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兰2020 作品

第3章 老教授的爱和指导,真是太沉重了!

幸好特事局人员出来得很快。搜索本文首发: 今晚吃鸡 而且一出来,就奔了沈乐手里的东西去:

“沈先生,这边走!这边走!”

“我们准备了单独的研究室!装好隔离法阵的!您找到的东西,可以安心放在里面!”

“研究室有单向玻璃,有探测仪器,有摄像头,可以让专家隔着法阵观察……能看得很清楚!不会影响教授们判断的!”

沈乐高高兴兴地抱着匣子往里走。太好了,他本来还担心,专家们只是佩戴防护法器,并不能完全隔绝头盔的影响,容易受到冲击呢!

“你们这种处置很熟练啊!”

他被三个特事局人员以三角阵型簇拥在当中,若有意若无意地,隔开了盯着头盔,双眼放光的教授们。沈乐好奇地和他们攀谈:

“平时碰上这种事情很多吗?”

“当然啊!”三角阵当中,走在沈乐左边的娃娃脸短发少女,一脸自豪地昂首:

“敦煌,甚至整个西北,都是我们重点警戒、全力布防的区域呢!——这里比东南沿海还要重要!”

“怎么可能?”

这话沈乐就不爱听了。

东南沿海多重要啊!光是小小的珠溪镇,就放了好几个人,更不用说旁边的魔都特事局,那完全是重兵把守!

相比西北这边,就,上次他到敦煌来的时候,在太阳能电站那里打了好大一架,事后特事局才慢悠悠赶来。

换成珠溪镇这边,报完警最多五分钟,人就赶到了!

“啊这……这只是我们地广人稀啊……”短发少女一张娃娃脸瞬间涨红了,比比划划地解释:

“东南沿海只是人口稠密!非人存在闹出乱子,容易造成伤害,所以要派很多人看着!西北这边,才经常能养出大只佬呢!”

沈乐嘴角抽搐。什么叫大只佬啊!

咱们用词稍微贴近正常生活一点不行吗?

“东南,中原,哪怕长安附近,人口密集,各种奇怪的东西被拉网似的清理了一遍一遍。”

右手边,中年男人慢悠悠地为同事补充。看向少女的眼神,半是怜爱,半是感叹:

“而且,那么多修行门派,对于中原地区的各种奇怪东西,也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防御方法。

但是,西边地广人稀,人力不足,一个老妖怪能藏几千年不被发现……更不用说,这片地方,经常会藏着一些非我族类的东西……”

沈乐叹了口气,默默点头。非我族类的东西,他已经见识到了,沙暴里缠斗争杀的那两拨,总有一拨符合这个定义。

而这些家伙,杀气多半更重一些,造成的伤害,也会更大一些?

“到了。”从研究院左手边的一条夹道走进去,连续转过三个弯,走进一道高墙,沈乐终于看到了矗立在当中的研究室。

整个研究室占地面积相当广阔,仪器设备也是琳琅满目,沈乐一眼扫过去,他熟悉的仪器有大半都能看到。

小心翼翼放下手里的匣子,捧出疑似头盔的金属片,屋角麦克风里,顿时传来激动的声音:

“喂喂?喂喂喂!听得到吗?小沈,你找到的这个头盔,很有研究价值啊!——能不能把它留在这里,我们一起复原?”

沈乐:“……”

不是吧,看上什么,你们就想要什么啊?

“小沈啊,你不是做铠甲修复这行的,你大概不清楚这东西的分量。”

麦克风旁边,用作交流的屏幕上,不知道哪位教授,明显有点激动。双手挥舞,脸颊涨红:

“到现在为止,国内出土的古代甲胄,一直都是凤毛麟角,特别是唐宋及以前的——私藏甲胄是死罪啊!”

哦。沈乐秒懂。甲胄这玩意儿,一般人家根本碰都不会碰到,能碰到的人家,也不会私藏——

比如说,去山里挖个洞,地下挖个坑,把它埋藏起来什么的。一套两套,没有任何意义,埋藏得多了,你是想造反吗?

想灭九族直说啊!

“到现在为止,我们对甲胄的研究,多半都是通过记述,壁画,雕塑,实物很少很少,非常少!”麦克风对面的老教授简直抓心挠肝:

“能出土一件,完全是整个考古领域的幸运!小沈啊,你能不能……”

“滴——”

一声尖锐的鸣声打断了他的倾诉。沈乐把探头从头盔上拿开,扭头望向屏幕:

“这位教授……”

“我姓白。”

“白教授,你们也看到了。探测仪在报警,这个头盔上面蕴含的灵能,远远超过了非修行者可以接触的等级……”

不用他说,对面的屏幕上,已经飞快显示出探测仪的数据。

个,十,百,千,万,最右边一个数字是绿灯,当中一个是黄灯,从三位数起,就全部都是红灯。

而探测仪屏幕上,红色数字拉出了长长一排,不断跳动……

“啊……呃……”

一片死寂。白教授后面,两个头发花白的教授,三四个中青年教授,一个贴着一个,像是用尽了全身力量,才没有钻进屏幕里面去。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他们这些研究员们,也是经过好几次噩梦、幻视幻听、重病入院,才认了命,懂得遵守特事局规则的……

“那……小沈啊……”

白教授呼哧呼哧地喘着气。好半天,长长叹息一声:

“你是打算修复这个头盔的吧?”

“那肯定啊!”

“那你要好好修啊!仔仔细细地修!有任何不懂的,有任何没把握的,随时来问我们,我们这里随时提供技术支援!”

“多谢各位老师!”沈乐感激地微微鞠了一躬。接下来,白教授就迫不及待地指导:

“你别急着上手修啊!先扫描!先记录!把它的所有形象,所有特征,全部记录下来,对比研究,心里有了把握再动手!”

不用他们指导,沈乐也对这种修复的步骤,也是熟极而流。他先架起扫描仪,调到精细扫描这一档,对准头盔,一点一点地细细记录;

然后,备好x光衍射仪,ct机,一样一样准备开机;

最后,才摸了个画板,夹好白纸,一笔一笔开始临摹:

虽然仪器都会吐出结果,但是,只有用自己的眼睛看过,用自己的手画出来的东西,才能印到自己心里。

然后,只有自己记住的东西,才能拿来和各种资料比对,找出待修复物品的原样……

“啊呀,又画歪了……”

“啊呀,又画偏了……”

“为啥我画出来的东西,看着总是哪里不对劲啊?”

沈乐揉掉一个纸团,又揉掉一个纸团。有一说一,他又不是艺考出身,当然艺考出身也考不进他们大学的文物修复专业——

进了大学再努力的结果就是,他的绘画功底,画一些房子啥的,窗框的雕花、屋檐的鸱吻啥的,基本上还算可以,再精细就不太行。

尤其是现在这个头盔,要在被锤瘪了、花纹已经模糊黯淡的原物上面,抓住最重要的特点,沈乐总觉得他不太行……

【我来!】

手腕微微一震,骰子大小的古宅跳了起来,骨碌碌滚到地上,自行扩张到一尺见方。

具体而微的宅子当中,一袭襦裙飘飘悠悠,飞了出来。离古宅越远,身形越大,渐渐地已经高度等身。

它飘到沈乐身边,摸过另外一个画板,夹好白纸,长袖微微一扬,就卷起画纸“刷刷”地画了起来。

明暗,正侧,浓淡,一样样得心应手。沈乐在旁边看得下巴都要掉下来:

“喂,你们什么时候学会的?我以为你们只会国画!”

【这有什么难的?有国画的底子,学素描不是手到擒来?网上那么多教学视频!】

罗裙微微转身,正面向着他片刻,又扭过身去,仿佛轻巧地瞥了他一眼。只这一个转侧,身段之风流妩媚,就让沈乐觉得香风扑面:

【再说了,哪怕是国画,也是要起稿子的,用眉笔描个画稿,谁还能不会了?】

好,好吧。沈乐摊了摊手,继续埋下头去,打磨他自己的画稿。修复室外面,一群教授啧啧赞叹:

“还能有这种事情啊……”

“有这些助手帮忙干活,难怪不需要我们搭手了……”

“是啊,红袖添香,多美妙的场景。我们这些老家伙,用不上喽……”

“等等,只有衣服,没有人,这也能算红袖添香吗?”

“至少有袖子吧?有袖子,很漂亮,怎么就不算了?”

“唉,按照特事局的标准,这样的存在,我们也是不能接近的,会受到不良影响……”

大家看了一会儿,摇头叹气,各各散开,去干自己的工作。

留下沈乐抱着头盔来回走动,拍照完了又扫描,扫描完了又做ct,把能做的前期研究都过了一遍。

最后,抱着厚厚一叠资料走出研究室,去向老教授们请教:

“老师您看,这个头盔,我总觉得形状不太像中原的式样,有点吐蕃那边的味道……是我感觉错误,还是这头盔其实是吐蕃人用的?”

“啊,哦。”白教授一张一张翻动着沈乐拿过来的资料,眼神专注。好半天,他起身走到书柜面前,抱下来两大本书册:

“那时候的头盔,形制本来就有些奔放。你看,这是唐墓当中出土的虎头盔武士俑,虎头面目狰狞,头伸两角,宽鼻大口,两眼圆睁……”

他非常熟练地连续翻过几张,一张一张夹上书签,方便沈乐带回去看:

“当然,武士俑的头盔,和现实当中的头盔形制不一定相同,只能做一个参照。

而且,这些武士俑,主要出现在初唐和盛唐时期,可能和你这件头盔的时期也不一样……”

沈乐仔细看着图册,默默点头。有一说一,这些泥俑、陶俑的头盔,和丝路诸国,以及吐蕃地区的头盔样式比起来,说不好哪个更奔放:

也许毕竟是塑像,而且是放在墓里,不用考虑制作工艺、造价、防护力等等问题,只要越吓人越好,工匠们可以放飞自我?

他有点儿怀疑地看着手下的图册,默默怀疑,这些泥俑的记录到底靠谱不靠谱。白教授似乎看出了他的想法,很熟练地又翻开一本书:

“不过,壁画和武士俑,确实和现实有所对应的。你看这本杨泓先生《中国古代的甲胄》,唐代甲胄类型表展示的甲胄标本……”

他一页一页翻过,五种不同的头盔形态,一一呈现。

前两型的头盔虽然两侧有护耳,但那护耳是垂直向下的,从第三型开始,出现了两侧向上翻卷的护耳;

第四型表现尤为突出,而第五型以敦煌莫高窟第 194窟中的神王塑像为典型标本,展现了中唐以后头盔的典型样制:

“从初唐,到中唐,到接近五代,可以看到明显的发展变化。你拿来的这个头盔……”

沈乐对照着手里的照片,不停点头。单独一张照片看不出来什么,摆到书本上一看,就能看出对应的形态来:

“确实能看出护耳向上翻卷……但是……”

“但是,护耳能做成这个样子,背后是冶炼工艺的极大进步——钢铁不够柔韧,就没法向上翻卷。”老教授微笑:

“当时的吐蕃,冶铁技术还不如我们。所以你说这头盔是吐蕃人用的,不能排除——毕竟战场上捡装备也很正常——但是,概率不大。”

沈乐终于松了口气。虽然这个头盔是沙暴留给他的,能感受到唐军的所思所想,但是,万一呢?

万一折腾到最后,发现是吐蕃人的,那不膈应吗?

他抱了这一大堆资料回去,埋头猛看。一口气看了一个通宵,再拿起笔绘画头盔式样,笔下出来的图案已经完全不同:

整个头盔,由被打砸成一坨的金属板,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完整形状。

金属板的眉心部位微微向下,呈现一个柔和的波浪形弧度,恰好护住前额;两侧护耳部分向外翻卷;

至于盔顶上,一道长长的棱线向上凸起,顶部呈现断裂状态,像是应该有什么饰物,在战场上、或者在漫长的岁月当中被砸断。

暂时无法考证,沈乐就在这里画了高高的一条,打了一个问号:

等到把头盔复原了,或者把整套甲胄都复原了,看清楚了这个头盔的式样,再把装饰品添加上去吧!

ct扫描完毕的头盔,再一次被放到x光衍射仪,和光谱仪下面,一轮一轮,细细扫描。这一次,沈乐扫描出了更多的东西:

“上面能看到银原子,应该有银片装饰——不,还有汞元素残存于同一位置,应该是鎏银,用鎏银的方式加工过。”

“被打碎的断口部分,光谱有些不一样,回头可以取一点样,喷一下鲁米诺试剂——我怀疑上面有人血,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做dna鉴定。

还有,头盔表面,理论上应该也有血,也可以喷一下。啧,破损锈蚀的头盔,要怎么喷试剂,才能不伤害头盔本身?”

“这头盔边缘,和头盔里面,应该有软质的衬垫?可能还有绳索之类的,方便固定?”

“很正常啊,没有这些东西,头盔该怎么戴——现代钢盔都有里衬呢。”白教授理所当然地指导他:

“你先不急着修啊,先取样,把这些残存物品取出来检验。能找到多少,就找到多少!”

这……这还怎么取样?

这玩意儿在沙漠里埋了上千年了!

沈乐感觉自己脑门子嗡嗡作响。老教授呵呵一笑,又甩过来一叠资料:

“来,你看看,这是1991年长安北郊汉墓出土的铁甲胄。当时的原始素材,复印件全都在这儿了——仔细看看,人家是怎么研究的!”

沈乐双手捧过资料,隔壁瞬间向下一沉。资料最顶上,是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只有十四页;

但是,就着论文的索引,一直翻下去,资料就丰富到了一定境界。从刚刚出土时候,有点异样的土堆;

到扒开土堆发现的,埋在土里,大量锈蚀的一堆散片;

再到把散片全都清理出来,按照型式一种一种区分开来,统计数量,称量重量;

然后,再记录甲片当中,保留着组合关系的相连甲片,以及甲片上残留的编缀痕迹……

“这也能看得出来啊……”

沈乐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要贴到照片上去了。甲片上的锈蚀痕迹很重,非常重,光是看着就觉得脆弱,而且坑坑洼洼;

当年的前辈,辨认出上面贴丝帛的装饰痕迹,编带装饰痕迹的时候,大概,也是快把眼睛贴到甲片上了吧?

他一页一页,一张一张照片,仔细观察。从汉墓里扒拉出来的铁甲胄,大体可以分为八个形态,12个类别,总共2857片。

前辈学者非常严谨,每个形态类别都做了详细记录,测量,称重,拍照。把照片摆在一起,大致就可以看出装饰的区别来:

“嗯……看多了,大概就能判断一下了……”

简单说,贴金片,贴银片,甲片上面有金银的残留痕迹——金银毕竟不是那么容易腐蚀的东西;

贴丝帛的,铁片表面的腐蚀,相对稍微轻而平整;

用丝带编饰的,能看到绞丝状的痕迹……

“我知道了!教授,有没有实物能让我看一眼,方便我加强理解?”

“没有。”白教授两手一摊。“这副甲胄是长安出土的,馆藏地点应该也在长安——不知道有没有借展出去。

反正,这种东西出土非常少,我们这儿没有!”

好……好吧。

沈乐在“找人情、找关系,去看一眼那副甲胄的实物,再回来修自己的”,和“直接研究自己手里的甲胄”当中,痛苦纠结了一下。

最后,还是i人的性格占了上风,打算先自力更生,不行了再想办法请教:

他坐回头盔面前,闭上眼睛,慢慢探出精神力。一寸一寸,一分一分,仔细感应这顶头盔,感应它上面的每一点力量:

金行……金行……还是金行的力量……这个有点区别,但也是金行的力量。

等等,头盔边缘的孔洞里,有些地方,能感受到不是金行力量,这是我要取的样吗?

是丝帛,还是棉布,还是别的什么?

有时候,串联甲片,还可能用麻绳呢!

沈乐端坐在头盔面前,一动不动。在旁人看来,他就是整整发呆了两个小时——

发呆完了,猛然像兔子一样窜起来,扑到电脑旁边。点开三维扫描成像,开始一点一点标注:

这里有不一样的东西!

这里有并非铁甲的东西!

这里有……蛋白质?

这里的孔洞,有细微的磨损痕迹,材质和别的地方不太一样……所以,穿绳是从这里穿的?

沈乐忙了一个小时,把自己感应到的部分全都标注上去,再放到仪器下面一点一点看。

光谱仪,衍射仪,放大镜,显微镜……

足足折腾两天时间,他才摩拳擦掌,准备动手取样。刚拿起镊子,老教授的声音又传了过来:

“别这样直接取啊!做个架子,把它固定好,放到显微镜底下——

用小毛刷一点点刷!用细针一点点挑!刷完挑完了,用最小的吸尘器吸,最后再用镊子夹!”

哎哟,到底是做古建修复的,就是大手大脚。

出土甲胄,这么精细的修复工作,稍微糙一点,就会损伤甲胄本体的!

沈乐:“……”

行,行吧……还要做架子是我没想到的……幸好做架子也简单,研究所里材料也充足……

沈乐摩拳擦掌。还没开始动手,边上跳出来两个泥俑,很熟练地截取竹条、扎紧、上石膏、整形。

一切一切动作,就和沈乐给泥俑做修复,先搭架子再涂泥一模一样,只是省了粗泥细泥一层一层往上裹。

行云流水的动作,看得沈乐忍不住叹息:

“要是你们得回灵性快一点儿,你们甚至可以自己修自己,用不着我来干活了……”

两个泥俑充耳不闻。裹完石膏,它们甚至懂得蒙一层保鲜膜,以免石膏污染头盔,然后才功成身退。

沈乐叹一口气,捧来头盔,小心安放在架子上,推来显微镜:

干活吧!

前辈大佬们,也是这样一点一点,给文物做修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