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春偷带鱼 作品

第656章 内迁还是外迁?

上邽城南,雪花飞舞。

天子御辇停在官道上,车旁护卫的士兵们扶着刀柄肃然而立,他们的甲胄和头盔上被白雪点缀,却依旧站得笔直。

吱呀的踩雪声从田间小路传来。

“泰雍。”穿着黑色大裘的夏侯献呼出一口白气,边走边问:“方才见到的刘方、郑黑犬、吕有德等人你可还有印象?”

中书侍郎辛敞跟上脚步,眼珠却是微微一转。

今日陛下视察天水伏波府,又亲自走访乡野。

在跟屯民们谈论时,陛下非常随和,问及众人名字后还笑着对众人说:“尔等的名字朕会记得。”

辛敞以为那就陛下随口一说而已,没想到陛下还真记那些人的名字。

“臣有印象。”辛敞问道,“不知陛下.....”

“没什么,朕只是好奇...”夏侯献道,“听口音,似乎不是关陇土着,似是河北人。”

“是这样的。”辛敞解释道:“当年诸葛亮频频寇边,司马司徒(司马孚)于太和四年上疏明皇帝,从冀州调集农夫五千人屯于上邽,秋冬训练,春夏屯田,这便是天水军屯的老底子了。”

夏侯献听完,默然不语,这个提议提出的时间,似乎就是司马懿接替曹真出任雍凉的那一年。

司马孚八成是为了给他二哥司马懿输送炮弹,但不料司马懿没在关中站住脚就被调走了。

不管怎么说了,这是项好举措。

这批河北来的屯民来关中十几年了,第二代都慢慢长大,算是充实了当地的汉人人口。

夏侯献继续走着:“泰雍跟朕从长安一路走来应该也能看到,越往西走人口越来越少,而这还是把归附的羌人、氐人算在内了。”

“是啊,陇右一带羌、氐人口众多,在凉州一带更是以胡人为主。这些年蜀贼屡屡寇边,所图的正是凉州人口。”辛敞想了想,建议道:

“不如再迁一批胡人入关中以充实人口,如此一来蜀贼也没了掠夺的资源,此消彼长,待蜀中有变,我大魏便可挥师入蜀。”

夏侯献沉吟着,不置可否。

曹魏从曹操时代就一直是这样的政策,边境将一个部落打服,然后内迁。

内迁以后干什么呢?

强制种地,后来变成了半耕半牧。

如果说蜀中没有敌人,其实这个动作还不错,既充实了关中人口,又削弱了边境游牧民族的实力,维持相对的稳定。

其实从目前的局面来看,效果也还不错。

关中的羌人、氐人闲时种地、偶然放牧,战时充当着转运粮草辎重的辅兵、民夫等务。

纯牛马。

死多少都不心疼。

但魏蜀多年的拉锯却导致内迁的胡人越来越多,有点喧宾夺主的意思了。

君臣二人说话间,已经走到官道上的车辇旁。

这一路上,着作郎傅玄一直在身旁静静聆听,默默记录。

直到天子登车后,他又默默地记下一笔:帝幸天水伏波府,归上邽,与羊贵嫔同辇。

夏侯献看了他一眼,虽然不知道傅玄到底写了什么,但还是觉得史官挺烦人的。

难不成我哪天睡了哪个女人也要记录一下?

不过好在史官大多没那么无聊,一般能上史书的都是经过筛选后的大事件。

“郎君的手好冰。”车上,羊徽瑜捂住夏侯献冰冷的双手,“妾给你暖暖。”

“关中算暖和的,比幽州差远了。”夏侯献笑着,将手伸进她的交领。“还是这里暖。”

羊徽瑜咬着嘴唇,感受着胸前的冰凉。

回到上邽城后第二日,夏侯献便召集心腹和陇右当地的官员,共同商讨关于胡人迁徙的问题。

有不少人还是认同关中这二十多年来的政策,建议胡人内迁。

这其中,出身关中的官员对此最为坚持。

为什么?

廉价奴隶。

但内迁的前提是边境有胡人叛乱,或者胡人在塞外混不下去了主动要求内附。

否则魏军闲来无事直接去逼人家内迁,这不是自己去激化矛盾吗?

“陛下,臣有不同看法。”

就在这时,有一人开口,夏侯献循声看去,那是个留着短须的年轻官员。

“卿乃何人?”

“下臣南安主薄,郭钦。”

“阳曲郭氏亦或西平郭氏?”

“回陛下,臣乃西河郭氏。”

“嗯...”夏侯献沉吟一声,在场有不少朝中的高官还有来自长安、天水的两千石,这么一个小官敢在这种场合发言,着实令人意外。

他看向那人道:“郭卿有何见解?”

郭钦拱了拱手:“臣的家乡在并州边陲,当地汉人与匈奴人杂居已有数十年之久,匈奴人在汉化的同时,汉人亦沾染胡人风气。”

“匈奴五部之中有三部竟然都居住在并州腹地。”

“尽管匈奴人这些年看似温顺,但万一他们有了想法,平阳、上党出发,不出三天,就可以到达孟津,直逼洛阳。”

“而今臣所在的南安羌人、氐人已经占大多数了,关中不可再大量迁徙胡人,否则三辅之地尽是胡虏,弹指可到长安,实为肘腋之患!”

“臣以为,非但不能内迁,反而要将胡人迁出塞外,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地方去。”

话落,群臣面面相觑起来。

有人在心中鄙夷,关中胡人能造什么反?圈起来驯化后的狼,还能叫狼吗?

可笑!

“郭卿的建议与邓冀州不谋而合,我大魏有良才,朕心甚安慰,此策朕会考虑的。”

“多谢陛下。”郭钦行礼,随后退下。

之前邓艾的上疏送到了洛阳,自己这边也收到了一份。

诸公暂且同意了“在匈奴五部各设置一个都尉(五部都尉只能由汉人担任)、分别监管”的建议,但“拆分北迁”之事暂不能决。

因为这跟强制迁徙没区别,大家似乎都不愿带头处理此事,万一不小心给匈奴人逼反了,保不齐要背锅的。

镇守襄阳的车骑大将军王昶对此事也格外上心,上疏称自五部确立以来,匈奴人素来心向朝廷,并无不轨之举,强制迁徙容易激起事端,当慎之又慎。

王昶这番上疏确实有道理,此时吴蜀尚在,夏侯献也不愿在这个时候主动挑事。

然,王昶是太原人...这就耐人寻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