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斗的胜利,对大隋来说太重要了。本文搜:晋江文学城 免费阅读
要知道,自从单进起兵以来,朝廷一方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而现在,朝廷腹背受敌,处境更是艰难。
所有人都感到绝望,他们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想不到此番,杨林竟然取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胜。这是真正击溃了敌军,而不是与之僵持或者对峙。
朝廷一方,终于是拥有了一定的主动权。
看着兴奋的群臣,杨广并没有出言打断,等到众人兴奋过后,杨广才缓缓开口道:
“诸位爱卿,这场战斗的胜利,对我大隋至关重要,相信你们也能明白。
而在此战中,李渊之子李世民和李元霸,皆是功劳不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助靠山王击败反贼。
既然他们立下如此战功,朕自然不会亏待,理应重重有赏,不知诸位爱卿觉得,朕应该如何赏赐他们?”
潼关之战的胜利,让朝廷一方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他现在需要的是论功行赏,稳定军心,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准备。
因为就算击败了关东反贼,也不意味着大隋就能高枕无忧了,他们的处境同样无比艰难。
因为朝廷真正的劲敌,是散关之外的上单进,可以说,如果不是单进的缘故,如今的大隋,绝对不至于落到这般境地。
也不会被关东反贼逼得如此狼狈。
听得杨广之言,群臣顿时面面相觑起来,他们脸上浮现思索之色,考虑着应该如何赏赐,才能表现出杨广的大气。
有大臣站了出来,毕恭毕敬地朝杨广拱手道:
“启禀陛下,微臣觉得,这李世民和李元霸年纪轻轻,就立下这等战功,理应拜将封侯,彰显陛下恩威。”
这名大臣的说法,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他们一致认为要给李世民和李元霸加官进爵,拜将封侯。
让他们感受到杨广皇恩浩荡。
这样的赏赐无可厚非,也十分常规,但杨广听了,总觉得有些不满意。
此刻的杨广,对李元霸颇为看重。
虽然裴仁基之子裴元庆,同样是天生神力,年纪轻轻就所向无敌,如果不是遇见单进,绝对不至于落得这般结局。
但李元霸不一样。
因为裴元庆只能压制反贼,和可李元霸却能助杨林,一鼓作气将反贼彻底击溃,让朝廷取得了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正因为这场胜利如此艰难,杨广才会无比的重视。
他也无法确定,李元霸的实力和单进比起来,到底谁强谁弱。
但最起码,他现在看到了希望。
看到了大隋重整旗鼓,剿灭反贼,让天下恢复安定的希望。
曾经的大隋,就算杨广不惜一切代价,调集众多精兵悍将,也完全不是单进的对手,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那时候,杨广也是那么的无奈,他根本没有更好的应对之法,想要改变这般局势,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但大隋疆域广阔,人才济济,杨广当然不相信,这天下就无一人是单进的对手。
眼下李元霸横空出世,杨广不由得心生期待,如果李元霸能够抗衡单进,那大隋就有希望了。
看到杨广沉吟不语,在群臣之中的宇文化及,很快猜到了他心中想法,显然杨广是对方才大臣的建议不满。
那杨广到底想要什么样的赏赐呢?
这是一件值得思索的事情。
宇文化及对杨广的了解,自然不是其他人能够比拟的,他跟随杨广多年,最擅长揣度杨广的心思。
一番思考之下,他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所以他并没有理会群臣之言,便是直接站了出来,拱手说道:
“启禀陛下,微臣觉得,既然这李世民和李元霸立下的功劳如此重要,那朝廷就应该不拘一格,重赏他们。
他们年纪轻轻,天赋异禀,乃是我大隋不可多得的良才。
而陛下是真命天子,是我大隋之主,以微臣之见,不如由陛下将他们收为义子,再将之封王赐爵。
如此不仅能够彰显出陛下的仁厚,也能说明对他们的看重。”
在宇文化及说完之后,群臣皆是面露诧异之色,他们觉得宇文化及的建议,实在是太大胆了。
开口就让杨广将李世民二人收为义子,这未免有些匪夷所思,也没有听说过哪个皇帝会这样做。
而且,就算李世民和李元霸立下的功劳很大,也不可能直接封王……
群臣想法各不相同,但就在他们纠结之时,杨广却是眼前一亮,他猛的站起身来,满意的看着宇文化及。
果然,最能明白他心思的还是宇文化机。
并未理会群臣诧异的目光,杨广沉声道:
“宇文化及你说的没错,那就这样办吧,朕要将李世民还有李元霸收为义子,封他们为西府秦王和西府赵王!”
杨广本就不是优柔寡断之辈,既然他下定决心,那就不会有任何迟疑,简简单单几句话,就将此事安排妥当。
群臣目瞪口呆,始料未及。
这件事也太草率了吧!
可是杨广都已经说到这份上了,他们又能怎么办?
难道再劝说杨广收回成命吗?
并且群臣都明白,这场战斗的胜利对大隋确实意义非凡,所以杨广对李世民、李元霸二人这般重视,也情有可原。
封赏之事就这样确定下来,杨广令人起草圣旨,送往潼关之地。
但是朝会并没有就此结束。
因为接下来,杨广还想商量一下,既然解决了关东之敌,那如今散关之外的单进,又该如何应对?
虽然说单进尚未攻破散关,但他们绝对不能坐以待毙,也不能一直拖延下去,必须想到解决之法,尽快将反贼剿灭。
让大隋恢复往日的安定。
杨广捋了捋思绪,他环顾群臣,接着郑重其事的说道:
“原本朝廷面对潼关和散关两方反贼的夹击,兵马不济,束手束脚,朕也是为此头疼不已。
但现在,关东反贼已经败退,虽然尚未将他们彻底剿灭,但短时间内,他们已经没有了作乱的本事。
所以朝廷最主要的对手,就是那单进了。
当初这单进为朝廷重臣,朕对他寄予厚望,想不到他却心怀不轨,图谋造反。如此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说到这里,杨广神色冰冷,彰显出他内心的愤怒。
他确实对单进痛恨不已。
当初杨广数次招揽单进,都被单进拒绝,后面更是直接造反了。
群臣心中唏嘘,如果单进没有造反,还是大隋战将,就凭那些乱臣贼子,怎么可能是大隋的对手?
但他们也就想想而已,毕竟木已成舟,单进走上这条路,就不可能停下。
那现在,他们到底该如何应对单进,才能打开局面,让朝廷掌握主动呢?
又是一阵思索之后,有大臣站了出来,说道:
“启禀陛下,微臣觉得,既然选择,我大隋将士已经击溃关东反贼,不如趁此机会乘胜追击,彻底将关东反贼剿灭。
现如今,就算我们抽调兵马前往散关,面对那反贼,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倒不如先平定叛乱,有了稳定根基,再对付单进不迟。”
这名大臣侃侃而谈,诉说着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如今的朝廷面对单进,并没有太多胜算。
要是冒险行事,一旦发生什么变故,朝廷恐怕又要回到往日的被动局面,倒不如趁着这个机会,永绝关东后患。
虽然关东反贼遭受重创,短时间内,他们不可能再来骚扰大隋,但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变故。
一旦被他们找到可乘之机,局势将会更加不利。
在这名大臣说完之后,杨广顿时面露沉吟之色,他知道这名大臣说的有道理,因为他也没有任何把握。
先前裴仁基冒险行事,正是因为杨广的命令。在外面杨广不会提及此事,但他自己却是心知肚明。
他可不想重蹈覆辙。
好不容易看到重整旗鼓的希望,当然要稳妥行事。
这时候,杨广忽然看向宇文化及,他想要听听宇文化及的意见,便是说道:
“此事,宇文化及你怎么看?”
杨广直接的询问,令宇文化及有几分迟疑,但他没有犹豫,很快给出答道:
“启禀陛下,微臣觉得方才吴大人计划并无不妥。”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朝廷就是这个计划,那时候单进在岭南起兵,朝廷接连调兵遣将,却是无功而返,更是损失惨重。
这个时候,杨广便是下定决心,先将关东的反贼剿灭,到时候再去对付单进不迟。
只可惜,关中反贼的实力同样不弱,因为朝廷众多大将,都被牵制在南方,所以局势陷入僵持。
虽然朝廷一方并未溃败,但他们也无法彻底将反贼剿灭,这一拖就拖到了现在。
如果朝廷没有绝对的优势,杨广当然不可能答应这个提议。
但在此刻看来,李元霸大显神威,确实让这个计划,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只要朝廷真的能够在短时间内,剿灭关东各路反贼,那情况将会截然不同,杨广也就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他可以全力以赴来应对单进。
单进的实力确实很强,但杨广不相信单进当真能够天下无敌,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是有破绽的,包括单进也一样。
这一刻,群臣的意见出奇的一致。
话都已经说到这份上了,杨广短暂沉吟,便是认真点了点头,说道:
“好,那就这样办吧,在封赏的同时,让皇叔领兵,前往征讨关东各路反贼,在这关键时刻,朕要给靠山王便宜行事之权。
他可节制关东兵马,各地官员和大军,尽数听从靠山王调遣。”
如今的关东之地,几乎都被反贼给占据,杨广给杨林的,是便宜行事,可以总揽全局的权力。
这个时候,杨广当然不可能去干涉杨林的决断。只要能够取得胜利,不管杨林怎么做都行。
若是一般人,杨广当然不可能给他这么高的权威。但这是杨林,那就不一样了。
杨林对朝廷忠心耿耿,这是不需要怀疑的事情。就算杨广也曾对杨林不满,但他从未怀疑过杨林的忠心。
群臣纷纷拱手,直呼杨广英明。
一切商议妥当,两道圣旨飞快送往潼关之地。
——
潼关之中。
在取得胜利之后,杨林并没有着急追击,因为没有朝廷的命令,他不能轻举妄动。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是因为杨林的鲁莽行事,而带来不好的结果,那他就万死莫辞了。
所以,杨林不会轻易冒险,就算这一战朝廷一方占尽优势,在李元霸相助之下,打得反贼毫无反抗之力,他也十分稳妥。
就在这样的等待间。
杨广的圣旨,送到了潼关,到了杨林面前。
这两道圣旨,杨林皆是看过,他的脸上浮现出些许诧异之色。
其实对于杨广决定,让杨林领兵征讨关东反贼的命令,杨林早有预料。
原因其实很简单。
那就是,现在朝廷一方并没有任何把握击败单进。所以,从关东打开局面,彻底稳定后方,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而杨林诧异的,则是另一道圣旨。
他没有想到,杨广竟然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要收李世民和李元霸为义子,并且封他们为秦王和赵王。
但仔细想想,杨林也就能理解了。
李世民和李元霸,确实不是等闲之辈。李世民年纪轻轻,却少年老成,对于局势有着清晰的判断。
先前杨林主动出击,便是因为李世民的劝说。
一个少年人,能够有这样的见识和认知,已经是非同小可。
而李元霸,那就更不用说了。
李元霸只是一个孩童,但他的实力却堪称恐怖,直接追着伍云召和伍天锡来打,这样的战力,简直比单进都恐怖。
按照这个成长速度,如果再给李元霸十几二十年时间,他能够成长到何等境地?
恐怕无人能够预料。
由此可见,杨广的决定还是有些道理的。
没有犹豫,杨林直接下令将李渊父子叫来,他要宣布杨广的命令。
同时,也是为接下来的行动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