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霜半纸 作品

第671章 朱标建功立业的情绪高涨

第671章朱标建功立业的情绪高涨

当然这些东西其实朱标是不怎么好意思去跟自己父亲说的。

他总不能跟父亲说,由于您之前做的不对,所以现在我得给您擦屁股,可能会消耗掉我一辈子的时间。

那我还要怎么去做大事,根本就没有时间这样说的话,那显得实在是不孝顺。

但现在事情就摆在自己的面前,自己要怎么去完成这么一番棘手的任务。

这件事一直是朱标心里边非常大的一个坎,他也不知道应该要怎样去跟自己的父亲说,更不知道要怎么去解决,幸好陈寒的出现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

现在陈寒做的这些事其实对于朱标来讲还真是及时雨,因为陈寒一直都在致力于如何扶贫官员们心理创伤的这件事。

即使陈寒现在把锦衣卫拆分成了税务稽查司跟宝钞都提举司,其实到地方上之后也对官员们的财产情况有监督作用。

官员们也会被吓坏,但是用这种相对温和的手段总要比父亲一直以来奉行的见到贪污就杀的那种决断要好得多。

也正因如此,所以现在父亲对于陈寒有些成见,那就是太过温和。

但朱标自己对于陈寒的所作所为其实还是挺赞同的,因为陈寒的这种方法对于将来自己真正当皇帝之后是很有作用的。

至少在很大程度上面避免了今后自己当皇帝之后,天下官员跟自己作对的可能性。

朱标并不是觉得天下官员就是好的,他没有觉得那些官员一个个的对自己卑躬屈膝就是好,但是他必须得要用这种方法来转嫁矛盾必须得要用这种柔和的手段,使自己今后要执行的政策,没必要受到那么多的阻挠。

这也是陈寒和朱标两个人在议论的时候提到的最多的话题。

他们两个都是相信贪官污吏必须是要赶尽杀绝的,但是绝不能在如此低俸禄的情况之下,把那些贪官污吏都给杀干净。

加上那些藩王子弟们,每个人的俸禄都要比官员的俸禄高那么多,官员们当然心里面不平衡。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即便杀的贪官污吏再多对于当官的来讲,他们都不会心服口服的。

既然如此,陈寒就必须得要制定一些,可以让这些官员们知道,贪污受贿被杀是应该的政策。

那就是先提高他们的俸禄,同时减少藩王子弟们的俸禄。

在这件事上他们当然是非常开心,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讲,这就相当于割肉一样的难受。

因为陈寒一直都明白,朱元璋这个皇帝就是一个农民皇帝他的心思就是农民的心思,他一直都在想着要怎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子孙可以享尽荣华富贵。

而在自己的子孙享尽荣华富贵的同时,他又希望天下官员们一个个的能够拿着非常低的俸禄的同时,还能够为天下老百姓敬职敬业。

说实话,朱元璋这种心思有点既要又要。

陈寒当然没有明着去这么跟朱元璋讲,但是朱元璋应该会明白自己在字里行间对这种想法的鄙夷。

所以现在朱标唯一值得让自己放心的就是如今的大明王朝在陈寒的改革变法之下,至少让天下官员尝到了好处。

甚至陈寒的改革变法不仅是在政策上面的转变,同时在考核方面也立下了三六九等的规则。

这些规则的制定不仅让天下官员看到了透明的晋升通道,同时这条晋升通道上面不仅有升官,同时还能够奖励俸禄。

在这样的双重刺激之下,官员们现在可以算是相对来说觉得自己比较的有保障了。

在一些地方既没有利益既得的官员们,现在也愿意去推行陈寒的改革变法。

因为他们发现陈寒的改革变法推行的越成功,他们政绩就越漂亮,就越能往上爬。

虽然很多官员都对升官发财有些抵触,他们觉得自己当官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可是有了金钱的刺激以及有了金钱的保障之后,他们不再需要顾及自己的后勤保障问题的那一刻,他们才知道原来钱财只要运用得当,其实也是能够让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得以保证的基础。

在这种基础之上,他们也不再对陈寒的改革变法有那么多的抵触,这就是陈寒的高明之处。

他不会去直接让官员们知道金钱是错误的,而是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为什么在洪武朝即便朱元璋杀了那么多贪官污吏,可是整体的贪污率也在百分之四十左右。

这不仅是朱元璋的困惑,也是很多读史书的人的困惑。

像陈寒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有时候也接触很多史书方面的东西,就发现为什么那些官员明明在基本的生活得以保障的情况之下,还要伸手去向老百姓们要。

后来陈寒来到了大明王朝之后,才解决了自己的困惑。

因为那些官员不仅是要自己保证自己的吃喝拉撒,还得保证跟自己干事的那些小官小吏的吃喝拉撒。

因为明朝的朝廷也就是朱元璋制定的一些经济政策是十分奇葩的。

也只有朱元璋,会不给那些给衙门干活的小吏发工资。

而这些干活的小吏的俸禄怎么来呢得从衙门里的县太爷和一些主要官员的俸禄里边拿出一部分来发给他们。

本来县太爷以及有朝廷俸禄的官员就比较少,他们不仅要养活自己的一家老小,同时还要养活那么多小官小吏的一家老小这点俸禄就显得太少了。

俸禄少也就罢了,上面的考核又非常严苛,朱元璋这个皇帝绝对不仅仅是对贪官污吏无法容忍,对于那些他觉得尸位素餐的官员也不能容忍。

而他的不能容忍,除了少部分得以被流放保全性命之外,大部分的这样的官员都会被砍掉脑袋。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天下官员的恐惧程度可想而知,官员们为了完成上面的业绩压力,就只能是钻山打洞的弄钱财来养活更多给自己办事的小官小吏。

朱标曾经也跟自己的父亲说过,是不是要考虑一下这种情况,可是自己的父亲却非常坚定地认为自己制定的俸禄足够让十口之家过得很好。

所以父亲从来不会在这件事情上面做出任何的让步,这让朱标有的时候也感到很无奈。

因为他总是想跟自己的父亲说,您根本就没有考虑过那些小官小吏也是有一家老小要养活。

要养活这些人的话,就必须得要靠俸禄,而俸禄本来就少,却要养活这么多人,即便您的俸禄制定的是够十口子家过得不错,可是一个衙门里边又何止一个十口之家呢

于是朱标曾经跟自己的父亲讲过,是不是要加大对衙门的小吏发放俸禄的名额

陈寒也知道,其实明朝朝廷对于衙门里边的那些没有品级的小吏也会发俸禄,不是说绝对不发,但是这个额度很有限。

一个县的衙门可能也就只有十个名额左右,可是县太爷也即便他管辖的地方只有三四万人,但是各种细碎的事都要去管。

如果仅靠这十个小吏的话,那是绝对完成不了那么多政务的。

所以现在也为了完成业绩,他就只能是忍痛把更多的小吏招进来替自己办的事,而多出来的这部分就必须得要他来发俸禄。

所以可想而知他们的压力有多大。

朱标的意思是要加大名额,让老百姓看到在朝廷衙门做事,有俸禄可以拿。

同时也让那些官员们的压力减少一些,不至于拿出自己的更多俸禄去补贴,不至于让自己后院起火,不至于让官员的生活都过得拮据,从而不得不去贪污受贿。

但是在这件事上,老爷子似乎表现得非常的抵触,他以自己的经验告诉朱标,十个小吏帮助现代也足够完成一个县的事。

这其实不能怪朱元璋的经验不足,而是因为恰恰是朱元璋自己的经验非常足,他才会这么制定。

有很多人都说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的养成跟环境有关系,朱元璋对官员们非常苛刻,也跟自己的生活习惯有关。

首先不能排除,因为元末之时贪官污吏横行,导致朱元璋的父母兄弟姐妹们都相继饿死,给他带来极大的创伤。

所以他当了皇帝之后,也依旧非常痛恨那些贪官污吏,继而波及到普通的官员身上。

可能在朱元璋的眼里边,天下的官员就没有一个好的,每个官员都是想着要去贪污受贿。

所以他才制定那么不合理的俸禄制度就是不想让那些官员有机会去天酒地有机会过得太好,他是希望所有官员都能安安心心的去为老百姓做事。

当然,后世的很多历史学家都觉得这是朱元璋的一厢情愿,他的理想主义在作祟。

但是陈寒却觉得其实朱元璋知道它的制度有极大的漏洞,官员们一定会贪污受贿,他是利用了制度的漏洞来塑造自己好皇帝的形象,把官员们都给塑造成了反对派,从而被他这个皇帝以及老百姓夹击形成三明治。

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形成对官员最大的监督力度。

毕竟他让老百姓们有机会去告官,这是历朝历代以来就没有过的事,老百姓当然觉得朱元璋这个皇帝非常不错,因为这个皇帝允许老百姓去告官。

于是所有的压力都给到了官员身上。

苦逼的官员们既要忍受着低俸禄的压力,又得恐惧贪污受贿之后被抓的压力,同时呢又对皇子龙孙们的高俸禄嫉妒的眼睛发红。

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官员哪个人的心态会是正常的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朝的党争非常剧烈,并且几乎可以说是持续了整个大明王朝始终。

明初的时候以刘伯温和李善长为代表的,浙东派跟淮西武将派就斗的跟乌眼鸡一样。

到了建文帝的时候就更别说了,文官跟武将之间的矛盾几乎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以至于建文帝想要镇压自己叔叔燕王朱棣的造反,都无法找到能够相信的武将替他办事。

到了永乐朝,那矛盾更是无法调和,因为燕王朱棣本来就是武将出身,他本身就是以造反夺取的天下,所以官员们对他更加不信任,这也是党争的一种,甚至加剧到了官员跟皇帝对着干的局面。

以至于燕王朱棣当了皇帝之后都没有可以信任的官员替他办事,所以他就只能是把主意打到了那些宦官身上,因为那些宦官是无根之人他们的唯一靠山就是皇权。

于是在这种矛盾之下又重新积聚了,官员跟宦官之间的矛盾一直持续到了明朝灭亡。

也就是说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从明朝创建之初就开始形成。

所以要面临如此深的创伤,朱标有的时候是真没有做好太好的打算,即便陈寒到来给他分担了很多的压力,他有的时候也没有办法去真正的放心。

因为他知道想要真正的抚平这些创伤必须得要做很多的工作,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一直都担心自己会不会因为没有办法分身去做其他事,而耽误掉自己的大好时光。

如果是之前,他不会想这么多,但自从陈寒来到之后,并且告诉了他,其实在历史当中你根本就没有当皇帝,因为你会比你爹还早去世。

但既然陈寒来了之后,并且把他的命运都给改变,救了他一命,他就非常强烈的心思要做一番作为。

因为他真的很想让后辈儿孙们看到自己当皇帝之后能做到什么程度,他也很想让后辈儿孙们看到自己这个本身不存在的皇帝当了皇帝之后能有多少改变

这种心思可能谁都无法理解,因为谁也没有办法像他一样遇到了陈寒改变了命运,有机会当皇帝。

在没有遇到陈寒之前,他觉得自己将来是会做一个守成之君,他就只想着要如何抚平掉自己父亲的这些创伤。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他知道自己在历史当中根本就没有当皇帝,而现在有机会了,他怎能按捺得住这种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