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晓鹰 作品

第720章 刘备拿下益州,改变自己的定位

刘备第一次打胜仗是打败刘章拿下益州,这一次刘备一改以前的仁爱,主动攻击刘璋,逼迫刘璋投降,从此走上帝王的道路。

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来分析刘备在拿下徐州过程中的“性格转变”和“行为突破”,从一个仁义君子变成略显强势的“逐鹿中原者”,其实正好可以体现阿德勒心理学中几个非常核心的理论思想:

?

一、生活风格的转变:从“忍让”到“进取”

阿德勒认为:

每一个人都会在童年早期形成一种“生活风格”(lifestyle),也就是他面对生活挑战与社会关系时所采取的一贯应对方式。

刘备早年生活风格非常明确:以仁义立身,以退让求生。例如:

?\t在陶谦三让徐州时,他迟迟不敢接受;

?\t在与吕布、曹操等强敌周旋时,多次退让、避战;

?\t多次被部下或盟友背叛,但仍以宽厚待人(如关羽投曹之后归来,刘备仍重用)。

这是典型的补偿型生活风格:因出身寒微(织席贩履之后),心理上有某种“社会劣势感”,所以他希望通过“道德与仁义”获得社会认同,补偿内心的自卑感。

然而,在拿下益州时,刘备“仁义”的生活风格发生了转折——他第一次不再退让,而是以武力与权谋结合的方式强势出击。只是内应张松倒霉被杀

这并不是突变,而是阿德勒理论中提到的——生活风格适应现实环境的主动修正。即:

在人生的关键转折点,个体会对原有生活风格进行重构,以应对更复杂的社会挑战。

对刘备来说,他已经历多次流亡、背叛、失败。他意识到:

?\t单靠“仁义”不能保护追随自己的将士;

?\t没有地盘、资源,就无法建立自己的“意义感”;

?\t自己必须放下纯粹的“道德理想”,用“权力现实”重建道路。

所以,他不再用“仁义”博取掌声,而是用“强势”表达自己的意志。这种行为,正是阿德勒所谓的自我决定与自我指导的成长行为。

?

二、优越追求的方向转变:从“道德优越”到“权力优越”

在阿德勒理论中,每个人都存在一种根源性的心理动力——追求优越感(strivgforsuperiority)。

但这种“优越”的实现方式不一样:

?\t有人通过帮助别人来追求“道德上的优越”(如早期的刘备);

?\t有人通过财富地位来追求“物质优越”;

?\t有人则通过影响力、掌控力来实现“支配性优越”。

刘备在拿下益州的过程中,从“道德优越”开始转向“实用主义的权力优越”。

这种转变说明:他在潜意识里已经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别人夸赞的君子”,他需要在乱世之中“实质性地站稳脚跟”。

这并不是“变坏”,而是优越目标的层次提升——从“自我道德完美”向“社会影响力扩张”过渡。

在阿德勒眼中,真正成熟的人,不是执着于某种理想化标签,而是能顺应环境变化,在不失人格基础上实现更大意义的行动者。

刘备拿下益州之后的人生,也印证了这一点:他开始不再以“被需要”来维持仁者形象,而是主动出击、建制、结盟、割据。

?

三、社会兴趣(geschaftsgefuhl)的边界调整

阿德勒提出的“社会兴趣”,指的是个体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整体的情感连结与合作意愿。

刘备早期是“极强社会兴趣者”:

?\t他为百姓分担痛苦,几次主动让出城池;

?\t尊重部下,重视道义,在失势时仍得众人追随。

但当他通过益州掌握地盘后,他的社会兴趣发生了边界调整——

?\t他更偏向于维护“我方群体”的利益,而不再对“对方群体”采取极致宽容;

?\t他更关注于“通过我方势力构建秩序”,而不再单纯依赖道德共识。

这表明,他仍有社会兴趣,但已经从“普遍利他”转向“有限协作与集体利益优先”,这是符合政治现实的成长。

阿德勒并不反对“调整社会兴趣边界”,他强调:

成熟的个体,在保持社会连结感的同时,也要有保护自己与亲近者的能力。

刘备的转变正是在这种张力中体现出来的——不再是理想主义的利他,而是现实主义的合作建构。

?

四、刘备行为中的“自卑情结”与“补偿机制”

阿德勒心理学中最核心的机制之一就是:

所有行为背后都可能有一种对“自卑感”的补偿。

刘备从小出身寒门,虽说是中山靖王之后,但实质地位低微,因此长期处于“我有伟大理想,但缺乏实现工具”的心理冲突中。

在益州之前:

他以“仁义”来补偿“无地无兵”的弱势。

在徐州之后:

他第一次拥有了实际资源,这种“补偿动机”迅速转向了“战略整合”——即他不再满足于做“仁者”,而是追求做“成事者”。

阿德勒认为:

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自卑、不行动;而最有生命力的人,是能把自卑转化为进取的补偿机制。

刘备正是一个典型的“由自卑到奋斗”的代表。他并没有因为“变强”而变坏,而是走向了另一种成长的阶段。

?

五、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的“王者觉醒”:不是背叛仁义,而是重塑自我意义

阿德勒心理学从不以“好坏”来评判行为,而是问:这个行为有没有服务于个体的意义感、归属感和社会贡献?

刘备拿下徐州,虽然方式更具侵略性,但:

?\t他保护了自己与追随者的生存;

?\t他通过建立势力,为将来“三分天下”创造了基础;

?\t他并未沉溺于暴力,而是继续用道义治理地方。

这说明,刘备的“土匪化”,本质上是面对复杂现实的主动适应与自我整合,并非抛弃原有人格。

在阿德勒看来,这种转型行为,是一种**“真实的成长”:人不是完美的,但可以不断趋近于在复杂世界中有价值、有责任地活着**。

?

六、总结:刘备的“转型之战”,是他生活风格的再定义

阿德勒心理概念

刘备行为体现

生活风格

由“仁义退让”调整为“仁义+权谋”

优越感追求

由“道德上的优越”转向“权力与实际影响力”的优越感

社会兴趣边界

从“普遍仁爱”转为“内部协作型社会兴趣”

自卑感与补偿机制

用行动与结果补偿过往的流亡、失败、被背叛的自卑情结

自我意义重塑

不再单纯做“好人”,而是成为“有能力承担天下责任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