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比针对殿试的流程变革,这三道题目,反而没有那么出格。
第一条海外洋夷事务,有着蒙古和倭寇作为参考,即便眼界还没有拓宽到大航海时代,也能找到一个保底的解答思路。
如果能认真阅读大明这几份报纸,就能知道皇帝一直在努力凝聚大明人口太多、土地不够分的共识,颁布了不少鼓励民众出海、与海商开放贸易的政策,甚至了解如今世界的大致地理情况。
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解答,将会得到朱翊钧更高的评价。
至于第三条历朝历代最多数百年一次的兴衰交替,也不是没人对此深入思考过。永乐靖难,终于有资格出策问的时候,就曾经提出过类似的题目,欲求三代之治而不得其法,让人作答。
总结不出来王朝周期律,也能翻看史书,得到一些收获。
宫廷内斗、土地兼并、吏治衰败、朝廷对于地方逐渐失控等问题,都是古人早就发现的线索,并且尽可能的在努力解决。
大明虽然有许多问题,至少汲取了前朝的诸多经验,帝王手中的权力是历朝历代集权程度最高的。
内廷中的太后和外戚、权宦太监,外朝中的权臣、军阀,这几大最有可能颠覆国家的因素,全都在种种制衡限制下,没有一点威胁皇帝的可能。
正德不管怎么贪玩,臣子再不满都只能劝说。刘瑾权势再大,一张纸条就能让他凌迟。
嘉靖即位后没两年,就把杨廷和赶走,把他儿子和上百个臣子打屁股贬斥出京。
正因此,即便朱翊钧年纪小,没有实际亲政,也能仗着身份,稍稍做一些出格之事。
所以按照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只剩下底层的农民和邦外之敌。
这也是朱翊钧正在做,以及将来也会持续推进的工作。
所以这两个大而化之的问题,很难说出什么新意。
三五百字的字数要求,也难以阐述太多,更需要提炼精华,每一个字都不能浪费。这种螺狮壳里做道场的要求,很能体现出士子们的水平。
唯独中间这条,让张居正发现了一丝怪异的苗头。
祥瑞……
“陛下这是在针对龙虎山吗?”
张居正知道,最近一段时日,京师关于龙虎山张家的传言很多。
尤其是殿试前几日,张家恰好派人进京,进献了几个祥瑞,大肆宣传。
他们说在当今皇帝陛下的治理下,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外邦威服……如今显然又是一个不亚于汉文唐宗的盛世,这都是陛下功绩的明证。
皇帝很高兴,打算等取士大典结束后,就下旨赏赐回他们的真人封号,命令张家重新掌管天下道门。
京师仅存的几个道庙,眼看道门又有再兴的势头,都开始重新修缮了……
连首辅张居正他自己都不清楚,朱翊钧有这个心思。可是外界就已经传的沸沸扬扬的,好像有人在主动给张家造势一样。
然而皇帝对于祥瑞的态度,他其实是最清楚不过的。
在嘉靖朝,各地恭祝道长修道有成进献了许多祥瑞后,隆庆朝对这类东西一直不是很看重,这种习惯延续到了万历即位以后。
几年前,翰林院发现了两只小白燕,和池子里的并蒂莲花,就当成了祥瑞进献给朱翊钧。
当时朱翊钧压根没当回事,只是一时之间不好解释生物的突变这种事,只能禁止他们再献,理由是自己刚刚即位不久,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这些东西,要么不是祥瑞,要么就和自己没有关系。
在皇帝那里碰了个软钉子后,张居正他们就再没做过这类把戏。
龙虎山张家今年弄了几个花样,他之前一直引而不发,只是觉得两宫太后喜欢,图个喜庆气氛,没必要当这个恶人。
现在从皇帝出的这道策问题目来看,恐怕没那么简单。
三道策问,虽然与以前的殿试有了一些区别,但都在当前士子应对能力范围之内。若是以前积累足够的,连书都不用特意看,同样能够写出不错的文章。
等到中午的时候,殿外已经准备好了一应吃食,排成长桌,用类似自助餐的方式,任他们取用。
扑香皇家御米蒸出来的饭,御厨精心熬制的皮蛋瘦肉粥,就连馒头也蒸的渲软雪白,直冒热气。菜肉更是不缺,饮食标准又比之前提高了不少。
然而考生们却辜负了朱翊钧的一片好心。
考生们没有一个流连在殿外的食桌旁,当一个吃货。都是匆匆几口垫吧肚子,便再度回到大殿,继续作答。
甚至还有人熬到了午饭时间即将过去,都没有去吃的程度。
在监察官的提醒下,汤显祖指着自己手中的卷子,略有自得的一笑,表示自己即将答完,准备誊写交卷。
中午这顿饭,忍一忍就过去了,不能为此影响自己的状态。
很快,汤显祖就真的交出了答卷,提前离开大殿,成为了第一个离场的考生,很是扎眼。
竟然这么快就能交卷?
众考官无不惊异。
如果说是以前的殿试,倒是有不少正午前就能答完的士子,汤显祖这还算是比较慢的。然而这一次的改动是皇帝突然袭击,朱翊钧没有预告,给大家一个适应缓冲的时间。所有人,都得被迫适应这种改变,勉力作答。
只不过所有考生都得被迫适应,保证了相应的公平。
而且还有一本书,能这么快就读完吗?
监考的大臣中有人觉得无聊,在离开大殿休息的时候,就拿起《实学新义》开始快速翻阅,发现里面的大部分内容,都似曾相识,只不过比往日刊印在报纸上的内容,更加精炼简洁。
不过一个多时辰的功夫,就已经读完一小半。
他这才恍然惊觉,如果有过提前的积累,确实有可能无需此书,也能按照皇帝的心意来答策问。当然,即便之前积累的少,如果认真阅读这本书,理解总结出其中的蕴含着的皇帝心意,同样能够答出不错的卷子。
汤显祖走的早,然而其他考生都没有像他这样早早交卷。
他自觉才华,有意显摆,早早离场。
别说在午后离场了,就算是太阳逐渐西落的时候,都没有第二个交卷的。
反正圣旨说了,今科殿试要考两天,大不了今天熬个通宵。哪怕交卷晚也没关系,慎重一些,只要能保证最后的名次排在前面即可。
直到天色渐暗,蜡烛摆放在大殿中,代替光亮。沈懋学、曾朝节等极少数士子,才放下了誊写好的卷子,交卷离场。
两人结伴离开,穿过重重宫门,离开大明门。
过了这一重大门,就能够看到在门外等候的考生家人和仆从们。
许多人都还围在这里,等待着考生出来,就像后世等待迎接高考考生的家长们一样。
“少爷,您可终于出来了,可急死我了。”
沈懋学的家仆费力从人群中挤了出来,好奇问道:“怎么过了这么久?果真像汤老爷说的那样,皇帝把殿试都给改了?可真……”
家仆本想说皇帝这不是瞎胡闹嘛,可是一看到大门附近甲胄森寒、威慑逼人的众多士兵,就把嘴里想要吐槽的话都给咽了下去,“不愧是咱们天子,真了不起。老爷能这么快就出来,更了不起。”
家仆话语转的太过生硬,不过如今还在宫城门口,沈懋学懒得与他计较,和曾朝节行了一礼,便要分别。
“老爷且等一下,”家仆又想起来一事,道:“汤老爷出来后,便对小的吩咐,若是老爷们出来后还有闲兴,不妨去他那寄居的会馆一晤。”
沈懋学、曾朝节两人略一沉吟,都没有拒绝。
殿试考完,只待本该在三天后举办的传胪大典。
如今皇帝说要亲自阅卷,那么说不定还得等多久。
他们这些人,怎么答都不至于被淘汰,无非是排名先后的问题,所以考完之后,有了更多交际的时间。将来他们作为同年进士,也好在官场上报团取暖,互相帮助。
正好趁着刚刚答完,都没有忘记的时候,聊聊解答时对于皇帝心意的猜测,免得自己跑偏题,落得下乘。
以往答的不好,只是排名降低。
可是这一次皇帝亲自阅卷,万一写的触怒了皇帝,留下一个糟糕的初始印象,这辈子恐怕都寄了。
考生们不像以往一样,在下午大批离场,于是这一次殿试的改动,在临近太阳落山的时候,终于引起了宫外众人的关注。
好在这一次殿试虽然改成了第二天才能考完,然而宫门却依旧按照往日的时间正常关闭,隔绝内外。
宫内的考官、太监、禁卫等值守人员,轮班休息。
暂宿宫内。
以前国家遇到紧急情况时候一样,往往也会有朝廷重臣夜宿宫中的例子。
当然,只限前朝这部分区域,不会去往后宫。
此时的皇城与清时紫禁城有不小的区别,故宫前面还有数排值房。大臣们只是轮流简单休息,绰绰有余。
朱翊钧同样打算将紫禁城的规矩,进行一番变动。
今夜只是一次小试探,查看一下官员和民众的反应,太监、守卫们的应对能力。
皇城虽大,但比起天下还是太小了。
他想要像过去的皇帝一样,出巡地方、亲眼看看这个世界,可惜限于身份不能如愿。
发现宫门被关闭,考生们怎么都不可能出来了。于是门外大部分等待的人群逐渐散去,各自回家,等待第二天一早再回来。
就是这些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将这一次的殿试,当成了几百年来都少见的奇谈,讲给家人听。
当夜还没过去,京师就已经有许多人知晓了殿试的变动,以及皇帝亲自出的三个问题,并且将自己替换成皇极殿中的考生,思考如果是自己,应该怎么做答。
等到第二天考生都出来了以后,关于殿试的消息,更是迅速传遍全城,并且在新一期报纸还没有出版发行的时候,就已经被人口耳相传的传向地方……
“咦,怎么还有个李贽?”
文华殿,朱翊钧品评着考卷,突然露出惊讶的神色。
殿试大变样以后,本来按照流程,应该统一交给弥封官,再由弥封官盖上印章后送给掌卷官,之后因为时间匆忙,来不及让人统一誊写抄录,就这样原卷直接送到东阁读卷官处。
所以这种时候,一旦字迹被熟悉的考官认出来,就能多给一些关照。
之后,按照流程,将会有十几名读卷官开始评审阅卷,在一天的时间里品评完三百多份卷子,再挑出较好的前十,交给皇帝。
可是这一次流程大改,第一天交卷的二十几名士子的卷子,被提前收好。没有送到内阁处,而是放在了文华殿,直接交给皇帝审阅判断。交上来一份卷子,就送到皇帝手里一份。
而且不用考虑考官徇私舞弊的问题,干脆连名字都没有封上。
就这样,朱翊钧直接在卷面上看到了考生亲笔写下的姓名籍贯等内容。他这才惊讶的注意到,原来在今科考生里,竟然还有个名叫李贽的。
不过他早就在之前的职官屏风上,找到了记忆中熟悉的那个名人。李贽在变得癫狂,批判程朱,视为伪道学,轻蔑儒家经典之前,还曾经在大明当了多年的官。
所以朱翊钧查阅了他的工作情况后,还特意给出过嘉奖,想要看看这个后来的狂士,命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至少如今的李贽正在云南任职知府,认真处理地方政务,为将来西南的改土归流做工作,忙得不可开交。
而今科这个进士,大概又是一个同名同姓的。
三百零一份卷子,朱翊钧要是一个人仔细阅读评判,恐怕得花上至少一个月的功夫,才能排出相应的名次。
好在他作为皇帝,无需如此麻烦。
三道策问,第一题答得让他满意,才会去看第二题,若是稍有不对口味的地方,直接放到三甲。
就这样,卷子虽然多,自己虽然只有一个人,但是只过了九天,他就按照自己的心意,给出了相应的排名。
曾朝节成了状元,沈懋学变成榜眼,探花则是冯梦祯。
汤显祖交卷虽快,却只能排在二甲。
于此同时,借着士子们对于祥瑞一题给出的大案,朱翊钧开始大做文章,对于龙虎山张家的处理,也随之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