;
以及西南方向形成半包围拱卫中原。
都是按照这样来分封的,难道这样的策略不是最好的分封策略吗
往小了说,说朱元璋是相信自家朱姓子弟才能够拱卫天下江山,难道这有错吗
让每一个朱家子孙都能够有自己的责任感。
如果不是因为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他自己以藩王登基,害怕有藩王效仿他,用财权置换了藩王的军事力量。
那么这一套制度一直这么传承下去的话,其实是最有效的。
一是从武将手中把军权夺过来,二是朱家子弟也有事做,同时又拱卫中原,拱卫边疆。
说白了,真正破坏藩王制度的是燕王朱棣登基之后的连锁反应,而不是老朱当时分封的这些龙子龙孙有错误。
那么这就验证了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们发那么高的俸禄,并不是为了让他们养尊处优,有很大程度是给藩王们的军事补贴。
就说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没有这么高的俸禄的话,那么藩王们带这么多兵怎么去养活难道仅仅只是靠着地方上缴纳的赋税截留一部分下来养活那么多的兵吗
说白了,这不就像是如今的财政转移政策吗
像甘肃那一代的藩王,他要想练这么多兵,当地有几个税收能够支持这么多兵囤积在那里
可仅仅只是因为这么一个原因,有多少文官对这个藩王制度天天抨击,拿这个事来比自己拿的俸禄低。
以至于到了后代,也就是现代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是拿着这么一个制度来抨击老朱,说他的那些个儿孙们是在养猪,却完全不去考虑一下燕王朱棣的破坏性。
从这些角度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朱元璋绝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完全知道官员是什么德行。
所以就论证了陈寒自己所提出来的理论,一方面是因为当初大明王朝刚刚创建天下百废待兴,所以没有那么多钱粮来给官员,第二个原因就是有意制造矛盾。
因为当初大明王朝在异族手中接管过来,想要以最快的速度整合大明王朝的整个思想。朱元璋除了把程朱理学定为国学,让老百姓们在思想上面进行一个统一用三纲五常。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禁锢百姓和读书人的思想之外,他还得把老百姓们的其他矛盾给转移。
什么矛盾呢
百姓希望立刻能够恢复生产,立刻过上安定的日子,立刻进入太平年景的需求。
但是当时的大明王朝刚刚创建,没有创造这种环境的条件。
因为刚刚创建的大明王朝百废待兴,北边有逃到漠北的北元残余势力在不断的南下,想要恢复元朝统治。
西南方向还有大量残余的元朝将领,比如割据在云南的蒙古王爷。
同时张士成很多部将都逃到了海外去与海外的海盗,形成了足以骚扰东南沿海地区的一股,非常具有针对性和破坏性的力量。
所以在那种情况之下,大明王朝没办法去创建这种环境。
而如果没办法满足老百姓们的硬性要求,谁能保证老百姓们会不会效仿他朱元璋来一个百姓起义,毕竟朱元璋的身份就摆在那里。
尤其是当时朱元璋活动的地方是淮河流域和江南。
那一带经历了几百年的经济从北往南移的过程之后,已经是最富饶的地方。那里不管是人才、经济、资源禀赋还是商贸往来以及百姓的思想教化程度,都要比东北、西北、西南要好。
而这一带恰恰是当年张士诚活动的主要地带。
这就给朱元璋治理天下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想要立刻将这些人的思想都给统一了,怎么办制造矛盾,人为的制造矛盾。
比如在制度设计上,一开始可能朱元璋并没有注意到低俸禄势必酿成大面积的贪污腐败。
第一次有了贪污腐败出现的例子之后,他马上就因为自身对于贪官污吏的怨恨从而血腥镇压。
而这一次的血腥镇压必定会让民间的风气得以改变,民间的老百姓必然会称颂朱元璋是个青天皇帝。
如果当时朱元璋已经意识到低俸禄会形成大面积的贪污腐败是想要改变,那么民间百姓风气的改变以及老百姓对官员贪污腐败的怨恨所形成的矛盾转移,必然会促使朱元璋利用这个矛盾来减少百姓对于好日子的期待。
于是朱元璋顺坡下驴,他不仅没有去修复低俸禄会酿成大面积贪污的制度缺陷,反而是颁布了《大诰》,把处理贪官污吏的案件以及处理其他官员违法乱纪的案件,画上插图流传于民间。
换句话来说,朱元璋是一个非常知道利用舆论来转移矛盾的高手。
因为《大诰》的颁布,就会让天下百姓本能的认为——如今我们没有过上好日子,其实并不是因为皇帝当家作主没能力。其实皇帝在非常努力的想要让老百姓们过上好日子。
但是那些可恶的贪官污吏执行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那一套,明明皇帝陛下三令五申不允许去搞贪污腐败这一套,但是那些官员却并没有听。
《大诰》里面最有蛊惑性的一条就是,鼓励民间百姓去告发官员的不法行径。
因为朱元璋是第一个用法律的形式给予了天下百姓以民告官的先例,所以让老百姓们觉得朱元璋这个皇帝可真是好啊,真是为我们着想啊。
于是刚刚创建的大明王朝,因为客观原因,无法立即让老百姓们过上好日子的这个矛盾。就由皇帝无能、朝廷无能,转变成了皇帝和朝廷都在努力为天下老百姓创建好的生活,但是因为当中有那些贪官污吏在作祟,才导致他们没有过上好日子。
所以在明朝初期有个很吊诡的现象,那就是百姓很热衷于亲自到京城去告御状。
尤其是在发生了灾荒的年景更是如此,但是奇怪的是,这种告御状受理的很多,但是真正处理了官员的案例却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