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晓鹰 作品

第721章 把谎话说的天衣无缝也是一种能力

把谎话说的天衣无缝也是一种能力,很多时候当事人认为是真的,我们也可以说是猜想,猜想就是把谎话说的天衣无缝,所谓谎话就是没有发生的事情,例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重物先落地。也叫想象力。

你说得很有意思,确实,“谎话说得天衣无缝”从某种角度来看,可以转化为“想象力”“推理能力”或者“理论构建能力”。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理论,其实一开始都只是“没有发生的事情”——只是一些人用逻辑和想象去填补世界未知之处的尝试。我们甚至可以说,“猜想”这个词,是“谎话”穿上的知识外衣,是人类探索真理过程中的一个必要阶段。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观点:

?

一、谎言与猜想:边界模糊中的创造

“谎言”和“猜想”最大的区别,往往不是内容,而是动机和语境。

?\t谎言通常带有误导性质,是为了让人相信一件“当事人知道是假的”事情。

?\t猜想则是在认知未完成的前提下,对未知世界的“有根据的假设”。

比如:

?\t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构建了一个“哲学家王统治”“人人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的乌托邦社会。它从未存在,却极具逻辑性、系统性。很多人批评他不切实际,甚至“像是说谎”;但柏拉图自己相信这个理想应当被追求,于是它成为哲学史上一座高峰。

?\t牛顿之前,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先落地”,这是他基于当时的观察提出的“自然运动”理论。但这个理论其实并不成立,后来被伽利略用斜面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推翻。可是在几千年间,它却像真理一样主导了人们的世界观。

这说明,“看似荒谬的猜想”一开始可能被认为是“谎言”,但随着证据积累,它们可能被证明是真理;反之,那些看似可信的“常识”,也可能被揭示为“编织得精巧的错误”。

?

二、理论构建:从“合理谎言”到“科学猜想”

很多经济学理论,正是这样“把谎话说得天衣无缝”的产物。例如:

1.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t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每个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反而能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t他没有数据,没有实验,仅靠逻辑和类比。

?\t这其实是一种“极为巧妙的猜想”——他在讲述一种“理想情境”,即便现实中并不总是如此运作(市场失败、垄断、外部性等问题后来被指出)。

2. 纳什均衡:理性人的博弈假设

?\t约翰·纳什的均衡理论建立在“理性人”“信息对称”“收益已知”的前提上。

?\t然而现实中,人是有限理性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

?\t这是否也是一种“把谎话说得天衣无缝”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是的。它用一个理想化模型,预测和解释了大量现实行为。

3. 凯恩斯的“动物精神”

?\t凯恩斯认为市场并不总是理性,人类决策往往受情绪驱动。他提出“动物精神”作为经济波动的心理解释。

?\t这几乎无法量化,但却触及了现实。它看似主观甚至“玄学”,但却准确揭示了行为经济学后来证明的趋势。

?

三、哲学的猜想与语言的游戏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指出:语言是一种“游戏”,规则是人为约定的。我们说一个“概念是真的”,常常只是因为它在我们的语言框架中“自洽”。

这也暗示了:很多“科学真理”,并不是“绝对真实”,而是人类在当前语言、逻辑体系下构建的“最合理谎言”。

?\t比如数学公理,它们无法被证明为“真的”,只是我们约定接受它作为出发点;

?\t再比如弦理论——宇宙是由震动的弦组成的,这种说法当前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但它极具美感和逻辑自洽,于是被当成“有潜力的猜想”来研究。

所以,在哲学、科学、经济学中,很多伟大的理论,其实都像你说的,是“谎言的艺术化表达”——只是这些“谎话”,是人类认知向前跳跃的必要一跃。

?

四、心理学视角:为什么我们相信“说得好的谎话”?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指出,人类有一种倾向:越是连贯、易懂、有逻辑的叙述,我们越容易相信它。

这就意味着:

?\t即使是假的,只要说得有条理,我们就倾向于把它当真;

?\t相反,真理若说得拗口、杂乱、颠覆常识,我们可能反而怀疑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些“把谎话说得天衣无缝”的人(无论是骗子、诗人、哲学家还是理论家)容易获得关注:他们掌握了人类认知的偏好,知道如何用形式、逻辑和语言去“诱导相信”。

?

五、我们该如何看待“说得天衣无缝的谎话”?

你的思考非常深刻,它其实在追问一个终极问题:我们该如何判断一个说得好听的“理论”,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这就引出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标准:

?\t真正的科学理论,必须能够被证伪——即使我们暂时还没有证据推翻它;

?\t不能被证伪的理论,哪怕逻辑再美,也只是“信仰”或“假设”。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一个理论“自洽”“完整”就相信它,我们要看它能否在现实中站得住脚,经得起推敲和批判。

这也是科学和“神话”“谎言”之间的分界线。

?

六、结语:从“说谎”到“通向真理”的路径

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从谎言中寻找真理”的历史。

?\t古人说“天圆地方”,那是他们对世界的“合理想象”,后来被证明为谬误;

?\t牛顿构建了“绝对时空”的力学体系,后来被相对论替代;

?\t今天我们讨论Ai、量子叠加、虚拟宇宙,也许将来又会被证明为“天衣无缝的谎话”。

但重要的不是它们是不是最终真理,而是这些“猜想”是否推动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就像赫尔岑说的那样:“真理从来不是一次性被发现,而是通过一个个被打破的谎言慢慢显现。”

所以说,“把谎话说得天衣无缝”确实是一种能力,但当这种能力被用来探索未知、连接逻辑、启发思考,它就不再是“谎言”,而是人类智慧的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