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边鹿伴 作品

第228章 拓土南境 放眼大海

“连阿瓦王都不想做,只因仰慕天朝风采,想要进京来见朕?”

朱翊钧看向手中的奏疏,刚看了一段开头,心中觉得有些好笑。

从战事开始之后,云南陆路,以及沿岸海路两条消息传递线就在源源不断的将当地的重要情报,迅速回报给京师。

虽说无论走海路还是陆路,都路途遥远,时间漫长,然而在朱翊钧不惜成本的建设之下,能够以如今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收到当地的消息。

还没等大明处理完中南半岛的战争后续,早早投降了大明的阿瓦王莽灼,就通过当地的大明官吏,上疏朝廷,自认德行不足,请求辞去阿瓦王之位,想要朝拜天子,来到大明居住。

“好好的地方小王都不做,是被杀怕了,想要避免当地再出祸端?”

朱翊钧摩挲着奏疏,心中思量。

莽灼的身份特殊,他有心将莽灼树立为一个投靠大明的典型,没想到莽灼倒是更加干脆,连王位都不要了。

换位思考的话,他的做法,未尝不是明智之举。

缅甸地区本就战事频频,不知多少个家族势力旋起旋灭,充满了血腥。

虽说朱翊钧有心留下驻军,长久治理,然而在莽灼这类偏远小王看来,说不定大明打完之后,还会离开。

一旦朝廷的力量抽出,他这个早早投降了的人,难以得到足够的保护。

再遇到类似莽应龙这种迅猛崛起的地方豪强,说不准就要破国灭家。

与其在那里惶恐不安,倒不如带着多年积攒下来的金银珠宝,来到更加繁华舒适的大明,享受富贵生活。

就算在大明不能称王称霸,但是朝廷肯定会给予保护,不至于让人欺负了他,砸了朝廷的招牌。

“呦呵,还知道引用永乐时,海外番邦浡泥国、苏禄国几个小国国王的旧例。”

朱翊钧继续往下读,他心里猜测,以莽灼这类人的文化水平,就算能够认识一些汉字,多半也不会了解到永乐时的海外朝贡历史。多半是求助了某些当地官吏,让他们帮忙写就的文书。

朱翊钧有心激发国人的自豪情绪和对大海的向往,例如永乐时大举开拓海外,万国朝贡的事迹,就让人整理了一番,公开发表出来。

永乐时的几个海外小国国王在见识到了大明的繁华之后,都不想走了,情愿直接把王位传给儿子,自己留在大明。哪怕等到死后,也愿意葬在大明,而不是回归故乡。

这种故事,就算是普通老百姓听到之后,也会感觉到与有荣焉。

国内的官吏能够读到,一点都不奇怪。

周边的番邦小势力,仰慕中华,愿意放弃自身的权势地位来到大明,这是好事。唯独王位不能夺走,免得让人觉得朝廷太过冷血,对于早早主动投诚的小王,都不给足够的待遇。

卸磨杀驴,热血变冷,谁还肯用心为朝廷办事?

思考片刻,朱翊钧做出回复。

允许阿瓦王莽灼朝贡大明,但是不必放弃王位,而且还施加了大量赏赐。

更重要的是,一个宣抚使的职位,留给了他。

大明三宣六慰,一共只有三个宣抚使,虽说朱翊钧决定要对此进行调整更改,但是宣抚使的数量肯定还是会比宣慰使少。

就是因为宣抚和宣慰有所不同。

一字之差,代表了朝廷不同的对待方式。

之前设立的三个宣抚司,紧挨着云南边地,虽然当地的土司权力很大,没有改土归流,但是朝廷将之视为自家地盘。

如陇川、南甸、干崖这原本的三个宣抚司,地盘小,当地土司与朝廷的关系也比较紧密。

而孟养、木邦、缅甸等几个宣慰司,相对就要更加独立。

朝廷忙不过来,便放任他们自行管理,平时若是出了事情,朝廷也很难及时提供帮助。

决定册封莽灼为宣抚使,也能够代表朝廷的态度——

只要你们听话,守规矩,朝廷是不会亏待你们的。

把他当成招牌好好供起来,该给的待遇都给足,至于阿瓦当地的行政管理,改土归流,自然可以慢慢来。

批复过阿瓦王的奏疏之后,朱翊钧将之放在一边,又拿起一本新的,津津有味的翻看起来。

作战取得了连番的胜利,读着战报,都能让人心情舒畅。

哪怕奏疏再多,朱翊钧也不觉得累。

……

“朕读国史,太祖在位时还没有所谓的三宣六慰,此乃自国初起不断沿袭改进的典制。直到英庙正统十一年方才不变,至今差不多又是一个百五十年,如今是时候重新做出一番变动了。”

京师,朱翊钧指着被挂在屏风上的大幅地图,时不时点评两句。

整个中南半岛,山川河流,大小国家,不同的势力,都在地图上彰显无遗。

虽然远不如后世精细,却是如今第一份能够从宏观角度俯视整个中南半岛的地区,汇聚了大明情报部门近些年在那里的工作成果。

在朱翊钧的身后,群臣没有丝毫反对的意见,众人无比耐心聆听皇帝的讲述。

征缅大获全胜的消息已经传入了京师,顿时全城都陷入了欢庆的氛围中。

只不过在大部分百姓们的眼里,东吁并不是一个多么难缠的对手,不过是区区西南的一个边陲小国,原本只是朝廷册封的藩属土司,实力稍强一点就敢于冒犯天朝上国,活该被教训一顿。

事实似乎他们预料的差不多,从朝廷公开宣战起,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就将看似强盛无比的东吁打得四分五裂,重新恢复了朝廷在云南外夷的统治。

只不过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朱翊钧为此提前准备了许多年。

其中的辛苦,只有朝中少数大臣方才知晓。

原本朝廷并不打算深入管理中南半岛,对于莽应龙的挑衅,只打算动用云南本地的军队,教训一顿,让他别再滋扰搞事。

是朱翊钧力排众议,方才在西南加大投入,集中国家资源,认真筹划。还自掏腰包,从内帑小金库里拿了几百万两,才让所有臣子都明白了皇帝的决心。

他当然可以强行摊派,强令户部出钱,然而这种皇帝和臣子们强行对着干的事情,可一不可二,长此以往,对于朝中的风气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朱翊钧当了多年的皇帝,也变得更加成熟。哪怕要达成目的,也会学着动用更多手段,减少不必要的对抗损耗。

反正内帑和国库,办的都是他想要做的事情。

投入在对西南的建设和对东吁的战争上,一样可以满足他的需求。

而且这样一来,在战事结束之后,还更能体现皇帝的眼光独到,进一步提升他的话语权。

虽说在一举建功之后,仍然有人觉得皇帝是在小题大做,杀鸡用了牛刀,但是胜利就是胜利。

哪怕多花一点钱,对于皇帝和国家来说,也比斤斤计较的讲究性价比,结果反而战败了要好上一万倍。

如今不止是瓦解了东吁,更是深入掌控整个中南半岛。

最大的功劳,当然还是皇帝的。

面对如此武功,朱翊钧却之不恭。

朱翊钧也是在这里生活了多年以后,才明白了大明的文官们,其实不是真的厌恶战争,只是不喜欢看不到收益的亏本战争。

众多的文官都出自军户,按照太祖遗留的祖制,不少乡村士子也会学习基本的弓弩棍棒,即便这么多年,制度上会有所废弛松懈,但是一旦朝廷重视起来,童生生员们还得定期训练,参与相关的考核。

再加上大明有着武功方能封爵的传统……

长此以往,大明的文官,自然与两宋的文官有着极大的区别。

只不过在国家衰败,内部问题层出不穷,都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当然不愿意再挤出钱粮去供应庞大的战争支出。

打输了难过,就算打赢了周边蛮夷,也难以得到什么收益。

当然不想打外战。

然而如今国家的积蓄丰足,时代更是有所变化。

他知道自己花了不少钱粮,可是在历史上,大明就是因为不够重视,才让莽应里顺利解决了莽应龙死后引发的国内动荡。等他集中了缅甸的力量和大明作对之后,大明陷入被动,为了解决缅甸,同样花费了数百万两,而且还没有如今的效果好。

结果还让云贵的一些土司看轻了官军,滋生野心,出现了杨应龙的叛乱。

与其耗费十多年,不如毕其功于一役。

只不过在朱翊钧的设想中,几个月的时间还是太短,劳师远征并不容易,官军多半要克服当地恶劣的气候环境,方能彻底解决东吁。

没想到莽家比他想象的还要不得人心,周边诸多小国,以及缅甸内部的势力合力到了一处,才让大明的正途如此顺利。

以至于他虽然掏出来了数百万两,其实还有不少没有花出去,仍旧存在账册里。

不过朱翊钧不打算收回去,钱就是要用来办事的,从战事中省下来了钱,正好可以用在西南的建设上。

改土归流,设施建设,都要花钱。

想要从西南收获更多,不能一点投入都没有。

就算是以往被视为蛮荒之地的中南半岛,云南外夷,在如今也逐渐被挖掘出来了更多的价值。

“两京一十三省,虽地大物博,仍有不足。西南之金玉、大米,群岛之香料,巨木……都是国朝需求之物。以往通过陆运,金重路远,千辛万苦方能转运到达京师。十成到有大半都花在了路费上,还要生出种种不满,如今大量物资通过海运可直达江南、京师,再走诸多水系,深入各地。”

朱翊钧指着地图侃侃而谈,在地图上点了几处地方。

“海路哪里都好,就是有一点让人不顺心,马六甲这一处重要的海峡,不在朕的掌握之中!”

群臣看向地图的南部,感到深以为然。

由于地形的关系,马六甲海峡是大明本土与缅甸地区沟通的必经之路。如果不走这里,那么最近的路程就是绕过苏门答腊岛,走巽他海峡。

需要船只多走上千里,更多的时日。

结果就是更多的成本,更难以掌控。

当然,以如今大明的军威,和周边国家的良好关系,大明船只通过马六甲的时候,完全不会受到任何阻碍,沿途各小国还会夹道欢迎,提供充足的协助。

就算是葡萄牙人,也不敢有丝毫挑衅的念头。

但是在迅速战胜缅甸之后,朱翊钧总想获得更多。

看向地图之外的空白处,朱翊钧逐渐冷静下来。

他不能勤兵黩武,大明在经历了这样一场战事之后,需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才能参与下一场战事。

又分析了一番这片海域的局势之后,朱翊钧指向一处狭长半岛道:“虽说目前朝廷没有必要驻军马六甲,激起周边的恐慌,不过此处位置同样重要。”

朱翊钧所指的地方,就是后世设想中克拉地峡所在的区域。

“此处东西勾连两海,距离不过百里。若是开凿出一条运河,比起走马六甲,还能更近一些。”

开凿克拉运河的设想有很多人提出,但是在后世一直都没有实现,而且朱翊钧也很清楚,以目前的技术条件,更是困难。

他可不想做隋炀帝,哪怕只需要开凿两百里,相对京杭大运河的长度,只是一个并不起眼的数字。

所以朱翊钧一开始只打算在这一地带驻扎军队,克拉南部区域的宋卡和沙敦之间地势比较平缓,可守望相助。

这里的战略意义,仅比马六甲差上一筹。

所以最开始提出来开凿运河这一想法的,其实并不是他,反而是如今的暹罗大城朝国王,纳腊萱。

纳腊萱之前带领暹罗反抗莽应龙,在当地威望极高。

不过他很清楚,暹罗远不是大明的对手,哪怕消灭了东吁之后,仍然态度恭敬。只不过他也有野心,就是希望能够开凿这条运河,沟通两海,瓜分马六甲往来船只带来的巨额利益。

如此一来,暹罗也会因为这一条运河而兴盛。

纳腊萱知道暹罗国力不足,才求助到了朱翊钧这里,想要借助大明的力量,开凿这条运河。

有这么好的机会,朱翊钧当然不会错过。